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论语》道德修养论述的现实意义

 江山携手 2016-04-10


《论语》是一部记录我国春秋时代的思想家、教育家孔子言行的书,内容涉及政治、教育、文学、哲学以及立身处世的道理等多方面。其中有关道德修养方面的论述今天读来特别是对青年人仍有较强的现实意义。

孔子生活在距今2500多年的春秋战国时代,他一生坎坷,颠沛流离。政治主张始终未被封建统治者采纳。晚年致力教育,著述颇丰,其思想教育体系对后世影响巨大。

《论语》中孔子有关道德修养方面的论述涵盖多个方面。如在修身做人方面孔子教育他的弟子说“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者。”意思是看见道德高尚的人就要想着向他看齐,看见不讲道德的人就应当自己从内心反省一下,看一看有没有跟他一样的错误。一次一名弟子问孔子,怎样才能做一个完美的人?孔子答曰:“若藏武仲之智,公绰之不欲,卞庄子之勇,冉求之艺,文之以礼乐,亦可以为成人矣。”他又说:“今之成人者何必然?见利思义,见危受命,久要不忘平生之言,亦可以为成人矣。”孔子说象藏武仲那样智慧过人,象孟公绰那样清心寡欲,象卞庄子那样勇敢无畏,象冉求那样多才多艺,再用礼乐修养来增加文采,这样可以成为一个完美的人了。他又说,现在完美的人何必一定要这样呢?只要能够做到看见财利就考虑到道义,遇到危险就肯献出生命,长期穷困的日子也不忘记平日的诺言,这也可算是一个完美的人了。由此看来,孔子对如何做人的见地是非常深刻和有相当高的标准的。

《论语》中还多处见到孔子要求他的学生在提高道德修养方面要勇于承认错误和改正错误的论述。一次孔子的一位学生问,怎样才能提高自己的道德修养,改正错误,辨别是非呢?孔子对这个问题是这样回答的:“善哉问,先事后得,非崇备与?攻其恶,无攻人之恶,非修匿与?”孔子说你这个问题问得好啊!做事争先,享受在后,不是提高品德了吗?检查自己的过错,不去过分指责别人的过错,不就是改正了过错吗?他还说:“德之不修,学之不讲,闻义不能徒,不善不能改,是吾忧也。”就是说品德不加以修养,学问不勤于研究,听到符合道义的事,不能竭力去做,自己有缺点不能勇于改正,这些都是我忧虑的啊!孔子还曾非常严厉地说:“过而不改,是谓过矣!”就是说犯了错误不立即加以改正,这才是最大的错误!

孔子一生教授过许多学生,他的教育方法主要是言传身教,在教育年轻人如何学习知识,如何孝敬长辈,如何看待财利等方面,《论语》中也有诸多的论述。孔子说:“君子食无求饱,居无求安,敏于事而慎于言,就有道而正焉,可谓好学也己。”这句话的意识是,有道德的人吃饭不要求足饱,居住不要求舒适,办事迅速敏捷,语言谨慎,能时常向道德高深的人学习并改正自己的缺点,这样做可以称得上好学了。孔子还经常从典籍文献,道德实践,对人忠诚,讲究信义这几方面教导他的学生,在日常生活中要求学生要刚强、坚毅、质朴、不言过其实。

孔子在谈到如何孝敬父母方面也有他独特的见解。他的名弟子曾问什么是孝?孔子回答说:“今之孝者,是谓能养,至於犬马,皆能有养,不敬,何必别乎?”这意思是说,现在称作的孝,仅仅是能供养父母就行了。然而就是狗和马也都能得到人的饲养,如果没有对父母的一片孝敬之情,那赡养父母与饲养狗和马有什么区别呢?这里引深的意思能否理解为孝敬父母不仅应只是满足他们日常所需的物质需求,更应注意他们内心情感和精神上的多种需求。孔子还说:“礼,与其奢也,宁俭;丧,与其易也,宁威。”一般的礼节仪式来说,其过分奢侈,不如朴素节俭;就办丧事而言,与其在仪式上大操大办,不如内心真正悲哀。这与我们当今提倡的破除迷信,移风易俗是极为吻合的。

在如何对待财利方面,孔子教育学生更是以身作则,在《论语》中孔子曾说:“奢则不孙,俭则固,与其不孙也,宁固。”这里他说奢侈就显得骄纵,节俭就显得固陋,与其骄纵,宁可固陋。他还说:“饭疏食,曲肱而枕之,乐亦在其中矣。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意思是吃粗粮,喝白水,弯着臂膊当枕头枕,乐趣就在这里面了。用不符合道义的手段得到的富贵,对我来说就好像天上的浮云似的。

孔子在教导青年人如何交友和追求真正的快乐方面也有精辟的见解。他说:“益者三友,损者三友。友直、友谅、友多闻,益矣。友便避、友善柔、友便安,损矣。”这就是说有益的朋友有三种,有害的朋友有三种。与正直的人交朋友,与诚实的人交朋友,与见闻、知识广博的人交朋友有利,与诌媚奉迎的人交朋友,与巧嘴利舌的人交朋友,是有害的。

年轻人应该追求怎样的快乐呢?孔子说:“益者三乐,损者三乐。乐节礼乐,乐道人之善,乐多贤友,益矣。乐骄乐,乐佚游,乐晏乐,损矣。”这就是说有益的快乐有三种,有害的快乐也有三种。以把得到快乐的调节作为快乐,把赞扬别人的长处作为快乐,把多交贤良的朋友作为快乐,这是有益的。把喜欢骄纵放肆作为快乐,把喜欢纵情游荡作为快乐,把喜欢饮欲作为快乐,是有害的。

诚然,孔子毕竟先于我们这个时代二千多年,《论语》中记录的孔子的言论和思想主张许多是为维护封建统治阶级服务的,并且有很大的历史局限性。在学习研究过程中,我们应采取取其精华,去其糟粕,针对现实,为我所用的科学态度。

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是中国古代道德文明的精华,是中华民族共存共荣的内聚力。当前,全国正在开展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的宣传教育,这即是对传统美德的总结与认同,又是继承和发扬民族优良道德的重大举措。做为肩负建设祖国、保卫祖国的青年一代,继承和发扬祖国的优良传统道德文化是非常必要和具有深远意义的,这不仅关系到个人的道德修养,更关系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和光明未来。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