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七年级下册第二单元拓展阅读

 江山携手 2016-04-10

生命的叫喊

章红

有五六年的时间,我的住处紧挨着一所小学。晚上,这是一处比较安静的所在,白天,有琅琅书声;最有趣的,是每逢放学,孩子们排着队出校门,只要稍稍离开教师视野,就发狂地放声尖叫。几十个成百个孩子欢乐的叫喊,让这条沉寂的巷子充满了生气。我常常放下手中的事,来看孩子们的笑闹。他们的尖叫声一阵阵地飞上天去,一波波地漾在街区四周,我听得入神,那是生命的歌唱。

有位相熟的小学老师很少制止孩子们尖叫。她说,小孩子在课堂呆上40分钟不能随便说话,很压抑;有时课间还在做作业,忙着上厕所,一上午够紧张的;放学出了校门,他们当然开心,他想叫就让他叫吧;叫喊几声,就放松了。我一直记住那位老教师的话。孩子们本来应当对着大山,对着大河叫的,应当对着太阳、对着天空叫的,因为这是童年啊!童年就应当尽情地对着自然呼喊。可是现在,我常看到的是孩子们默默地走在上学的路上,背着沉重的书包。他们的脸上很少有笑容,阳光照在他的脸上,也解不开那板滞的神情。

我多么想看到这孩子能灿烂一笑,我多么想听他来劲地发出一声尖叫!我想看到孩子们旁若无人地对着群山唱,对着天空唱,我想看到他们的脸上对明天的憧憬……

我的同事说,他最怕看见一个孩子神情黯然地背着书包,孤独地走在路上。而我最恐惧的是听见十多岁的孩子嘴里冒出一句“人活着真没意思”。如果一位教师对此也无动于衷,依旧摆出那张冷冰冰的脸,那又有什么可说的呢?需要有一个属于孩子的世界!如果教育不能保护童趣和童心,那样的社会肯定是没有希望的。

【比较赏析】

本文与鲁讯的《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有一定的相似之处。两文都围绕要释放孩子的天性,不要压制孩子的天性的角度来写。本文作者从细心观察到的孩子们放学后释放个性的叫喊声中读到了那是一种生命的力量、那是对自由的纯真表达。并呼吁我们的教育要保护好儿童的天性。正如作家郑渊洁所言:“人可以失去童年,但不能失去童真和童趣。”

1.通读全文,请你说一说题目“生命的叫喊”的含义。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分别说出选文中相熟的老师和课文中先生的教育方式。

选文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课文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生命的叫喊”就是符合孩子年龄特征的无忧无虑的快乐的喊叫。

2.选文中:相熟的教师,他懂得教育的规律,懂得什么时候该释放孩子的压力;课文中:先生比较严厉,希望学生读书心无旁骛,教育内容晦涩,教学方式单一,只有读书一种方式。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