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以贤求才·以智识才·以德荐才·以课育才——读《挺经》卷七《英才》

 秀水拖蓝 2011-12-30

以贤求才·以智识才·以德荐才·以课育才

——读《挺经》卷七《英才》

 

卷七《英才》上篇讲量才而用,用其所长;中篇讲举贤任能,使贤者发挥才干;下篇讲人才生长环境,培养和砺练人才。

曾国藩的用才之道最充分地体现了他以内主外的深厚功力。简言之,他是以贤求才,以智识才,以德荐才,以课育才。

先讲以贤求才。曾国藩求才有着一种“不得不休”的急迫感,史载“山野材智之士,咸其诚,虽或不往见,皆为曾公可与言事,而曾国藩逢乡里士来谒,辄温语礼之下,有所陈,务毕其说。言可用,则其斟酌施行;即可不行,亦不加诘责。有异等者虽卑幼与之抗礼,故人人争磨濯,求自效,一时中兴之才,皆出其门。”曾国藩求才之诚,从他不以出身、资历看人便足可证。他认为人才“无人礼之,则弃于草野饥寒贱隶之中,有人求之,则足为国家干城腹心之用。”罗泽南是曾氏同县的穷教书先生,家境贫寒,岁饥常不能具食,母亲哥哥相继病死,夫人又因连哭三子而失明。曾国藩对他很敬重,多次致信表示敬慕之意,称其“深明大义”“可谓名师”,邀其投笔从戎,创办了曾氏最初的私家军队,并影响了一帮学生投入曾国藩靡下,其中王鑫、李续宾、李续宜等十多位有才之士后来都成为湘军得力干将。罗泽南本人亲自领兵打仗,大小二百余战,克城二十,最后战死武昌。

曾国藩发现人才不济时,用的是一个简单的办法:求诸于内,检查自己的不贤之处。任两江总督时,百事丛集,他愈感人才不足,经常与人讨论自己哪些地方做得不够,虚心体察自己的缺失。他发现胡林冀比自己更有吸引力、凝聚力,不少人愿投胡而不愿投曾。1854年曾国藩带兵攻下武汉,“仅保三百人”,受奖人数为百分之三,1855年两年保奏三案,合计仅数百人。而胡林冀攻占武汉一次即保奏三千多人,受奖人数达百分之二十多。于是立即改弦更张,幡然悔过,转身向胡林冀请教。他在给胡的信中说:“端台高山大泽,鱼龙宝藏荟萃其中,不觉令人生妒也。”又说:

庄子云:以天下为之笼,则雀无所逃。阁下以一省为笼,又网罗邻省贤俊,尚有乏才之叹。鄙人仅以营盘为笼,则雀且远引高翔矣。

曾国藩向胡林冀学习“荐贤满天下”的品格,在任上又造就出一个人才济济的新局面。

“不敢恶规谏之言,不敢怀偷安之念,不敢妒忌贤能,不敢排斥异己”。这“四不敢”是曾国藩“刻刻自惕”的自律箴言,充分体现了其内质之纯。

次说以智识才。世传曾国藩通麻衣相法。曾著《冰鉴》一书,所以能识人才。其实曾氏识才的主要原因不在看面相而在听其言察其行,观人于微,积智以广。他观人的方法“以有操守无官气,多条理而少大言为主”。他最瞧不起的是大言不惭的人。曾国藩认为“凡有一技之长者……断不可轻视。”对人不可求全责备。“样样都是”的人,往往一无是处;才干越高的人,缺点往往越显著。峰高谷必深,如果只看深谷而不看高峰,则大不智也。曾国藩非常推崇孙权“贵其所长,忘其所短”的识才之智,对袋中人才分门别类使用时做到“胜任愉快”。有的人才是用其所长而补其短,有的人才是用其策而不用其人,其原则始终是“人尽其才,才尽其用”。这样,在曾国藩的幕府,被他慧眼看中的谋略人才就有郭嵩焘、左宗棠、李鸿章等;作战人才就有彭玉麟、杨载福、李元度等;军需人才就有李翰章等;文书人才就有许振伟等;吏治人才就有李宗羡、洪汝奎、赵烈文等;文教人才就有吴敏树、俞越等;制造人才就有李善兰、容闳等。

再说以德荐才。左宗棠原是曾国藩幕府的一个四品幕僚,曾国藩让他襄办湖南防务,代行巡抚事。左宗棠锋芒毕露,才气逼人,惹怒了朝廷大员,险些被“一印两官”的罪名砍脑袋。曾国藩向咸丰帝力奏“左宗棠乃刚直君子,为人坦荡,晓畅兵机”。结果不仅未杀头,还赐同进士出身准其静候擢用。曾国藩进兵江浙之后,左宗棠招募的楚军在江西打了几次胜仗,曾国藩立即举荐左宗棠为浙江巡抚,并从湘军老营中拔给一万精兵和两员大将送左宗棠。

李鸿章,合肥人,从咸丰二年到咸丰十一年一直在曾国藩幕府,是曾国藩的得力助手和得意门生。湘军东征后,曾国藩助其组建淮军,派出湘勇共计十三营六千五百人,并十几员将领归其指挥,成为淮军的基干队伍。李鸿章率军抵上海17天,曾国藩便荐其暑理江苏巡抚,仅过了七个月,又由暑理而实授江苏巡抚,当时才40岁。后来李鸿章接替曾国藩督两江,督直隶,并兼理清廷的外交事务,其地位实实在在超过了他的老师。

江忠源,曾国藩手下的一员虎将,原是一位举人,忠勇善战。曾国藩早预言“此人必立功于天下,然当以节义死。”1850年办团练,1851年便擢知府,1853年升为安徽巡抚,同年12月战死庐州,才42岁。

李续宾,湘乡人。1853年办团练,1856年便被曾国藩保荐为淅江布政使,加巡抚衔。1858年战死于三河镇,才40岁,死后被追赠总督。谥忠武。

曾国藩对才干超群、立有功劳的手下人才从不生忌,而且想尽办法,寻找机会举荐到更能发挥才干的位置上,而且不怕他们的地位高于自己。从而使一批幕府人才以火箭速度提升为清王朝高级官员。如果缺乏难能可贵的荐人之德,这一切是不可能发生的。

曾国藩采纳了幕僚赵烈文“集众人之私成一人之公”的意见,自己可以不升官,但不能让出生入死的手下人不升官;自己可以不要钱,但不能让有功人员得不到实惠。“成一人之公”,也可以读为“成一人之功”,没有成人之美的品德,把有大才的人提拔到干大事的位置上,就不可能取得事业的大成功。

最后讲讲以课育才。“课”就是功课,如先生教学生、传道、授业、解惑、出题目、改作业、培养和造就人才。曾国藩说:“得人不外四事,曰广收、慎用、勤教、严绳。”这里的“勤教、严绳”就是以课育才之道。勤教、严绳又称教化、督责。曾国藩解析说:“教者,诲人以善而导之以其所不能也;代者,率之以躬而使其相从于不自知也。督责者,商鞅立木之法,孙子斩美人之意,所谓千金在前,猛虎在后也。”也就是说,勤教是言传身带,谆谆善诱,因势利导,潜移默化。严绳是严格要求,严格训练,只许上进,不许懈怠。“商鞅之木”是立信于人,“孙子斩美人”是立法于人。都是说到做到、晓理明法、不容含糊。

曾国藩力主人的才能要到实践中磨炼造就。“天下无现成之才,亦无生知之卓识,大抵皆勉强磨炼而出耳。”勉强,意即艰难困苦的环境锻练。他强调“人才由陶冶而成”,明确提出:人才非困厄则不能激,非危心深虑则不能达。……盖培养人才之方,固可运用语言,以资鼓励,亦可设备环境,借资磨炼也。

把人才放到艰难竭蹶、进退两难的窘逆处境去,激发才智;放到难题成堆危机四伏的孤独环境去造就深谋远虑。这是一种强化训练,也可称生存考验,实为提升人才品级的不二法门。

曾国藩的以贤求才,以智识才,以德荐才,以课育才,乃是以大贤求大才,以大智识大才,以大德荐大才,以厄境育大才。不仅造就了清咸丰、同治年代的中兴人才群体,还影响和造就了李鸿章、袁世凯、张作霖等曾门衣钵传人,乱世枭雄,纵横中国达半个多世纪。掩卷沉思,令人浩叹。

常常听一些朋友说自己人手不足,缺乏人才。如果学学曾国藩的用人之道,不得才则反思自己贤惠不足,用不当则反思自己智弱无能,才不展则反思自己举才不到位,才不奋则反思自己教练无方,恐怕是有百利而无一弊的妙法。

李白说:“天生我材必有用”,那“材”字,不是“人才”的“才”,而是材料的“材”。“天生我材”,犹如我们通常说的“这块料”“我这一百斤菜”。每一个人都是一块有用的材料,都有他存在的价值,都有他的用途,都有他神圣的使命。在上帝那里,所有的“材”都是平等的,没有差等。不要认为杰出人物才是材,平民百姓就不是材了。凡物都有用途,何况是人啊!如果你认为自己是废料或认为别人是多余的,那你从一开始就阻塞了与人正常沟通的通道。更不要说自我成材和成人之材了,而发现自己及别人的用途,发现构成这个用途的潜质,又恰恰是成材的关键。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