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时拾史事

 牛屋弹琴 2016-04-10

洞房之前应当先跟老祖宗报告一声 | 左传拾遗篇

2016-04-09 时拾史事1评

我在写左传拾趣的过程中,经常碰上一些颇为有趣的小细节,其史实性和趣味性完全不输那些“大编制”故事,仅仅因其小而零散,无法独立成篇。因此,我采取积少成多的办法,先一小段一小段写下来,到得一定数量再汇集成一篇。这样的文字反而既有趣又易读,象将散落的珍珠串结一起,虽大小不一,却也不失其趣。

一、胎记决定命运

“宋武公生仲子。仲子生而有文在其手,曰為魯夫人,故仲子歸於我。”——《左传·隐公元年》

宋武公的二儿女仲子出生时,手掌长上有文字胎记,其文曰“为鲁夫人”,也就是说这女子生下来手掌上就印着“鲁国国君夫人”字样。既然是天注定,所以仲子长大之后自然就嫁给了鲁惠公为嫡妻(即正式夫人)。

靠谱点儿的推测是:仲子掌上的胎记,极有可能只是类似某字的图形,后人因而附会,越传越玄,故有此一说。

关系很乱啊

先秦时期男子称氏,女子称姓,宋国国君姓“子”,“仲”是排行(从大到小分别为“孟”“仲”“叔”“季”,“孟”也可称“伯”),这女子是宋武公的二女儿,故称“仲子”(排行冠于姓前,是当时女子的命名习惯之一)。

鲁惠公的第一任夫人也娶自宋国,且是长女(不知道是不是宋武公的女儿),名字就叫“孟子”,左传开篇第一句话就是“惠公元妃孟子”。此“孟子”可不是那位儒家亚圣,这位孟子死得早,所以鲁惠公根据天意再娶宋武公的二女儿仲子为妻,并立为正式夫人。

二、人还没死,周王凑的份子钱先到了

鲁惠公死了快一年,周平王才想起应该派人送上助葬之礼,不过他大概也是老糊涂了(第二年就死了),竟然将惠公夫人仲子的助葬之礼一并送了,人家仲子当时还在呢(虽然身体不太好)。

《春秋》最讲究为尊者讳了,所以只简单地记为“秋七月,天王使宰咺來归惠公、仲子之赗”(见《左传·隐公元年》。“赗”读fèng,意思是送人财物以办丧事用,即助葬之礼,相当于今天的白事份子钱。)

《左传》就没那么好说话了,作者对此事展开了猛烈的批评:先是说:“缓,且子氏未薨。”意思是惠公死了快一年了,这礼也送得忒晚了些吧;相反仲子还健在呢,这礼送得怕又过早,是想咒人早死么?继而又说:“贈死不及尸,吊生不及哀,豫凶事,非礼也。”意思是送个份子钱也没赶在下葬的时候,慰问亲属也不在人家最哀伤的时候,人还没死就预先送上人家日后葬礼的份子钱,这都是不合于“礼”的行为啊。要知道《左传》这番话可是针对天下共主——周室君王所说的,算是相当严重的批评了。

仲子于次年死去,会不会是因周平王提前为她送上葬礼份子钱这事儿给吓死的呢?

三、洞房之前应当先跟老祖宗报告一声

隐公八年,郑庄公的大儿子公子忽娶陈国妫氏女子为妻。迎回妫氏之后,公子忽大概是饥渴了,夫妇两人没有先入祖庙祭告就同了房。代表陈国送女的大夫鍼子气得跳脚,说:“这可算不得夫妇之道啊,既不尊重祖先,也不合于礼制,怎么能够使子孙后代得以繁衍呢?” 鍼子原话是“是不为夫妇,诬其祖矣,非礼也,何以能育?”

这位公子忽就是后来两度为君的郑昭公(就是那个酷哥),他在个人婚姻大事上颇具个性,拒不执行强强联合的政治联姻国际准则。齐僖公早就看中了公子忽,为此不惜两度拉下老脸,要把自己的女儿嫁给公子忽,其中一个是春秋著名的大美人儿——后来嫁给鲁桓公的文姜。不料两次都遭公子忽严辞拒绝,“齐大非偶”这个成语就是公子忽在回绝齐僖时顺便创造的。公子忽这番毫无政治逻辑的行为遭到郑国上下普遍抗议,百姓们甚至创造了《有女同车》(见《诗经郑风》)这首美丽的流行歌曲四处传唱,表达惋惜之意。公子忽执意娶了小国陈国妫氏女子之后,果然失去了国际上的强大靠山,第一次即位不到一个月就被异母兄弟赶下台来,后来再次即位不过两年就被大臣暗杀。不得不说,郑国自此陷入长达百年的衰势,与公子忽在婚姻大事上颇不明智的做法有着或多或少的关联。

四、那么,春秋时期诸侯前往周室朝觐的次数多吗

宋公不王,郑伯为王左卿士,以王命讨之。” ——《左传·隐公九年》

隐公九年,郑庄公以宋殇公不朝觐周王为由发兵攻打宋国。那么,春秋时期诸侯是否需要定期入周朝觐呢?

其实,春秋之世,诸侯入周朝觐的情况非常少见。《春秋》所载鲁国十二任君主,历二百四十余年,仅僖公因晋文称霸而两次朝觐周王;成公因伐秦而去了周室一回;隐公、桓公之时,周室不断派使者到鲁国来访,而隐、桓自己却一次都没去周室。

因此,郑庄公以宋殇公不朝周室而以周王名义伐宋,实在只是一个借口。就象后来齐桓公伐楚,理由是楚国不向周王纳贡,同样只是找借口。

附记:

本文之前,《左传拾趣》已经发了14篇,还只说了鲁隐公和鲁桓公期间前后不足三十年间发生的几件事。当然,出于叙事的完整性需要,许多文章对事件的描述前后追溯了不少时间。春秋期间大小事件层出不穷,精彩纷呈,我仅仅是边阅读、边学习、边记录,把个人感觉好玩好看的事件以自己的角度重新加以整理,纯属个人趣味行径。将这些文字置于网上,呈现给众人,是否可堪一读则全由大家评判了。

从本文起及随后的几篇,将以“拾遗篇”的名义发出,都是一些有趣的碎片。随着对《左传》阅读和学习过程的持续,稍长一些的文字,仍在“左传拾趣”总篇名之下单起篇名,零零碎碎的,则均归在“拾遗”之下了。

分割线

下面是本文作者的支付宝二维码,如果你喜欢他写的东西,就用实际行动表示一下吧:)

关于时拾史事


本文来自腾讯新闻客户端自媒体,不代表腾讯新闻的观点和立场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