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故乡的桃花

 辽宁本溪高明达 2016-04-10

  故乡的桃花我的故乡在辽阳县河栏镇后台村,这是一个很普通的小山村,村子里的小学校是一座四合院,校门前有一棵不知道多大年龄的古松树。那是在上世纪70年代初期,由于受父亲牵连全家返乡务农,那个时候的我刚刚读小学二年级,还是一个不涉世事的孩子,当时的农村很苦很苦 ,每个劳动力的工分最好一点的够0.45元,也就是说,一个人在生产队里干活,每天按10个工分,年终算账时仅仅挣人民币0.45元,也就是四毛五分钱。这在当时就是比较好的年头了。


  不过生活虽然苦一点,作为一个小学生的我倒也没觉得什么,因为学校上课的房子少,就实行上下午轮班上课,记得每天上课前的一段时间叫天天读,课前十分钟背诵“老三篇”,说起“老三篇”现在的学生恐怕还不知道呢?就是毛泽东同志的《为人民服务》、《纪念白求恩》、《愚公移山》。我和我的小伙伴们每天都是这样坐在书桌前,左右摇晃着脑袋,如诵经一样背诵着伟大领袖的“老三篇”。冬天里学习取暖用的是一座土坯砌的炉子,劈柴是三年至五年级学生集体上山砍的,俗称“砍大柴”,当时,最愿意参加的课外活动就是“砍大柴”,所以总盼着放假、开学,因为开学后 我就是三年级了,可以上山“砍大柴”“砍大柴”需要到离家很远的山上,需要带饭盒 那样的话,母亲就能给我做一顿好吃的了。


  那个年代家家户户都很穷,我们家是外来户就更不用说了。家里距离生产队部比较远,大约有十分钟左右的山路,冬春季节还凑合,夏秋时间漫山遍野的青纱帐,很渗人,由于两个姐姐正值花季,上学、上班都是问题,后来,我们家就养了一条大狗,二哥爱看《林海雪原》给狗起名叫“赛虎”,因此,护送两个姐姐上学、上班的任务责无旁贷的落在了“赛虎”身上。


  每年春天到了的时候,都是我最开心的时候,因为我们的学校对面是红彤彤的桃花,后面是白茫茫的杏花。淘气的我们最最愿意背诵的儿歌是“前山红、后山白,中间夹一个穷后台”。以此来调侃我们已经一贫如洗的生活。俗话说,少年不知愁滋味,不经意间渐渐长大的我才真真正正体会到贫穷的卑微与窘迫。那是1972年的一个夏天,20岁的二哥与生产队里一块干活的社员利用中午休息的片刻去汤河水库打鱼,在水中被丝挂缠住再也没有上岸,一个年轻的生命之花 ,就这样凋零了。得知儿子淹死的噩耗,母亲一下子疯了,父亲一言不发,第二天早上雇人把二哥的遗体打捞上来,一领草席包裹着一个曾经鲜活的生命。匆匆忙忙的下葬了,父亲终究是父亲,他找出从城市下放带回的一块耐火砖,忍着悲痛,用扁铲一点一点刻下了他难以形容的悲伤:悼理儿,沈水溪山二十春,伴亲暑读走风云,可伶世路才开迈,常恨汤河水太浑。父亲用他的诗句来表达自己的悲伤,当时的我只能用心默默的记下来这段诗句,而并不理解父亲心中怎样的悲伤。


  沿着村外的路,我渐渐长大,初中、高中,当我快要中学毕业的时候,那是1979年的春天,那一年的春天来得特别早,一封平反改正信函,经邮差送到后台大队,父亲落实政策回城,我也一样成为城市的孩子了,回城读书,开始新的人生。还记得回城的那一天,村里的人们前呼后拥的给我们家送行,路过村小学的时候,我看见学校门前山上的桃花好美好美呀,后山的杏花依旧是那样绚丽洁白。这就是我童年的家乡,如今,三十多年过去了,我的父母早已去世,他们静静地躺在故乡的土地上,看着故乡的变化,今年清明前几天我和几位朋友又回到家乡,依然是前山红,后山白,不过,听我本家的弟弟告诉我,现在的家乡是鞍山、辽阳两个城市的生活用水资源保护地,农民们的收入也不再过去的四毛五分了。家家户户安居乐业。只是把我小时候的儿歌改成了“前山红、后山白,中间有个富后台”。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