曾国藩擅长识人用人,他能够建立不世功勋,很大程度上得益于人才的合理配置。企业在识人用人上,不妨多参考曾氏的用人原则。 咸丰三年九月,曾氏在给同乡好友彭洋中、曾毓芳的信中谈到了湘军将官的选择,他认为好的将领至少需要具备四个方面的特质。 第一要才堪治民。湘军里面,胡林翼是曾氏最为器重的将领之一。道光十一年五月,益阳遭遇洪灾,大量的百姓沦为饥民。年仅二十岁且当时还只是个学子的胡林翼直接跑到县衙面见县令,提出救灾方案并最终得以实施。 这说明胡林翼很早就展示了其爱民治民的政治素养。企业的领导层要想管理好下属,其中一点就是懂得关心基层员工,只有这样,基层才会拥戴上级,并全心全意把事情做好。 第二要不怕死。要说湘军将领中最不怕死的当属鲍超了,此人行伍出身,勇冠三军,一生参加过五百场以上的战役,身体受伤达108处,可谓是不怕死的典范。 企业想要迅猛发展,最需要员工具有不怕死的精神,当然这里的不怕死是一种引申含义,就是说员工敢拼敢打的做事风格。管理者如果能够身先士卒,对于基层员工则是莫大的激励。 第三要不计名利。湘军组建之初,的确有许多人是冲着军饷而加入到湘军队伍,一些觉悟不高的营长甚至在军费上面中饱私囊。但经过几年的发展历练,湘军最终完成了意识形态的转变,那些名流青史的湘军将领,都不是执着名利之辈。 现在许多企业的员工,都有着严重的打工者思维,计较于眼前的一点得失。对管理层而言,尤其不能急功近利,俗话说,一荣俱荣一损俱损,因为过于计较个人的得失而耽误了企业的战略发展,最终损失的还是自己。 第四要耐受辛苦。对于湘军将领来说,这一素质无疑是具备的,曾氏之所以将这一点单独拎出来说,是因为行军打仗不比在衙门做官,身体素质和精神风貌非常重要,体质羸弱或精力不济都是无法胜任常年军旅生涯的。 对于企业而言,员工能不能抗住身体上的辛劳以及精神上的压力至关重要。尤其对于管理层而言,企业在创业期和发展期必然是十分辛苦的,能够撑到最后的,才是企业的中坚力量。 曾氏一生在识人用人上有许多独特的见解,但多数观点较为分散,这封信里他罗列了这四点将官的选拔标准,算是一次较为系统的总结。 ◆选将官的四个条件 ◆ 这是咸丰三年九月曾氏写给朋友的信中提到的用人之道。彭洋中和曾毓芳都是曾氏好友,曾氏受命办团练之初,因为面临着湖南官场以及绿林正规军的诸多阻扰,无论是招募湘勇还是筹措粮饷,都只能仰仗朋友们的帮忙。 曾国藩这些要求完全是针对当时绿营兵存在的问题而提出的。严格的用人要求再加上平时的训练,保证了湘军当时超高的战斗力,同时也保证曾国藩一系列军事措施的持续实施。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