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 毕业于哈佛MBA的哈里.登特先生,有着好的一塌糊涂的股市预测记录,90年代初,提出会有一次大牛市,2000年初,提醒投资者退出市场,而到2002年底时,他又号召人们抄底股市,然后,基于上述如此良好的记录,哈里先生于2004年出版了著名的预测书《下一个大泡泡》,副标题是,如何在历史上最大的牛市获利。这本书敬告美国投资者,2005-2009年将是一生中最大的投资机会,2009年世界进入经济大繁荣与大崩溃的分水岭,2010年-2023年,将是一个前所未有的大萧条期,人们要对此有充分认识,并以此规划好自己的职业,财务与人生。 哈里得出以上结论的依据主要有两点,一是人口周期,二是技术周期;人口周期方面,美国即将进入老龄化时代,新增人口的消费能力不足以补足老一代人口的消费递减,这将重创经济;技术周期方面,每隔80年会出现一次新技术浪潮,而新技术的市场渗透率从10%增长到90%的过程中,最容易产生股市泡沫,根据这两大依据,哈里预测到2009年,道琼斯指数可能会涨升到40000点,而纳斯达克指数将会到13000点上下。 今天,在2015年,距离哈里先生这本书出版刚刚十年多一点,我们已经跨入了整个预言的时段内,也经历过了2009年,对已经发生过的事,再对照他的预言,可以说,他是完完全全的错了,道指和纳指远远没能到达那么离奇的高点,在2008年就崩溃了,2009年初见底,两年后回到08危机前水平,在2012 年以后,道指和标普带着纳指屡破新高,再屡破历史新高,走到今天,纳指也将会在不久的将来创出历史新高,2009年,显然不是繁荣与崩溃的分水岭,只不过是繁荣过程中的一个趔趄,一次曲折而已,大繁荣时代远未到来,至今还只是在小心求证当中,鉴于2000年的股市泡沫崩溃、2001年的911恐袭和2008年的恶性金融危机,过去的十年在资本市场上不亚于经历了又一次二战,人们的心态还处于类似战后重建的谦卑状态,QE刚刚退出,经济数据刚过拐点,一提加息股市就颤抖打蔫不已,一点儿喜感和自信都还没有,哪里像进入盛世繁荣的样子?可是,今昔今日,我们又确实是站在大繁荣的一个拐点上,面对遐想中的未来,我不得不由衷的发出一个感叹:好大的一个泡泡啊! 哈里.登特先生预测错了,但是他的方法论却是无价之宝,他为相对科学宏观的把握股市趋势和发展态势做出了杰出的探索,也令我本人受益匪浅,人口周期和技术周期确实是宏观角度上分析和预判股市发展的最佳依据,只是要想得出更接近事实的结论,就要加深对这两个周期的理解和认识。 根据联合国世界人口规模与增长的长期跟踪与研究结果看,世界人口总体上保持长期增长态势,并预计2012年世界人口会达到70亿,2025年达到80亿,2045年达到90亿;在2011年的10月末,地球迎来了70亿人口日,基本和预测相符,可见联合国人口发展趋势的预测还是比较准确的,这个预测的数据推演还揭示几个情况,就是增长率是递减的,每增加10亿人口的时间间隔越来越长,此为其一;发展中国家人口增长率远高于发达国家,此为其二;发达国家中,仅有美国的人口增长率保持较高的水平,人口结构保持较好的状态。 美国没有出现哈里博士预测的人口增长趋势减缓,人口老龄化问题严重的局面,归功于美国的移民增长,从1790年美国开始第一次人口普查的不到400万人,到2006年10月,美国人口达到3亿人,这二百多年人口的增长主要归功于移民,而且数据显示,上世纪80年代后美国进入移民增长的绝对高峰期,增长率呈直线爆发性上涨,同时美国的经济增长和国力也同步大增,也没有出现一些人担心的美国文化衰落和变异的迹象,可见这个国家的文化自信是非常强的;美国婴儿潮出生的人口已经进入了老龄化,但是移民的增长抵消了人口年龄结构的恶化,美国的平均年龄仍然年轻,这在整个发达国家中是唯一的。最新的经济数据也表明,美国的消费信心指数和就业状况都处于较好的状态,哈里博士预期的人口周期表现和实际相差甚远,由此带来的股市表现预测失误也在情理之中了。 而技术周期方面,在再次重温了哈里博士对于新技术的论述后,看到了他的局限性,他几乎把互联网作为新技术革命的全权代表显然是偏颇了,哈里认为以互联网为代表的信息产业从90年代中期开始进入人们的日常生活,渗透率从10%开始,预计到2007年--2009年之间完成绝大部分的覆盖,达到90%的渗透率,由此完成新技术革命的大半,相对应的资本市场将和历史上的新技术革命一样,在这个10%-90%的发展过程中伴生巨大的泡沫现象;哈里博士的这本书很大篇幅都花在历史经验的描述和举证上,来说明人口和技术周期的发展与资本市场走势的呼应关系,以此为未来背书,但这样做只是证明了这一分析方法的正确性,却不能给出有说服力的未来判断,因为很明显在现实的人口与技术周期的分析上,他着墨不够,尤其在新技术的认识上,和事实的差距太大了。 如果上世纪80年代开始算作是新技术浪潮的起点的话,那么按照每80年出现一次大的技术发展周期算,走到今天才到中段,正是最好的发展时期,与蒸汽机时代,火车时代,汽车时代和电气时代所不同的是,今天的技术升级,不再是单一的某个核心技术作为时代标签,而是有多项技术革命全方位统领这一技术周期,总结下来,信息技术、基因技术、新能源技术和新材料技术等等,共同成为当代的技术变革核心,它们协同发展,直接打破传统上遏制人类发展的多项掣肘:提升工业生产效率、破除资源限制、提升粮食的单位土地面积产出,提升健康资质和人类寿命,这四大发展方向,会更加加强全球一体化趋势,会让地区差异和人口素质差异进一步减小,进而也将重置人口周期对经济的影响,也就是说,在新经济态势下,人口周期对经济的影响不再明显的局限于一国一地区,那些经济影响力和辐射能力巨大的国家,例如美国,影响它经济发展的不仅是他本国的人口周期,还有全世界的人口周期,这也是美国不断加强国际影响力和移民覆盖面的长远考虑,也是美国地缘政治最重要的考量因素。 四大新经济发展引擎,信息与智能产业解决效率提升问题,基因工程解决食物供应和健康保障问题,新能源与新材料解决资源制约问题,他们加合起来的技术革命,远不是互联网这一项技术所能完全代表的,对这种发展趋势,资本市场早在上世纪90年代就已经做出了第一次积极的反应,并出现了一个史无前例的,惊人的长周期大牛市,纳斯达克指数从1990年的350点左右涨到2000年的5100点,按照哈里博士所总结的人类近代史上一个技术周期为80年来算,90年代的股市繁荣仅仅是这一技术周期的初潮,最为广泛而坚实的发展时期肯定是在中段,也就是说,还会有一个更大的牛市和90年代大牛市的逻辑线是一脉相连的。 事实确实如此,今天的新元素在上世纪90年代就已经被提出了,只不过那时更多的是概念,纳斯达克的5000点也泡沫的不成样子,150多倍的市盈率被称作市梦率,而今,纳斯达克再次逼近5000点,彼时弱冠小儿的概念如今都开始进入到青年强盛期,对应的纳斯达克市盈率在25倍上下,组成纳指成分股的企业几乎都是业内巨子,并且绝大多数仍处在高速增长的阶段,而四大新经济元素还在相对单线发展,彼此之间的联动聚合效应还未明显显现,相比之下,信息产业的多行业渗透才刚刚开始,我们国内也刚刚给它一个新名词,叫做互联网+;而基因工程为代表的技术融合也已经迈开脚步,比如生物基因芯片,可植入人体,检测各项健康指标,再通过信息工程传输数据,分析跟踪宿主的健康状况;再比如3D打印设备,可以打印某些人体器官;还有就是已经广泛应用到农业生产中的转基因技术;新能源与新材料的发展也是方兴未艾,当今国际原油重挫至此的最核心因素就是新技术发展使然,这两个领域的发展已经使汽车这个巨大的产业开始发生变化,未来汽车不再姓汽,而是要改姓电了。 所有的这一切都正行进在轨道上,整个世界还在冷静对待,过去科幻小说才描述的未来世界,其实大门已经打开,资本市场虽然已经敏锐洞察,但离疯狂无理性的状态还早得很,人们显然还没有脱离刚刚遭遇的一系列重创,哈里.登特曾预言的两个夸张离奇的指数目标位,也许在不久的将来我们就能看到,而那时,多数人早已放弃了警惕,好大的一个泡泡将是那时候的故事了。 中国 目前全世界范围里,重要的经济引擎严格说就中美两个,要不是欧盟拖累,德国也是表现不错的国家;在过去的一年时间里,全世界各经济体中,只有美元和人民币走出独立的强势行情,美元指数站上100整数关口,人民币相对美元偏弱一些,但对其他各国货币几乎全线上涨,虽然中国经济遭遇部分产能过剩,效率低下,转型期前景不明的困扰,但以全球第二大经济体的体量,至今仍能维持7%的增长率是不易的,究其根本,还是要从人口周期和技术周期这两个角度来衡量。 人口之于中国,一直都是负担,这是普通百姓也大多认同的,否则计划生育这件事不可能得以执行,但凡事都是相对的,新技术引发的产业革命就是给人口负担松了绑,这件事由弊转利了,因为你不会向世界输出饥民,而是向世界输出购买力了,巨大的人口负担转变成巨大的市场,人民币的强势,利好世界,更符合美国利益,如果人民币代表的购买力能匀给美国一部分,等于美国外延了它的人口红利,从这里也不难理解,为什么日本机场为中国游客大开绿灯,行李超重也网开一面,而英国《卫报》近日以“如何掏空中国人的钱包,全球都在思考”为题,大篇幅专题讨论如何吸引中国人的注意力,让他们开心又情愿花钱。 人口红利,对过去三十年和未来十几二十年的中国都是持续释放的,一是来自增长的惯性,以中国如此大的基础体量,虽然增长率不高,最新数据是0.48%,排在世界135位,但绝对增量仍然巨大,而且这一态势还将持续;二是来自人口结构,从最新调查看,0-59岁这个年龄段占了88%,整体处于各方面社会活动最活跃的阶段;三是来自城乡差别,城镇化率的转变还会持续促进经济发展;四是来自收入差距,表面上看中国人已经行走四海,钱包鼓鼓,但实际上调查显示超过2/3的人口消费水平远离现代化水准; 上述种种,利弊均有,但正如人口从负担转变为优势的戏剧性变迁一样,只要条件具备,坏事可以变成好事,对中国来说,人口红利的释放期还长,虽然老龄化也将逐年逼近,但当下可腾挪的空间还大,还可以对经济有很多正面作用,当然时间也开始变得紧迫和严峻,现在人口红利是哺育经济发展的,总有一天这个周期要终结,那时候就需要从现在开始的积累来反哺人口的种种负面因素了,所以我们看到,所谓的中国401计划,也就是养老金入市问题,已经是不能再等,再犹豫的事情了,全社会必须想清楚一件事,要动用一切力量维护好一个全社会的资产保值的大池子,这个大池子,按照发达国家的经验,它别无所属,就是资本市场,所以人们能听到高层说:让资产进入股市也是支持国家建设这样的话。 这句话对于中国,实在意义非凡,相对于它曾经的背景和信奉的主义而言,这句话可谓石破天惊! 实际上在很长的一个阶段里,中国经济发展的最大红利,既非人口周期,也非技术周期,而是漫长的经济体制转型过渡期所带来的;人类几乎用100年的时间,实验了计划经济体制,结果世界都有目共睹,它破坏经济发展的多样性,打击人的积极性,没有创造,没有创新,更没有孕育技术革命的能力,还必然滋生腐败甚至破坏道德体系;对于深陷其中多年的国家,树立这种认识是需要时间的,因此也需要逐步改变,近现代中国唯一的一次不割离、不断裂的社会政治经济变迁就发生在今天,就是计划经济体制逐步向市场经济体制过渡,这是智慧,可以给高分,也带给了中国一个经济奇迹,而且持续性仍然很强。 在这个最大红利的基础上,人口和技术周期叠加在上,产生共振,共同创造了一路飞奔的中国经济,虽然每一步的认识提升都颇费周折,但趋势是乐观的。这种曲折性体现在很多方面,在新技术发展的接纳上,并非事事都像互联网那么容易,比如转基因技术,在中国引发全民争论,颇为激烈,这种争论本身就是一种认知普及,虽然有些人表现的很极端,但新事物的发展向来就是如此,1870年左右,在英国大力推广和修建铁路的时期,多少人担心这个铁怪物打破传统宁静的乡镇生活,或强烈反对,或郁郁寡欢,或搞的财产纷乱,甚至有人付出生命代价,可是火车的车轮可曾因此而停止向前的转动吗? 同样,表面上看转基因受到强烈的抵制,但是据2014年最新数据,全球转基因作物的种植面积为1.815亿公顷,比2013年增长3.6%,相比于转基因作物商业化种植元年1996年的170万公顷,增幅超过100倍。中国在全球转基因作物种植国家里排名第六,是第一名美国的19分之1,但其绝对增量也是逐年上升的。 转基因作物是基因技术的一个分支,是整体人类社会发展跃升的必备,如前文所述,基因技术连同其他三大新技术会成为新技术周期的扛鼎力量,他们会在不断改变现实现状的同时,在资本市场上吹出一个好大的泡泡,中国作为和美国及时呼应的第二大经济体,同样会享受这个泡沫化进程,并且现在就已经在路上了。 2012年12月,中国创业板开始走出低谷,开始了它的牛市进程,至今已经上涨将近4倍,从数据上看,创业板走牛市的领导性地位是有根据的,2014年,创业板全体企业总营收是3400亿,比上一年同比增长27%;总盈利390亿,比上一年增长23%,这一数据,都好过主板和中小板;市盈率方面,2009年是105倍,2010年是78倍,2011年到45倍,2012年32倍,2013年50倍,2014年66倍,在这个数据的起伏中,创业板的规模、市值和指数都大幅度增长了,对应美国纳斯达克的发展,可以发现两者在发展规律的大方向上是非常相近的。 纳斯达克1971年面世,从无到有走到今天已经成为美国乃至全球最大的证券交易所,市值最大,交易最活跃,挂牌企业最多;纳斯达克四十几年的历史就超越了有近200年历史的纽交所,随着上周苹果公司加入道指指数,30家成份股中纳斯达克培养出来的大鳄占了四个席位,未来这个比例肯定还将进一步提高;美国创业板的超越,代表新技术新产业的发展速率远胜传统产业。 中国创业板,由于中国特殊的经济发展历程和背景,不仅将会复制纳斯达克超越纽交所的发展史,还将肩负特殊的使命,为中国培育一批具备行业领导力,真正具备蓝筹品质的企业群,这是由计划经济体制向市场经济体制全面过渡转型的基本面决定的,也是新产业新技术全面重置传统产业的技术升级趋势决定的,例如新能源汽车,一下子把欧美领先企业积累了几十年的优势给打掉,重新洗牌,让所有参赛者站在同一起跑线上; 在中国,体制变迁的红利不会落到传统央企和国企上,如果短期有,那也是假象,最终谁市场化的更彻底,谁就获益最大,现在和未来,市场化最彻底的那一批企业主要是在创业板和中小板上,那么未来实力强弱的格局,体制变迁趋势就决定了,这是毫无疑问的。 接下来的三五年,随着注册制的落地,创业板将迎来巨大的扩容,拥有的上市公司总数越来越多,品类越来越丰富,行业分布和覆盖范围越来越广,资本容量越来越大,由于在体制和运作上更接近成熟市场,成员构成上市场经济的纯度越高,对中国经济发展的真实性和代表性就会越强,获得国际资本关注的程度就越高,发展步伐和规模也就越大。 创业板在中国会获得比纳斯达克在美国更为成功的发展,核心因素有三,一是体制变迁的背景决定,二是模版作用的借鉴意义,三是正好迎着技术升级大周期的黄金时段。体制变迁就是市场经济体制的不断加强,和计划经济体制不断削弱的过程,这是个长期的工程,中国没有硬推,而是逐渐过渡,在资本市场层面,过去曾在主板一度想推行但十年二十年也执行不起来的,明明对市场健康发展有好处的东西,在创业板就会容易的多,这一点注册制本身就决定了的,也最终将凸显创业板的先进性;同时模版作用是先进发达的纳斯达克市场给后进国家的经验红利,怎么做,做什么,会得到什么结果,好好学习就好了。最后,以四大创新技术为代表的新经济时代,让中国在很多领域可以站在先锋的位置参与国际竞争,而这些新元素又正是创业板企业主要致力的领域,跟着纳斯达克的领航步伐,美国正在制造下一个巨大的泡泡,风从那边起,创业板早已站在风口下,很多人已经在惊叹,看那,如此的一个大泡泡。实际上,就创业板隐匿的发展内涵而言,其表现不过是先知先觉者的一波小浪而已,大扩容之后再来看今天,原来是一览众山小。 现代经济一个最伟大的进步,就是理清了经济发展与资本推动的矛盾关系,并做出了精妙的设计,表现在不断细化和完善虚拟经济和实体经济的功能与职责上,并利用它们的互动,维持尽可能久的繁荣;任何时候经济发展都回避不了泡沫的产生,但人们发现好的经济体在实体经济上尽可能减小泡沫的产生,所有泡沫都被引流到虚拟市场上,因为这样对经济发展产生的推动力最大,泡沫消退时对社会的伤害又最小,同时把资本的利用效率提升到最高,最终还能通过泡沫消退调节产业结构和资本的阶段性泛滥,简直是人类应对经济危机的最佳方案。 中国高层,在经历了三十多年的市场经济洗礼之后,终于有了认识上的提升:泡沫不可怕,可怕的是虚拟市场无泡沫,而实体经济处处泡沫,根本上,产能过剩本身就是一种泡沫,而且那还是实体的,治理难度就大很多了,如果是虚拟经济的,几个小招数就化解了;另一方面,日益庞大的社会各路资本的保值增值需求,也迫使我们必须发展一个满足资本风险收益比较合理的场所,因此,对资本市场从涨就怕,到怕不涨再到用心维护也是在认识上发生了质变的。 未来的十年,将是中国资本市场发展的黄金时段,要吹一个好大的泡泡,未来某一天,就算那个大泡泡破裂的时候,相比今天,它仍是一个大泡泡,好大的一个泡泡啊! |
|
来自: zhengZwang > 《二月立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