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僖公五年

 传统文化网站 2016-04-11


【原文】五年春,王正月辛亥朔1,日南至2。公既视朔,遂登观台以望。而书,礼也。凡分、至、启3、闭4,必书云物,为备故也。

晋侯使以杀大子申生之故来告。初,晋侯使士蒍二公子筑蒲与屈,不慎,置薪焉。夷吾诉之。公使让5之。士蒍稽首而对曰:“臣闻之:‘无丧而戚6,忧必仇焉,无戎而城,仇必保焉。’寇仇之保,又何慎焉!守官废命,不敬;固仇之保,不忠。失忠与敬,何以事君?《诗》云:‘怀德惟宁,宗子惟诚。’君其修德而固宗子,何城如之?三年将寻7师焉,焉用慎?”退而赋曰:“狐裘尨8茸,一国三公,吾谁适从?”及难,公使寺人9披伐蒲,重耳曰:“君父之命不校10。”乃徇11曰:“校者,吾仇也。”逾垣而走。披斩其祛12。遂出奔翟13

夏,公孙兹如1415,娶焉。

会于首止,会王大子郑,谋宁周也。

陈辕宣仲怨郑申侯之反已己于召陵,故劝之城其赐邑,曰:“美城之,大名也,子孙不忘,吾助子请。”乃为之请于诸侯而城之,美。遂谮诸郑伯曰:“美城其赐邑,将以叛也。”申侯由是得罪。

秋,诸侯盟。王使周公召郑伯,曰:“吾抚女以从楚,辅之以晋,可以少安。”郑伯喜于王命,而惧其不朝于齐也,故逃归不盟。孔叔止之,曰:“国君不可以轻,轻则失亲。失亲,患必至。病16而乞盟,所丧多矣,君必悔之。”弗听,逃其师而归。

楚鬥榖於菟灭弦17,弦子奔黄18。于是江19、黄、道20、柏21方睦于齐,皆弦姻也。弦子恃之而不事楚,又不设备,故亡。

晋侯复假道于虞以伐虢。宫之奇谏曰:“虢,虞之表也。虢亡,虞必从之。晋不可启,寇不可玩。一之谓甚,其可再乎!谚所谓‘辅车22相依,唇亡齿寒’者,其虞、虢之谓也。”公曰:“晋,吾宗也,岂害我哉?”对曰:“大伯、虞仲,大王之昭也。大伯不从,是以不嗣23。虢仲、虢叔,王季之穆24也,为文王卿士,勋在王室,藏于盟府。将虢是灭,何爱于虞?且虞能亲于桓、庄乎?其爱之也,桓、庄之族何罪?而以为戮,不唯逼乎?亲以宠逼,犹尚害之,况以国乎?”公曰:“吾享祀丰洁,神必据25我。”对曰:“臣闻之,鬼神非人实亲,惟德是依,故《周书》曰:‘皇天无亲,惟德是辅。’又曰:‘黍稷非馨,明德惟馨。’又曰:‘民不易物26,惟德繄27物。’如是,则非德,民不和,神不享矣,神所凭依,将在德矣。若晋取虞,而明德以荐馨香,神其吐之乎?”弗听,许晋使。宫之奇以其族行,曰:“虞不腊28矣。在此行也,晋不更举矣。”

八月甲午,晋侯围上阳。问于卜偃曰:“吾其济29乎?”对曰:“克之。”公曰:“何时?”对曰:“童谣云:‘丙之晨,龙尾伏辰,均30服振振31,取虢之旂。鹑32之贲贲33,天策焞焞34,火中成军,虢公其奔。’其九月、十月之交乎!丙子旦,日在尾,月在策,鹑火中,必是时也。”

冬十二月丙子朔,晋灭虢,虢公丑奔京师。师还,馆于虞。遂袭虞。灭之,执虞公及其大夫井伯,以媵35秦穆姬。而修虞祀,且归其职贡于王。

故书曰:“晋人执虞公。”罪虞,且言易也。

【译文】五年春,周惠王正月辛亥日初一,冬至。鲁僖公观看冬至典礼,于是登台以望。之所以记载,符合社会行为规范。凡是春分秋分、夏至冬至、立春立夏、立秋立冬,必然要记载云气及异物,为的是有准备的缘故。

晋献公派使者来说明太子申生自杀的缘故。当初,晋献公派士蒍为二公子在蒲地与屈地筑城,不小心,把木柴筑进城墙里。夷吾告诉晋献公,晋献公派人责备士蒍。士蒍叩头回答说:“臣听闻:‘没有丧事而忧惧,忧愁必然会产生仇怨,没有兵患而筑城,仇怨必然得到保护。’敌寇仇怨得到保护,又何必谨慎呢?守官不听命令,就是不恭敬;坚固仇怨的保护,就是不忠诚。失去忠诚与恭敬,怎么能侍奉君主?《诗经》上说:‘心怀规律唯有安宁,宗室子弟唯有忠诚。’君主修养规律而坚固宗室子弟的忠诚,有什么城墙能比得上?三年就要使用军队,何必谨慎呢?”退出去赋诗说:“狐皮大衣蓬松茸,一个国家三个公,我跟从谁才适宜?”等到发生祸难,晋献公派内宫小臣披讨伐蒲地,重耳说:“君主父亲之命不可抗拒。”就巡行示众说:“对抗的人,都是我的仇人。”于是翻墙逃走,小臣披砍掉他的袖口。最后他逃奔到翟国。

夏,公孙兹去牟国,在那里娶妻。

诸侯在首止相会,会见周惠王太子郑,谋划安宁成周。

陈国的辕宣仲(涛涂)怨恨郑国的申侯在召陵出卖了他,所以故意劝申侯在所赐的封邑筑城,说:“把城筑得美观,可有大名,子孙不会忘记,我帮助你请求。”于是向诸侯请求而修筑城墙,很美。随后向诸侯谗言郑伯说:“把所赐的城邑修筑得如此美好,是准备叛乱。”申侯由此获罪。

秋,诸侯结盟。周惠王派周公召见郑文公,说:“我安抚你随从楚国,让晋国辅佐你,可以稍稍安定了。”郑文公对王命很高兴,但对没有朝见齐国而感到恐惧,所以打算逃回国而不参加结盟。孔叔制止他,说:“国君不可以轻率,轻率就会失去亲人。失去亲人,祸患必然来到。担忧而乞求结盟,丧失的东西就会多,君主必然会后悔。”郑文公不听,抛下军队而逃回国。

楚国的鬥穀於莬消灭了弦国,弦国君主逃奔到黄国。于是江、黄、道、柏四国与齐国和睦友好,他们都是弦国的姻亲。弦国君主凭仗着这些关系而不侍奉楚国,又不设置防备,所以灭亡了。

晋献公再次向虞国借路以征伐虢国。宫之奇劝谏说:“虢国,是虞国的表里,虢国灭亡,虞国必然随从。晋国的野心不能开启,敌寇不能与之玩耍。一次已经过分,怎么还能再次呢?谚语有所谓“牙床和颊骨互相依靠,嘴唇消亡牙齿就会寒冷”之说,说的就是虞、虢的关系。”虞公说:“晋国,是我的宗族,怎么能害我呢?”宫之奇回答说:“太伯、虞仲,都是太王的儿子,太伯不愿意随从,因此没有继承君位。虢仲、虢叔,是王季的儿子,成为文王的卿士,功勋在于王室,受勋的典册还收藏在盟府。晋国将灭掉虢国,为何还会爱惜虞国呢?而且虞国能亲近桓公、庄公吗?如果爱惜桓公、庄公,桓公、庄公的家族又有何罪呢?而戮杀这些人,不叫逼迫吗?亲属以宠爱逼迫,尚且杀害,何况是对别国呢?”虞公说:“我祭祀的祭品丰厚清洁,神灵必然依靠我。”宫之奇回答说:“臣听闻,鬼神并不是亲近某一个人,唯有依靠有规律的人,所以《周书》上说:‘皇天没有亲人,唯有规律来辅助。’又说:‘黍稷不算芳香,明白的规律才是芳香。’又说:‘民众不能改变选择,唯有规律才有选择。’如果是这样,那么不是规律,民众就不会和谐,神灵就不会享用,神灵所凭依的,将是在于规律。如果晋国取道于虞,而明白的规律以荐鏧香,神灵会吐出来吗?”虞公不听,允许了晋国使者。宫之奇带领族人出走,说:“虞国过不了年终腊祭了。就是这一次,晋国再也不会兴兵了。”

八月甲午日,晋献公围攻上阳。问卜偃说:“我能够成就吗?”卜偃回答说:“能攻克。”晋献公说:“什么时候?”卜偃回答说:“童谣说:‘丙日的早晨,青龙七宿之尾伏于辰星,公平服从将要终止,可以夺取虢国之旗。南方朱鸟七宿之鹑火星将要显露,天策星将要盛大,火中成就军队,虢公将要逃奔。’大概在九月、十月之间吧!丙子日早上,太阳出现在尾宿,月亮在天策星之上,鹑火星之中,必然是这个时候。”

冬十二月丙子日初一,晋国灭亡虢国,虢公逃奔到京师。晋军回国,在虞国住宿。随即袭击虞国,灭掉虞国,俘虏虞公及其大夫井伯,让井伯作为秦穆姬的陪嫁随员。修治虞国的祭祀,而且把虞国的赋税归于周惠王。

所以记载说:“晋国人俘获了虞公。”归罪于虞国,是说很容易。

【说明】本篇所记之事发生在公元前655年,周惠王二十二年期间。主要记述了八件事,一是鲁僖公在冬至日登台眺望。二是晋献公派使者来说明太子申生自杀的缘故。三是鲁国公孙兹去牟国,并在那里娶妻。四是诸侯在首止相会,谋划安宁成周。五是陈国的辕涛涂陷害申侯。六是诸侯结盟,郑文公害怕齐桓公而独自逃跑回国。七是楚国的鬥穀於莬灭掉了弦国。八是晋国再次向虞国借路征伐虢国,灭掉虢国返回后灭掉了虞国。

——————————————————

【注释】1.朔:(shuò术)《书·大禹谟》:“正月朔旦,受命于神宗,率百官若帝之初。”《书·胤征》:“遐弃厥司,乃季秋月朔。”《诗·小雅·十月之交》:“朔月辛卯。”《管子·立政》:“正月之朔,百吏在朝。”《论语·八佾》:“子贡欲去告朔之饩羊。”《仪礼·士丧礼》:“朔月奠。”《白虎通·四时篇》:“月言朔。”《说文》:“朔,月一日始苏也。”《释名》:“朔,月初之名也。”这里用为农历每月初一之意。

2.至:(zhì志)夏至、冬至的简称。《管子·侈靡》:“是故王者谨于日至。”《左传·僖公五年》:“凡分、至、启、闭,必书云物。”《易·复·象》:“先王以至日,闭,关,商旅不行,后不省方。”

3.启:(qǐ企)中国古代指立春、立夏,意思是一个节气的开始。《左传·僖公五年》:“凡分、至、启、闭、必书云物,为备故也。”《仪礼·夏小正》:“正月啟蛰。”

4.闭:(bì碧)《易·复·象》:“先王以至日,闭,关,商旅不行,后不省方。”《左传·僖公五年》:“凡分、至、启、闭,必书云物。”杜预注:“分,春秋分;至,冬夏至也;启,立春、立夏;闭,立秋、立冬。”这里专用为立秋、立冬之日之意。

5.让:(ràng)《管子·君臣下》:“治斧钺者不敢让刑,治轩冕者不敢让赏。”《左传·昭公二十五年》:“且让之。”《国语·周语》:“让不贡。”《孟子·告子下》:“掊克在位,则有让。”《荀子·荣辱》:“巨涂则让,小涂则殆。”《韩非子·外储说右上》:“故季孙让仲尼以遇势,而况错之于君乎?”《小尔雅》:“诘责以辞谓之让。”《史记·齐世家》:“鲁人以为让。”《说文》:“让,相责让也。”《广雅》:“让,责也。”这里用为责备之意。

6.戚:(qī齐)《易·离·六五》:“出涕沱若,戚嗟若,吉。”《书·金滕》:“未可以戚我先王。”《诗·邶风·新台》:“燕婉之求,得此戚施。”《诗·小雅·小明》:“心之忧矣,自始伊戚。”《诗·大雅·行苇》:“戚戚兄弟,莫远具尔。”《管子·小匡》:“是以圣王敬农戚农。”《孟子·梁惠王上》:“夫子言之,於我心有戚戚焉。”这里用为忧惧的样子之意。

7.寻:(xún)用。《左传·昭公元年》:“日寻干戈。”《左传·僖公五年》:“三年将寻师焉。”《庄子·则阳》:“始萌以扶吾形,寻擢吾性。”《孔子家语·观周》:“将寻斧柯。”《小尔雅》:“寻,用也。”

8.尨:(méng)蓬松。《左传·闵公二年》:“衣之尨服,远其躬也。”《左传·僖公五年》:“狐裘尨茸。”

9.寺人:(sì四)春秋战国时代宫内供使的小臣,东汉后专指宦官。《诗·秦风·车邻》:“未见君子,寺人之令。”《诗·小雅·巷伯》:“寺人孟子,作为此诗。”《韩非子·难二》:“文公出亡,献公使寺人披攻之蒲城。”

10.校:(jiào)《管子·兵法》:“教器备利,而敌不敢校也。”《韩非子·外储说右上》:“是臣乘君而下尚校也。”《史记·春申君列传》:“韩魏之强,足以校于秦。”扬雄《长杨赋》:“校武票禽。”李延寿《北史》:“不与诸弟校竞。”这里用为对抗、抗衡之意。

11.徇:(xùn)古通“巡”。《书·胤征》:“每岁孟春,遒人以木铎徇于路,官师相规。”《书·泰誓中》:“王乃徇师而誓。”《左传·僖公二十八年》:“杀颠颉以徇于师。”《韩非子·难一》:“郄子因曰:‘胡不以徇?’”《史记·司马穰苴传》:“以徇三军。”这里用为巡行示众之意。

12.袪:(qū曲)《诗·唐风·羔裘》:“羔裘豹祛,自我人居居!”《管子·小问》:“冠,右祛衣,走马前疾。”《左传·僖公五年》:“逾垣而走,披斩其祛。”《礼记·檀弓上》:“鹿裘衡长祛。”《韩非子·难三》:“披斩其祛,文公奔翟。”《列子·周穆王》:“王执化人之祛。”这里用为袖口之意。

13.翟:(dí敌)古同“狄”。本义是指中国古代民族名。分赤狄、白狄、长狄,诸部各有支系。因其主要居住在北方,通称为北狄。狄或北狄曾是古代中国中原人对北方各民族的泛称。《晏子春秋卷二·内篇谏下第二》:“维翟人与龙蛇比,今君横木龙蛇,立木鸟兽。”《韩非子·喻老》:“翟人有献丰狐、玄豹之皮于晋文公。”

14.如:(rú儒)《管子·轻重甲》:“今每战舆死扶伤如孤。”《左传·隐公四年》:“厚从州吁如陈。”《尔雅》:“如,往也。”《史记·项羽本纪》:“坐须臾,沛公起如厕。”《史记·屈原贾生列传》:“以一仪而当汉中地,臣请往如楚。”这里用为去、往之意。

15.牟:(móu)古国名,属东夷部族,故地今在山东省东部。《左传·僖公五年》:“夏,公孙兹如牟,娶焉。”

16.病:(bìng)《管子·大匡》:“勤于兵必病于民,民病则多诈。”《老子·七十一章》:“知不知,尚矣;不知知,病也。”《论语·卫灵公》:“子曰:‘君子病无能焉,不病人之不己知也。’”《礼记·乐记》:“对曰:‘病不得其众也。’”郑玄注:“病,犹忧也。以不得众心为忧。”《孟子·公孙丑上》:“今日病矣,予助苗长矣。”《荀子·非相》:“远举则病缪,近世则病庸。”《韩非子·初见秦第一》:“兵甲顿,士民病。”《广韵·映韵》“病,忧也。”这里用为忧虑、担心之意。

17.弦:(xián)周代国名。春秋时为楚所灭。故城在今河南省潢川县西南。《春秋》:“楚人灭弦,弦子奔黄。”《左传·僖公五年》:“楚鬥榖於菟灭弦。”

18.黄:(huáng)古国名。在今河南省潢川县西。《左传·隐公元年》:“惠公之季年,败宋师于黄。”《左传·桓公八年》:“夏,楚子合诸侯于沈鹿。黄、随不会。”

19.江:(jiāng)古国名。嬴姓,在今河南正阳西南,公元前623年灭于楚。《左传·文公三年》:“楚师围江。晋先仆伐楚以救江。”

20.道:(dào)春秋时古国名。在今河南省确山县附近。《左传·僖公五年》:“于是江、黄、道、柏方睦于齐,皆弦姻也。”

21.柏:(bǎi)古国名。故地在今河南省西平县。《左传·僖公五年》:“于是江、黄、道、柏方睦于齐,皆弦姻也。”

22.车:(chē砗)指牙床。如:车辅相依(牙床和颊骨互相依存,比喻事物互相依存)。《左传·僖公五年》:“辅车相依,唇亡齿寒。”

23.嗣:(sì四)《书·洪范》:“禹乃嗣兴。”《诗·郑风·子衿》:“纵我不往,子宁不嗣音?”《诗·小雅·杕杜》:“王事靡盬,继嗣我日。”《诗·大雅·思齐》:“大姒嗣徽音,则百斯男。”《尔雅》:“嗣,继也。”《左传·襄公二十五年》:“其弟嗣书。”《说文》:“嗣,诸侯嗣国也。”本意为诸侯传位给嫡长子之意,后来逐渐发展为继承之意。

24.穆:(mù幕)古时宗庙制度,父居左为昭,子居右为穆。《书·金滕》:“我其为王穆卜。”《周礼·小宗伯》:“辩庙祧之昭穆。”《管子·小匡》:“贻孝昭穆,大霸天下。”

25.据:(jù巨)《易·困·六三》:“困于石,据于蒺藜。”《诗·邶风·柏舟》:“不可以据。”《诗·豳风·鸱鸮》:“予手拮据,予所捋荼。”《管子·侈靡》:“毋数据大臣之家而饮酒,是为使国大消。”《左传·僖公五年》:“神必据我。”《史记·平原君虞卿列传》:“诚据其势。”这里用为依靠、凭借之意。

26.物:(wù雾)《周礼·地官·载师》:“以物地事授地职,而待其政令。”《管子·侈靡》:“而复畏强长其虚,而物正以视其中情。”《左传·昭公三十二年》:“物土方,议远迩。”《礼记·中庸》:“诚者,物之终始。”《庄子·在宥》:“夫有土者,有大物也。”《荀子·天论》:“思物而物之,孰与理物而勿失之也?”《淮南子·缪称》:“欲知地道物其树,欲知人道物其欲。”这里用为选择之意。

27.繄:(yī医)相当于惟独,只有。《左传·隐公元年》:“尔有母遗,繄我独无!”

28.腊:(là辣)祭名。年终祭祀。古代阴历十二月的一种祭祀。冬至后第三个戌日祭祀众神。《左传·僖公五年》:“虞不腊矣。”《庄子·庚桑楚》:“腊者之有膍胲,可散而不可散也。”这里用为厚赐之意。《礼记·月令》:“腊先祖五祀。”《韩非子·外储说右下》:“非社腊之时也,奚自杀牛而祠社?”《说文》:“冬至后三戌,腊祭百神。”蔡邕《独断》:“夏曰嘉平,殷曰清祀,周曰大蜡,汉曰腊。”

29.济:(jì技)《书·君陈》:“必以忍,其乃有济。”《诗·大雅·棫朴》:“济济辟王,左右趣之。”《管子·宙合》:“毒而无怒,此言止忿速济也。”《老子·五十二章》:“开其兑,济其事,终身不救。”《论语·雍也》:“子贡曰:‘如有博施於民而能济众,何如?可谓仁乎?’”《荀子·不苟》:“独行而不舍,则济矣。”《淮南子·览冥》:“杀黑龙以济冀州。”《后汉书·荀彧传》:“故虽有困败,而终济大业。”《资治通鉴》:“以济大事。”这里用为帮助、成就之意。

30.均:(jūn)《诗·小雅·北山》:“大夫不均。”《周礼·序官·均人》:“土均。”《周礼·小司徒》:“乃均土地。”《论语·季氏》:“而患不均。”《说文》:“均,平也。”这里用为均匀、均衡、公平之意。

31.振:(zhèn)《易·恒·上六》:“振恒,凶。”《管子·大匡》:“贤者死忠以振疑,百姓寓焉。”《管子·小问》:“敬之以礼乐以振其淫。”尹知章注:“振,止也。礼乐者所以止人淫放。”《庄子·齐物》:“忘年忘义,振於无竟。”陆德明释文:“振,崔云:‘止也’。”《荀子·王制》:“明振毫末,举措应变而不穷,夫是之谓有原。”《荀子·尧问》:“天使夫子振寡人之过也。”《字汇·手部》:“振,止也。”这里用为停止、终止之意。

32.鹑:(chún)星宿名。南方朱鸟七宿的总称。《鹖冠子·度万》:“凤凰者,鹑火之禽,阳之精也。”

33.贲:(bì毕)《易·贲·辞》:“贲,亨,小;利有攸往。”《书·盘庚》:“用宏兹贲。”《荀子·尧问》:“忠诚盛於内,贲於外,形於四海。”梁启雄简释引刘师培曰:“贲,偾古通;偾,奋亦古通。《广雅》训奋为‘动’,又训为‘舒’;《史记》集解训奋为‘发’,则‘实於外’者,即发抒於外之义。”这里用为显露、发抒于外之意。

34.焞:(tun)《诗·小雅·采芑》:“戎车啴啴,啴啴焞焞。”《左传·僖公五年》:“鹑之贲贲,天策焞焞,火中成军。”《类篇·火部》:“焞,盛也。”这里用为盛大之意。

35.媵:(yìng)指随嫁,陪送出嫁。《楚辞·天问》:“夫何恶之,媵有莘之妇?”《仪礼·士昏礼》:“媵御馂。”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