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道家的修养身心

 泉佳美 2016-04-11

本文节选自彭振镝所著《日月为明》

道家修身的精华

  道家是华夏修养身心之道的重要文化渊源,而且它的修养身心之道,都处在其管理学核心地位。例如:《道德经》第十章:“载营魄抱一,能无离乎?专气致柔,能婴儿乎?涤除玄览,能无疵乎?爱民治国,能无为乎?开门开阖,能为雌乎?明白四达,能无知乎?生之畜之,生而不有,为而不恃,长而不宰。是谓玄德。”这段话这么解释:“你能将魂魄与驱体统一起来吗?你能将精气调养充盈,像婴孩一样吗?你能排除杂念,达于无念无心吗?你能热爱人民,诚心治国,顺应客观法则吗?你能天人合一,不先入为主吗?你能明察秋毫,而不玩弄心智吗?就像天地一样,生育万物却不自傲。成功了但不居功,发展民生而不渔肉人民,你能做到这些,你就具有了管理者的大德。”
    老子在这里把管理者的德行,归结为修养身心,前三句是修心,后五句是修身。这种要求在《道德经》里随处可见。第十二章:“五色,令人目盲;五音,令人耳聋;五味,令人口爽;驰骋畋猎,令人心发狂,难得之货,令人行妨。是以圣人为腹不为目,故去彼取此。”用现代话来解释:“五光十色,让人眼睛昏花,抑扬顿挫的声音,让人耳朵懵懂,浓馥可口的食物,能使胃口受伤,放马奔驰狩猎,使人精神颠狂,稀贵的货物,使人犯下偷盗的行为。所以圣人追求内在的目的,而不求外在的诱惑,抛却外物的引诱,以保本性的纯朴”。这一章说的是,管理者都是生活在世界对自己六根的诱惑之中,应以修养身心,保持自己清静的状况,修养身心是道家学问的主要内容。

道家管理学含有哲理

 道家的管理学含有丰富的哲理,是道家在管理学上另一大特点,我仍先从老子的《道德经》举例,“天下皆知美之为美,斯恶已,皆知善之为善,斯不善已。故有无相生,难易相成,长短相形,高下相倾,音声相和,前后相随,是以圣人处无为之事,行不言之教,万物作焉而不辞,生而不有,为而不恃,功成而不居。夫恃不居,是以不去。”这段话的意思就是:“世界上都知道美是美的,但统统都是美的话,就丑了。大家都知道善是善的,但如统统都是善的话,就是恶了。所以有与无,是相生的,难与易,是相成的。长与短,是对称相形的。高与下,是相倾的。音和声,是相和的,前与后,是相随的。所以高明的管理者,要随顺自然,做联系实践的教导,万物运作要符合其相生的原理,而不要从对恃中去生搬,事物办成了也不居功,因为这样才能真的完成它。”

   道家的行为规范强调了要随顺客观规律,反对二元论的拘泥于矛盾和分别上,在管理上要找事物本身的相生的属性,进行协调和顺遂。不要执拗于相克的属性上,事物由金木水火土五行构成,它们有相生的一面,又有相克的一面。例如:水和火,放在一起就相克,但中间加一个“木”,水生木,木生火,这就是相生了,所以事在人为,要善于随顺自然,善于协调和顺遂。这个哲学思想,就是华夏管理哲学—大圆融。但又不排斥相克的一面,在管理中需要监督、需要检查,相生和相克正是管理中赏罚的两个方面,两个要素。

  行为规范,就要掌握事物中的辩证。道家的行为规范,尤其重视这个辩证关系。在复兴的华夏管理哲学中,这个辩证内容占有重要位置。例如在当前经济改革的实践中,公私利益圆融就是指导这个改革的管理哲学。掌握这里的辩证尺度,就能在管理中干好事,不干坏事。道家在管理哲学中,随处可见这个辩证阐释。

  庄子在《齐物论》中说:“虽然,方生方死,方死方生,方可方不可,方不可方可,因是因非,因非因是,是以圣人不由而照之于天,亦因是也。是亦彼也,彼亦是也,彼亦一是非,此亦一是非,果且有彼是乎哉?果且无彼是乎哉?彼是莫得其偶,谓之道枢,枢始得其环中,以应无穷,是亦一无穷,非亦一无穷也;故曰莫若以明。”

  用白话解释:“生与死,可与不可,是与非,这是自然规律,此和彼是互为前提,一体两面,互为彼此,此一是非,彼一是非,因此,是也是彼,合乎道枢,入于环圈,相循无已。”

  这个“是亦彼也”的哲学观念,就是对西方的“二元论”观念的反动。

  它的管理哲学认为,生命机体内部的矛盾就是阴阳,阴阳不平衡,就出毛病了,管理就好比医生,要使机体阴阳平衡,毛病就消除了,机体就健康了。但它不是要祛除阴,或祛除阳,失去其一,也就失去其二。它要祛除的是破坏阴阳平衡的邪因,所以说道家哲学也是圆融哲学。

道家满足人欲成仙优秀潜质的行为文化

道教起源于战国时代的神仙学,将老子作为道教的教主,名为太上君。但这事却并没有同老子商量过。

  道教从文化来源看,一为巫祝文化,二为神仙方术思想,三为老子的道家学说。

  应当指出,人欲成仙,是大多数中国人的憧憬,也是中国人不断追求向上的优秀潜质,当代的群众体育运动中,中国人不分老少妇孺,不论个人的文化背景和阶层,清晨在公园里,操场上,庭院下,都在练功,吸清吐浊,挺拔舒展,浅则延年益寿,深则仙风侠骨。

  道家这个文化特色,至东汉之后,就开始成熟地成为中国管理学的标志,例如:《后汉书》中所举《桓帝经》、《祭祀中》、《楚王英传》中帝王于勤政之余,作修身合道之事,而东汉方士魏伯阳的《周易参同契》更把老子的管理学与道教的方士学融汇贯通。

  道教的修身丰富了华夏修养身心的内涵,它是中国人追求人生更大自由的方便法门。

  一个高明的管理者,要善于将自己民族传统文化中的精华部分,与自己的企业文化相联系,他将受益无穷。

  修养身心,离不开人类开发自身潜能的永恒追求,我们中华民族,这种向上本性,古往今来带给民族个人与整体,无比伟大的创造天赋。

 道家文化所谓糟粕的重新解释

 任何文化都会有精华和糟粕的代谢,道家文化的糟粕应当说,是对其解释注释的谬误造成的,拿老子的《道德经》来说,不过5000字,但注释的文字超过了几千万。一句话可以向东解释,也可以向西解释,最典型的例子是对老子《道德经》里的这句话解释,可以是完全不同,对立的观点。“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圣人不仁,以百姓为刍狗,天地之间,其犹囊龠乎?虚而不屈,动而愈出,多言数穷,不如守中。”老子此间讲的这句话,实际是给犯了法执和理障的读书人,敲个警钟。世界上应当有真理,应当有信仰,但不少读书人却犯一个错误,在文字符号里沉迷,局限于分别和对立。例如:从公与私的所有制上看,东西方的左翼和右翼管理者,在20世纪的上50年,由于各自的偏执,使自己的经济效应,长期处在动荡和忧虑之中,现在才看清了,公中寓私,私中寓公,圆融了,烦恼就少了,因为公私利益圆融经济就有效益了。中国人不少想成为神仙,他的练功,就是向上天顶礼膜拜,而将修养身心搁在一边。每天就是拜,要发财,要荣华,要升官,要升学,要赌博中彩,要贪污得手,想以此得到欲望的满足。老子对其的高见:“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老子这里讲宇宙法则视大自然的万物是平等的,现代人出现的错误,事事都以人的角度去征服自然,最后造成自己生存环境的毁灭,这是这句话的正确解释。但另有一种诋毁老子的解释,认为这是老子反文明,反教化的糟粕“天地神灵之所以不仁,是将它的意志强加在受造之物身上”仁者见仁,智者见智,不同的人对这段话的理解相差真不是一点半点,这也是中华文化复兴过程中经常会出现的事情。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