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55年,是人民共和国海军历史中一个极为重要的年份。经苏联的军事援助,以及国内军工企业恢复生产建设的努力,新中国海陆空军的技术装备此时已经有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就在这一年的年初,自新中国成立不久就开始的东南沿海岛屿争夺作战,一改以往小规模低烈度作战的局面,首次开始采用符合现代作战样式的多兵种协同正面强攻作战。 1955年1月18日的清晨,几十架带着红星八一徽记的战鹰呼啸长空,拉开了解放军三军协同进攻一江山岛战役的序幕。猛烈的空中轰炸过后,由华东军区海军第6舰队、温台炮艇大队军舰,以及部分用民船加装陆军火箭炮改装成的火箭炮船,一起抵进一江山岛附近,从海上实施炮火轰击。炮火准备至下午,百余艘登陆舰艇浩荡出发,在空军和海军掩护下发起登陆作战,以摧枯拉朽之势顺利攻占了一江山岛。炮火硝烟中,正规化建设初具成果的人民海军,以全新的形象展现在了世人面前。 也正是在这一年,新中国电影史上的第一部海军题材电影悄然问世。 笔者收藏的《怒海轻骑》首版剧本和上映时印刷的宣传单页 电影故事 1955年,王滨、汤晓丹执导的海战电影《怒海轻骑》(影片原计划由著名导演王滨执导,后因王滨身体欠佳,改由层执导《渡江侦察计》的汤晓丹接替。影片成片时,根据汤晓丹的执意要求,导演一栏王滨排在第一位),在刚刚自东北电影制片更名而来的长春电影制片厂正式投入拍摄,成为长影更名初期的重要影片。 《怒海轻骑》从问世之初就显得与众不同,这部电影的剧本来自于海军,由海军政治部文化部组织艾扬、辛可久、单女、赵忠、关世楠,根据当时人民海军的一些战斗事迹进行创作,1955年1月剧本公开出版后,正好发生了一江山岛之战。剧本里的背景故事,与这场解放军海军初试啼声之战异常相似,立刻受到海军司令部的关注。在海军司令员肖劲光亲自过问下,《怒海轻骑》拍板拍摄。海军创作自我题材的剧本,自信地将自己正规化后的形象搬上银幕公开亮相,似乎就是为了向外界发布一个强烈的讯息——人民海军已经成长起来了。即正如该片片尾曲的歌词中宣示的那样,告诉全社会“人民海军,是祖国海上无敌的力量”。 身处在色彩斑斓的21世纪,再来品味这部已经鲜有人问津的黑白两色老电影,最容易让人油然感到亲切的,是摄影、表演上的那份质朴无华,以及那个时代革命战争题材影视作品所共有的一些特征。另外值得现代人深思的是,这部半个多世纪之前的作品,剧情创作方面的成绩,到今天来看,依然能够感受到情节丝丝入扣的精彩,远远胜于一些现代只重视觉而轻剧情的所谓大片。 《怒海轻骑》以与一江山岛之战相似的故事为大背景进行创作,全片的地名、人名等等,均做了虚构处理,影片的故事围绕一个虚构的岛屿——卧鱼山岛展开。 解放初期的东南沿海,一座形似卧鱼的小岛上,国民党守军修建了大量要塞和滩头工事,布置了十分密集的防守火力。为了减少登陆作战时的损失,人民解放军海军某基地司令部紧急召集炮艇大队,命令其必须在战役发起之前的短时间内侦察清楚卧鱼山岛上国民党军的火力配置情况。 接到这一十分艰巨的任务,炮艇大队大队长李龙江想要出奇制胜,根据海军观通站获得的情报,决定直接攻击捕捉定期往来卧鱼山岛的国民党海军CN11号运输舰,意图俘虏舰上接送来指导要塞建设的工程师,从而达到直接获得卧鱼山工事构筑情况的目标。 鉴于炮艇大队驻地与卧鱼山岛之间,还有一座名为高岛的小岛屿,处在解放军和国民党军力量的真空地带,而且恰恰邻近CN11号运输舰必经的航道。炮艇大队于是决定派出一个中队的炮艇,秘密进驻高岛。就当人民海军的炮艇在高岛附近的港湾隐蔽待机时,岛上潜伏的国民党特工已经将情报发回了卧鱼山岛。 炮艇编队航行 人民海军早期舰艇的身姿在今天的影视作品中已经很难做出如此完美的诠释 紧接着的是一场扣人心弦的海上战斗。国民党海军判断解放军盯上了CN11号,于是决定将计就计,派出3艘大型军舰潜伏在高岛附近的虎头门岛,并用CN11当作诱饵,继续按照正常班期航行,引诱停泊在高岛的解放军炮艇至虎头门岛,加以一举全歼。CN11如期出现在高岛附近海面,4艘解放军炮艇犹如利剑出鞘,高速追击,战场距离虎头门越来越近,距离国民党海军布下的陷阱也越来越近。最后时刻,后方司令部察觉到情势不对,果断下令停止追击,撤出战斗,从而避免了一场覆车之祸。 经历了令人懊恼的失手,解放军炮艇大队重新做出布署。一方面仔细检讨炮艇队行动被敌掌握的原因,重新对高岛进行全面搜索,清除了国民党的特工。另一方面终止取巧的侦察手段,决定改用炮艇直接驶近卧鱼山炮击,引诱守军暴露火力的大胆方法,来摸清敌方的火力点。 紧接而至的部分是全片的高潮,炮艇大队兵分二路,一路佯攻CN11号运输舰,吸引牵制国民党海军3艘主力舰,最终在人民空军配合下加以歼灭。同时另一路暗渡陈仓,前往卧鱼山岛进行火力侦察。尽管驻防的国民党军将领感到解放军炮艇另有目的,隐忍不发,但是终于顶不住内部的意见分歧,在卧鱼山岛的烈烈炮火中,解放军炮艇大队满载而归。 这部影片的结尾是一场大规模的登陆作战,获得准确情报的解放军终于解放了卧鱼山岛。海上的护卫舰、炮艇、鱼雷艇、LST和LSM登陆舰、,空中的伊尔10、杜2,所有一江山作战中的重要主角悉数在这部影片中登场,蔚为壮观,俨然是一幕历史场景的真实再现。 由于导演汤晓丹曾经执导《渡江侦察计》,又因为《怒海轻骑》的某些桥段与《渡江侦察计》十分相似,因而公映之后被称为海上渡江侦察计。相比《渡江侦察计》,海战影片限于特有的拍摄难度,很多人认为《怒海轻骑》的战斗场面不够激烈,海战部分占全片的篇幅不够等问题,以至于这部影片在中国军事电影史上没有留下太高的评价。不过需要一提的是,在这部电影中,以模型拍摄的海战片断,已经达到了较高的水平,源自日本的特摄,进入中国更名为特技摄影。《怒海轻骑》的特摄设计陶世恭,此后又担任过电影《甲午风云》的特摄设计,80年代脍炙人口的电影《火焰山》的特摄部分,也是由其担纲领衔。 原型:华东军区炮艇大队 以《怒海轻骑》作为创始,新中国海战电影带着一个十分有趣的自我特色。大部分影片都携带着浓郁的时代气息,反映着拍摄当时人民海军的建设情况。从这些电影中,我们能深刻触摸到人民海军发展之路的强烈脉搏。 《怒海轻骑》反映的是新中国成立初期东南沿海解放战斗,主角则是当时叱咤海上的解放军炮艇部队。影片中所出现的炮艇部队,实际的原型就是人民解放军第一支炮艇部队——华东军区海军炮艇大队。影片中很多故事情节,也都取材于该部队的真实历史。 1949年,人民海军在解放战争的隆隆炮声中成立于泰州白马庙。1950年3月2日,以缴获的民国海军小型炮艇为主,成立了以陈雪江为大队长的华东军区江防炮艇大队,俗称华东军区炮艇大队。新中国成立初期,东南沿海大量岛屿还在国民党军队控制中,在缺乏大型军舰的情况下,炮艇成了近海夺岛作战的主力。 1950年6月15日,新生的炮艇大队首次驶出长江口,第一次在波涛汹涌的大海上航行。《怒海轻骑》片首那幕惊涛骇浪中的航行,很容易让人想起这支部队过往的历史。50年9月,炮艇大队扩充分列为温台巡防大队和舟山巡防大队,相继参加过琅机山之战、 奔袭批山之战、头门山海战、大小鹿山等四岛争夺战、积谷山登陆战、三门湾海战、东矶列岛海战、一江山岛之战、台山海战、崇武以东海战等战斗。新中国早期东南沿海的海上作战中,几乎每一仗都能看到这支部队的雄姿。影片中解放军在高岛上肃清国民党特工的情节,在滩浒山岛之战中曾异常相似地发生过;炮艇艇队在高岛隐蔽待机的情节,则与炮艇大队拖带鱼雷艇隐蔽在真实的高岛海域,出击国民党海军“太平”号军舰的历史极为相似。某种意义上可以认为,《怒海轻骑》成了这支炮艇部队战史的浓缩。
重要看点:新中国早期的炮艇 对喜欢海军历史的朋友而言,在他们眼中,《怒海轻骑》的主角恐怕就是剧中那些叱咤风云的炮艇了。借这部电影,人民海军早期装备的炮艇,留下了生动的影像资料。 新中国成立后,人民解放军装备的炮艇,主要是得自民国海军的日制25吨炮艇,以及少量改装炮艇。这类炮艇吨位小,战斗力弱,而且数量十分有限,难以适应如火如荼的东南沿海海上作战需要,为此1950年9月,海军总司令部命令当时大陆具有较强造船能力的江南造船所(后更名为江南造船厂)创制国产的新式炮艇。1951年,江南造船所自力更生,创制出了第一型国产炮艇,然而试航时即因稳性存在问题,发生了极为严重的炮艇倾覆事故。 记取这一沉痛教训,在第一型炮艇的设计基础上,按照苏联炮艇型线重新修改放样,1952年初江南造船所制造出了成熟产品,52甲型巡逻炮艇。这级炮艇排水量50吨,俗称50吨炮艇,总长度24.64米,宽4.25米,平均吃水1.16米。主机采用江南造船所仓库积压的民国时代美援物资,每艘艇装备3台GM165马力柴油机,3桨推进,航速12节,续航力500海里。武器装备方面比较复杂,主炮选用苏制和江南造船所库存的日制25mm高角炮,艇首尾各安装1门(部分艇前主炮使用了苏制37mm高角炮),驾驶台后方的舷侧,各装备1门日制九五式12.7mm机枪。同时极为罕见的是,52甲炮艇上还设计了简易的深水炸弹投放装置和扫雷装置,可以携带41公斤深水炸弹8枚。这种“一专多能”现象,体现了人民海军在初创时代舰船奇缺实际情况下的无奈选择,还无法奢望一种军舰只担当单一的专门任务。在同一战斗平台上,赋予其尽可能多的战斗工具,在当时看来是一种极经济的做法。 52甲型巡逻炮艇一经问世,首先换装战斗一线东南沿海的各炮艇部队,以吨位大,适航性好,而且火炮射速高,火力猛,深受炮艇部队欢迎,在沿海作战中发挥了重要作用。甚至在与国民党海军大型的“阳”字、“太”字舰交锋时,也毫不示弱,屡创战绩。《怒海轻骑》电影涉及的多个战斗的原型故事里,主角实际都是这种炮艇。 53甲炮艇的露天舰桥 但是在影片拍摄时,选用上镜的舰船明星,实际是较52甲更新式的炮艇,53甲型巡逻炮艇。根据部队一线对52甲使用的反馈,1952年末海军舰船修造部提出了对52甲进行优化设计,建造53甲型炮艇的意见。相比52甲型,53甲型在总体外观、尺度、排水量等方面与其几乎别无二致,主要的变化是武备、舱内结构以及动力等方面。根据部队使用的反映,因为炮艇的进攻往往采取船头对敌的战术,对前主炮火力要求较高,53甲型将前主炮统一改作威力较大的苏制单37高角炮,相对使用频率略低的尾炮的口径则作缩小,改为20mm火炮。炮艇两侧用于自身防御的12.7mm机枪仍旧保留。 舰船动力方面,换用翻新的江南造船所库存GM64HN9型柴油机,功率为225马力,每艇装备2台,双桨推进。相比装备3台柴油机的52甲型,因为柴油机单机功率提升,总体航速并无太大区别,为13节。减少了一台柴油机和相应的传动轴系统,使得狭窄的艇身内得以腾出空间布置其他舱室,而且节省出了宝贵的可用排水量,由此53甲的柴油储量明显高于52甲,12节航速时的续航力提高至990海里。(因为当时大陆GM柴油机存量有限,后期建造的一批53甲炮艇被迫改用现成的海格里斯150马力柴油机,航速下降至只有10节左右) 远远望去,52甲与53甲简直毫无区别,要想从外观上分辨他们,主要的标志物是炮艇的驾驶室。这两型炮艇的驾驶室都设置在军舰的中前部,是军舰甲板上唯一的大型建筑,根据52甲的使用经验,53甲改在驾驶室顶部的后方,增设了一个罗经舰桥,即近代称为飞桥甲板的露天指挥场所。《怒海轻骑》中出现的炮艇,正是具备这样特征的53甲型。 《怒海轻骑》中担当主角的53甲炮艇 影片中海上战斗的主要活动场所就在炮艇上,53甲的甲板面布置、罗经舰桥、驾驶室内景、舱室内景,都一一在片中有所展示。在50年代末60年代初生产的0109、0110、0108、0105艇的图像资料都已难找的今天,人民海军最早期的炮艇竟然能够留下如此丰富生动的资料,可谓是《怒海轻骑》的无心插柳之作。就这一点而言,这部电影也成了研究中国舰船史的一部重要影像资料。 由一部电影记录下一些老军舰的资料,这才仅仅是开始,类似的例子在此后的新中国海战电影中将继续出现。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