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枣糕王的最后一天,每个人都来怀念青春

 灵石水华 2016-04-10

《大国小民》第362期,文|唐维:清华大学哲学系在读,一个写故事的,转载自公号“乱说话”(lshdonway)

本文系网易原生内容中心《大国小民》栏目出品,每周日至周四晚上9点准时更新。

陈立站在他一手创办的枣糕王前。(网络图片)
陈立站在他一手创办的枣糕王前。(网络图片)

枣糕王门前那么长的队,我只在刷阳光长跑的时候见过。

今天是枣糕王在五道口的最后一天,我想写一点关于它的故事。

关于老陈

这个比阳光长跑还吃香的男人叫陈立,河南人。为了避免和另一位陈粒搞混,我们还是叫他老陈吧。

这位老陈,用着一款碎了屏的国产智能机,信号极差。在嘈杂的声波里,我勉强向他说明了来意。我花了大概两分钟时间自我吹嘘,以求得一个采访机会。中间信号断掉了两次,被老陈打断了一次。

老陈说,你说啥啊,我听不清,你还是来店里说吧。

我说,陈先生,要不我们加个微信?

又是一阵刺刺拉拉的声音。

老陈说,我现在不用微信,手机号换了,很麻烦。你还是过来说吧。

在两个人高达八九十分贝的怒吼中,我约了我人生中第一次算不得采访的采访。

大约半个月前,房东通知陈立终止合同,他没有时间寻找合适的店面延续,只能暂时宣布停业。(网络图片)
大约半个月前,房东通知陈立终止合同,他没有时间寻找合适的店面延续,只能暂时宣布停业。(网络图片)

“枣糕王”起源

老陈开始在北京漂的时候,应该比“北漂”这个词的出现还要早一点。

1988年9月13日,高中毕业的小陈来到北京。先在当时的长城机械厂做了三个月的电气焊,又做了八个月的车铣刨磨,成为了一名技术工人。由于业绩突出,小陈经常被单位委派出差。

但是小陈并不满足于此,1993年,他决定出来单干。小陈学了家电维修的手艺,在五道口开了个小店。那时候,家电还是挺金贵的物什,出了什么毛病,就要去找小陈修一修。就这样,小陈的生意,在五道口扎下了根。

一晃十年过去,家电坏了再买,房子拆了又盖。老居民区变成了华清嘉园,小陈也变成了老陈。家电越来越便宜,没人愿意为了台旧家电花钱。生意越来越差,老陈决定,改行。

2003到2009,老陈摊过煎饼也炒过栗子,做过点心也卖过绿豆糕。什么都干,什么都不挑。不得不说,在做生意这方面,老陈是有天赋的。无论是修家电,还是做小吃。老陈做什么都火,卖什么都排队。小小的煎饼摊,从门可罗雀到水泄不通,老陈只用了三个月。

“他们说,枣糕王的成功,就是仗着地段好,搞饥饿营销。”谈到一些人对枣糕王经营模式的质疑,老陈不以为然,“反正我现在成功了嘛,他们讲什么都有道理。可是这里这么多家店,为什么只有枣糕王排队呢?”

枣糕王的成功是计算的结果

“我做过调研的,当时枣糕是冷门嘛。”谈起他的生意经,老陈眉眼间流露出几分得意。09年开店,老陈做过极为详细的调查。枣糕随走随吃,又没那么多汤汤水水,是大学生与上班族的最爱,这是枣糕的优点。而枣糕偏甜,糖尿病患者不能吃,这是枣糕的缺陷。五道口学生白领多,老年人口少,可以说是扬长避短。日均人流量大概在3万上下,因此枣糕生意,大有可为。

人流如织的五道口,每天大约有8万人从这里路过。(网络图片)
人流如织的五道口,每天大约有8万人从这里路过。(网络图片)

一切同老陈预料的一样,枣糕王的名号一炮而红。起初排队购买的顾客不过三三两两,没过几个月,枣糕王门前的长龙便已成为了五道口的一道奇景。

七年过去,五道口越来越繁华,枣糕王也越来越火。在每一个波澜不惊的日子里,有七万人路过宇宙中心,其中一千个成为枣糕王的顾客。大多数人买来一两份饱饱口福,而这也就决定了枣糕王日均产量——1600份。

“做多了卖不完,也没那个精力。”

老陈不是贪心的人。其实早在2010年,就有很多人找上老陈,要帮他搞公司,做加盟连锁,但都被老陈一一回绝。对于枣糕王这样的金字招牌,七年间未开一家分店是一件不可思议的事儿。

“开店要考虑的事情非常多,门店选址、产品质量、市场调研、经营管理,一家实体店想做的好,这些东西是必须具备的。“

老陈对自己的商业模式有着清醒的认识。一家店想要扩张经营,不是简简单单投几个钱,盘几块地就能解决的。缺乏战略计算和战略思考的扩张注定失败。

技术工人出身的老陈对统计数字,调研结果似乎格外痴迷。在他看来,一家店的成功,早在这家店还没有开张的时候就已经决定好了,充分控制变量,做好调查研究,不仅是做好枣糕的杀手锏,也是枣糕王独步宇宙中心的秘诀。

“这门手艺好学,两三天就学得会。”

想学一门做枣糕的手艺并不难,两三天的学习便可速成。但要把枣糕做得精益求精,过口难忘,这中间还差着许多火候。

质量高低靠细节,完善细节要稳定。作为一种发酵食品,枣糕的制作过程相当复杂。温度,湿度,原料配比。失之毫厘,谬以千里。变量一多,质量控制就变得格外困难。这大概也是老陈不开分店的一个重要原因。

4月2日,枣糕王的工人们已连续工作16小时。(网络图片)
4月2日,枣糕王的工人们已连续工作16小时。(网络图片)

比起开分店,老陈对收徒更热心一点。一年三百六十五天,老陈有三百天在开班授课。上午安排店里的经营,下午给学院开班授课,老陈的生活一直挺规律。七年过去,小小的厂房里走出了几千个学员,凭借这门手艺成功创业的,至少有七成。

相对于“枣糕王“响当当的名起,老陈的学费可以说是相当低廉。三千块的学费,随到随学,包教包会。我问老陈怕不怕自己的生意被徒弟分走。老陈满不在乎地笑笑,“中国这么大,我做这么小的事情,这么小的平台,这个钱我的学员不挣,我也挣不着。如果这么大的市场,我的徒弟能把我竞争得没饭吃,我也早就该退出市场了。”

“做人不能只认钱。”

做生意要精打细算,对家人得一片赤诚。

褪去枣糕王的光环,老陈还是三个孩子的爸爸。他每天六点多起床做饭,送孩子上学,八点才开始忙活店里的事儿。晚上给学员们上过课,老陈又一头扎回家里,希望能给孩子更多的陪伴与交流。

老陈说,除却做枣糕的生意,他把自己五成的时间都投在孩子身上,再忙再累,三成的时间是底线。

“我只有这么多时间,也只能给他们这么多时间。”老陈讲这话的时候,语气中多少带着点内疚。

老陈觉得,在孩子的生命里,父亲是很重要的人,他不想缺位。因此在这几年,老陈推脱了很多人的邀约,他喜欢压着手头的活儿干。用他的话说,他得达到生活各方面的均衡。

临末,老陈告诫我,成功容易,但成功之后保持平常心很难。做事一步一步来,不要被事情牵着走。我想了想这焦头烂额的一年,好像的确如此。

“新店的选址还没定,一步一步来嘛。等我过几天有精力了再说。”

后记

很多人不能理解,为什么这么多人,愿意浪费那么宝贵的时间,排那么长的队,去买一样普普通通的吃食。更不能理解,为什么一家小店搬个家,有这么多的人难过,要发微博,贴几张照片,讲一段故事。

我不敢说我懂别人怎么想,但我明白自己为什么写这篇故事。

我一直觉得,食物是有记忆的。很多年以后,再咬一口成府路45号的枣糕,你会想起一些人,一些事。你会怀念很久以前的一个下午,打赌输了的你,排着老长的队,给全寝的兄弟姊妹们买十份枣糕。热乎的枣糕从炉子里到了手上,你骑着车,走在回寝的路上。

一群人大呼小叫地接过你手上的枣糕,嘴里不干不净地骂这枣糕浪得虚名,然后再在嘴闲的时候狠狠地咬上一口。就像我们一面告诫着自己烧烤太不健康,却依旧对这些不干不净的东西乐此不疲。

有的人毕业了,有的人还在园子里蹲着。我们已经忘了枣糕的味道,但却很想把它放到嘴里细细品尝。那些味道里,存放了一段我们都不肯忘记的岁月,还有一群可以同你一起唱歌,一起喝酒的兄弟。

后来你们天各一方,但总有一些东西,能勾起你对那段往事的向往,你会怀念一下那群可爱的人,以及更加可爱的自己。

我们习惯把这些东西,称作青春。

而这,大概就是我们会怀念枣糕王的意义。

点击下方的订阅按钮,每日为您呈现一个只可能发生在中国的人物故事。或者投稿到daguoxiaomin2014@126.com,写下您独一无二的人生。)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