投稿要求:1.文章须个人原创且未在其它媒体公开发表;2.文章要突出推动祖国文物保护、促进民藏健康发展这个主题;3.坚持客观中性、实事求是的原则;4.文章要体现正能量,严禁涉及政治内容和反动言论。5.文章后面请提供作者的基本信息,文章如果选用,可为作者免费宣传。 如要投稿,请在微信公众平台留言! 说说收藏那点事儿(三) 前面说了不少收藏的事情,虽然有些说笑之词,如果大家因此能有了点信心,那就好。收藏的坚持确实也来自这份信心。自己有了信心还不行,还想要社会对自己的认可,这也许更重要,因为自古以来收藏虽然都是一项很私人很小众又很专业的活动,不像别的商品,但古玩更具有社会属性,不是能用就行。它的价值不仅取决于本身更取决于它身后的故事和历史。 现在各路藏家,虽收藏的理念和目的不同,都在呼吁中国文物保护法的修改能认可民间收藏,因此能给予民间藏品以更大的流动性和价值空间,其言亦善亦真,亦慎亦怒。我想此类矛盾在任何国家任何时期都绝无仅有的,果真反映出了我们国家“地大物博”,人民“聪慧机智”啊。 其实,不论文物法如何修改,有一件事情对我们藏家也许更重要,那就是你手里东西的真伪。收藏乱象乱就乱在真伪的鉴定,民间收藏之纷争,国家馆藏之谨慎,政府官员之纠结,利益集团之欺瞒,也都是源于民间收藏活动的认可度和藏品真伪确认能力的不足。这种认可和确认能力光靠民间藏家自己还不行,还要靠整个社会和国家,因为民间没有多少“话语权”。 “话语权”的问题其实也很奇葩,这让收藏界“好东西自己会说话的”这句自信的话,变成了一句废话和笑话。但是,不论世事如何莫测,未来收藏环境如何变化,藏家手里东西的真伪问题,应该是一个基础和前提,否则一切都无从谈起。想想看,你家里放着一堆赝品,有谁会来关注呢? 说到了真伪,自然就说到了鉴定,虽然各执一辞,我还是想谈谈这个让人纠结的话题。 其实大凡艺术品都不分真假,只有新旧和真伪,有西周的也有“上周”的,有清仿的也有“现仿”的。古玩大都是古代的工艺品,没有文物的概念大,是可以把玩和欣赏的古代工艺、艺术物质遗存。我们搞古玩古董收藏就是收藏这类“老东西”,自然就需要有眼力区分新老来。新东西也有人喜欢,那是各人目的和价值取向的不同,这里不谈了。民国时搞收藏的人把古董定位在清乾隆之前,现在玩收藏的基本上把时间划到建国之前的民国了,等我们也消失的若干年后,定到改革开放之前也不一定哦,现在的所谓“文革”“红色”“毛瓷”收藏,就已见端倪了。 收藏鉴定确实没有什么标准可谈,传统眼学和现代机检、微观观察都有其局限性,民间藏家注重眼力锻炼和实物比较还是有必要的。老东西自然有老的特征,东西到手的途径不同,表面原始特征也会不同。传世特征和时代很明显的东西,“铲子”“摊主”“行内朋友”“外乡村民”们抹上点泥巴和污油给你,你就要注意了。更可笑的是有些人手里不论南方北方出来的东西,也不论是陪葬还是窖藏,一批货亮出来上面的浮土粘泥居然是一样的颜色,你还会信吗? 清代的瓷器玉器铜器,特别是官造的东西,各类彩瓷和颜色釉等精品,基本上都是传世之物,使用痕迹应该明显,就算有出土窖藏的,清洗后也不会有多少土沁泥斑的,时间决定的,这是常识问题了。清代青花之类,气泡变色、泡破釉裂、黄斑土锈的,你可想过,可能是人家做旧做过了头?带泥污的东东弄回来,首先就要清洗,如果故意留点东西在上面,你是想去糊弄别人还是安慰自己呢?还是说说干净东西吧,好东西不怕新。 首先,器型和纹饰的甄别是要点,所谓第一感观。判断年代、窑口和品种靠的就是它。不同时期有不同的器型和纹饰,过度期也有特征可认,古玩鉴定的所谓眼学和类比学,关键就在此。一般玩家断代也不必太精确,毕竟你不是搞考古研究的,定个什么两晋、隋唐、明早、清晚的也没人笑话你。器型的辨别,没有其他方法,多了解现在已知的各代馆藏器物,参考学者所编的研究类考古类书籍资料,多多关注现代考古发掘的文物,细心比对研究,就会物以类聚,触类旁通,了然于胸了。 但器型和纹饰又是最好仿的部分,就算是清三代彩瓷纹饰,几个美校毕业的姑娘小伙,依葫芦画瓢,就能搞定了。关键是看他的用笔可到位了,画面可有古朴之气和时代韵味,精品有精品的精妙,普品有普品的稚拙。 还有一个关键就是用料问题。一是天然彩料和化工彩料的区别,彩瓷工艺上化工料就是现代合成油漆,建国后至现在多仿用,纹饰表现僵硬厚重,鲜艳度和饱和度过高,缺乏变化和层次感,红绿搭配,蓝黄组合不协调不入眼,何止一个俗字了得,所谓不具古韵。化学描金也是如此,毫无金属质感,不然就是过于精亮的镀膜感,其实描金类的东西,如果判断金粉为假,其他的就可不用再看了,也是捷径。另外,青花鈷料也有化工配制的,比如运用现代科技测得苏料的含铁量,用浙料加铁元素配制。这些仿料,仔细比对和观察是不难看出差别的。 二是不同时期的用料区别,不同时期,古人因为科技水平和国力强弱,世事变化等原因,在制料和用料工艺上也是有区别的。比如,粉彩料也叫软彩,雍正中期开始逐渐用来取代五彩和珐琅彩了,早期彩料表面纯净,底部衬白,色分深浅,画面凸出,绘工精致、微妙。到乾隆后期以后,日渐粗陋,彩料干涩浑浊,杂质增多,到嘉道之后画面趋平不再有立体手感,图案勾线也粗劣了很多。康熙时喜欢的珐琅彩到后面也逐渐被与粉彩混合使用,有称之为洋彩,且器型偏大,纹饰也越繁缛了。矾红彩也叫釉上红彩,从明到清多有使用,早期深红偏暗,有油脂感,万历时俗称“枣皮红”,到入清之后也逐渐偏淡偏纯,更具有粉质感了。 既然说到不同时期造型和纹饰、风格的区别,谈论这个问题,真还要提到所谓悟性和审美能力了。悟性是你各方面理论学识、实践经验的总结积累和把握,审美能力也是要靠不断地训练的,不是读一部《美学概论》所能解决的。比如同样的一个图案纹饰、一个器物造型,他看出精美,你看出拙劣;他看出凌乱无章,你看出率性洒脱;他看出工整细致,你看出僵硬呆板。这也是鉴定之中能引起争论和误差的重要原因之一。 多看多学多比较真品,把握时代气质和审美追求,才是硬道理和硬学问。唐宋时期,文人士大夫为上层主流,特别宋代,不论日用品还是陈设器物,官民有别,大相径庭,官造与民窑,风格迥异。这一点在中国其他历史时期是绝无仅有的,观元明清时期,虽然官民之物粗精不同,成本有别,但对器型、纹饰、工艺、内容、寓意的追求是相同的,相互借鉴的。 各期造型上,还有些特征也是需要把握的,唐代喜欢融入外来文化,宋明喜欢仿古,元清民族独创器物较多,清代仿制品层出,品种丰富风格各异。例如,有清早期时“康仿成化,雍仿宣”之说,包括仿宋的官、哥、钧、汝等,寄托款、本朝款、无款的仿制器物确实都很多,有藏家就喜欢把一些似是而非的有明代特征的东西,轻易的定为清仿、后仿,殊不知后仿的东西,不论是从胎土还是造型纹饰上,都是截然不同的,深深打上了时代的烙印。鈷料不同,彩料有别,绘画表达方式不一样。 另外,从瓷土出处、提炼精度和制胚、修足工艺上观察,也是差异甚大的。总之,能很好地把握以上情况,对于鉴定是有很大帮助的,一些不似本朝,又不符后仿特征的东西,还有什么可纠结的呢?“清末民国是个框,什么都可以往里装。”只能是个不严谨的说辞和笑话。 其次,是对材质和制作工艺的鉴定。苹果3的时代没有苹果6的一些技术,大家挂BB机到处找电话的时候,可能对现在的互联网手机有所期待和追求,但当时绝无那个东西的可能。我们使用搪瓷脸盆的时代,也没有现在塑料工艺制品的普及与运用。古玩艺术品作为当时的商品也是这样,具有明显的时代特征,对古玩类材质和制作工艺的观察和判断是鉴定的本质要求。 从陶到瓷的飞跃,从青瓷到白瓷再到其他颜色釉瓷的升华,从石灰釉到石灰碱釉的过度,从瓷土的一元烧成到二元高岭土配方的革新,无不展示了古人的智慧和创造能力,也是推动社会生产不断进步的动因。自然也应该是我们鉴定器物新老和年代的重要依据之一了。 唐宋胎质的参差不齐,精粗交叠;元瓷的颗粒感和压模拼接工艺;明胎的粉质感和横接工艺;三代清瓷的熟糯米胎质和纵接工艺以及精致的修足,这些虽有朝内特例和窑口变化不同、官民粗细不一,但都是大体如此的材质与工艺的时代特征。这里想说的是,妄断历史,篡改历史,是最不能容忍,更是害人误己的事情。 周围有些藏家,不从基础研究学习开始,一味追求新奇特的所谓重器、神器、新发窑址器等,有的是利欲熏心,有的是盲从下水,都到了痴迷而不能自拔的程度。嘴里还振振有词:什么博物馆没有不代表就是假的;你没有见过的东西多的很呀;读书无用都是瞎说的;古人的创造能力是现代人无法想象和超越的。我在想,这些话与他们嘴里骂的那些“专家”的话,又有什么区别呢?两个极端而已! 诚然,有些事情是在探究之中,尚未定论,但收藏应以考古为基础,考古研古是以事实说话的,我们可以痛骂坐在台上指鹿为马的“专家”,可以鄙视文博里不学无术的走穴骗钱者,但你不能否定千千万万兢兢业业的考古工作者,不能否定走遍全国各个窑址潜心钻研的陶瓷发展历史学者,他们并没有多少人参与社会收藏和鉴定。没有他们,你知道什么叫汝窑?什么叫郊坛下官窑?什么叫秘色青瓷? 令人奇怪的是,那些自称拥有旷世奇珍的人,家里、圈里却是成堆成套的奇葩玩意,谈何珍稀?倒是世界各大小博物馆、著名收藏机构和大藏家手里没有一件。我也相信现在的环境下,当时三星堆出土的器物,如果是被盗掘的,“专家”可能没人会承认私人手里的这些奇怪的东西是距今三千多年前的真品,但有一个事实千万不要忽略了,这些器物都是青铜铸造的,材质和工艺都是符合时代的,不是铝合金,也不是后期的黄铜红铜器,这就是历史逻辑!古玩收藏从一个侧面真能反映出一个人的世界观、历史观和价值观啊!但愿不要毁了三观。 最后,是对老化痕迹的观察。老化就是时间岁月和环境留下的痕迹,包括人为和自然因素、物理和化学变化。对老化氧化痕迹的观察和判断能起到鉴定的决定性作用。高手藏家和高明仿制者之间的较量多在此中交集。只要遵循多观察多研究多记忆加上科学的观点和方法也是不难掌握的,并无多少神秘之处。 现在有些藏家,心态有些浮躁了,对事物的把握过于简单自信,喜欢走捷径,有的也不再相信眼学和气韵特质的领悟,拿着放大镜就直奔主题,去观察釉面和气泡反映,这确实也是对老化痕迹的一种观察,但切不可一叶障目了。 所谓老化氧化痕迹观察,简单说包括釉面釉里和露胎瓷土的观察。比如,舒朗而大小不一的气泡是柴窑和煤窑的主要特征,却不能准确判断年份,何况现在也可仿烧出来。气泡的色变和破孔也有不同的含义和解释,明清及之后的釉泡几乎少见色变,窖藏和传世之器也不一定会有破泡,何况有些色泡和破孔本身出窑就有,就是烧制过程中的物化反应,如何区分还需深入分析判断的。 同样柴煤窑烧,不同时期的气泡反映也是不同的,比如宣德青花,有的釉面气泡密集,大小不一,显云雾状、称“朦釉”,又俗称“唾沫釉”。另外,对于一些乳浊釉、各类彩料和宋之前的石灰釉的器物,釉面和釉内的观察又会有不同的方法和结论了,比如,宋官哥窑瓷气泡是呈现“聚沫攒珠”,汝窑瓷呈现的却是“寥若星辰”的多种特征,如何一概而论呢? 再来说说胎土,瓷器都有胎土的显露,哪怕是支钉烧的工艺。有人说仿古做旧最难的就是胎土,我认为确实如此。古玩瓷器历史跨度巨大,不同时期因为所含元素、淘炼粗细、配方组合、加工方法不同,会有不同的瓷土特征,同一时期不同窑口也有所不同,所以呈现出来的老化氧化状态当然也不会相同。 老瓷土的变化是经过几百上千年的时间过程,用快速的方法是不可能形成的,所谓土粘、酸烧、碱咬、油抹、药煮都不可能形成自然的老化氧化状态,只是浮于表面一层,有的画虎不成反类犬,不堪深究。早期灰、白胎土的老黄干的状态,被人形象地称为“老萝卜干”,后期的精细胎质在不同时期又被称为“生米粉”“熟糯米',一生一熟,比喻之形象,仿造之难,确实令仿旧之徒望而生畏。至于挂浆护胎、火石红线、火石红晕、牙黄溢子等,大都出窑就有,后期略有加深而已,仅与胎质和窑内环境有关,应结合瓷土性质断定,猪身长驴毛了,自然不攻自破。至于人为后做后描,其状态和质感的差别明显,也只能忽悠刚入门的新手和执迷不悟之人了。 总之,一件器物不论新老,都不会因为它表面的变化而失去它本质的面貌。曾经有一个小时候的邻居玩伴,十岁之后便迁居失去了联系,几十年后居然在一个群里通过一个戴着墨镜的模糊相片认出了我是谁!岁月沧桑,变化之大,这是何等的眼力啊?奇怪吗?我看并不奇怪,就像你通过背影就能认出你熟悉的每个人一样,只是他的记忆更为深切了。古玩艺术品是不可再生的,数量也是有限的,所以珍贵。在鱼龙混杂的古玩市场上,一个真正的好藏家就要靠一双慧眼去识别它。鉴定的方法各有所见,纷繁复杂,这里只是个人一点肤浅的感悟。总之,熟悉真品特征,认知本质成因,是不二的法则。 欢迎分享、转载正能量文章!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