缺血性脑血管疾病研究 1. 流行病学 脑血管病是人类三大主要死亡原因之一,我国脑卒中发病率大大高于冠心病(心梗和猝死,134/10万),是其3~5倍。我国脑卒中每年新发病例超过150万,)患病人数高达500~600万,每年死亡者约120万。2015年最新数据显示,每21秒有一人死于卒中,近年来已成为我国城市各种死因的首位,农村地区也已上升到第二位。存活者中约3/4不同程度地丧失劳动力,重度致残者约占40%。估计每年因本病造成的直接经济损失超过100亿元。 2. 脑血管解剖 ![]() 图:脑血管解剖 3. 危险因素 危险因素分为不可改变的因素和可以改变的因素。不可改变的因素包括年龄、性别、种族;可以改变的因素包括高血压、血脂、糖尿病、心脏病、避孕药物、体重指数(BMI)、吸烟、饮酒。 4. 脑血管病分类 (1)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ransient Ischemic Attack ,TIA); (2)脑卒中(stroke):包括脑梗死(Cerebral infarction)、脑血栓形成(Cerebral thrombosis)、脑栓塞(Cerebral embolis-m)、脑出血(Cerebral hemorrhage); (3)蛛网膜下腔出血(Subarachnoid hemorrhage,SAH); (4)高血压脑病(Hypertensive encephalopathy); (5)血管性痴呆; (6)颅内静脉和静脉窦血栓形成; (7)其他: 炎症、寄生虫、发育畸形、代谢病、血液病等引起的脑血管病。 5. 病理 由于脑梗死病兆内的血管壁发生缺血性病变损伤,如动脉粥样硬化 (athrosclerosis)的发生,当炎症细胞浸润,纤维帽变薄容易发生破裂,炎性因子释放到血液中,凝血系统激发后很快形成血栓。 ![]() 图 稳定纤维帽的斑块形成 ![]() 图 斑块破裂和血栓形成 6. 临床表现 卒中临床表现的共同特点包括,起病比较急,如脑栓塞、蛛网膜下腔出血、脑出血以及脑梗死;出现定位体征,如偏瘫偏盲等;老年人较为多见,由于近年来生活方式改变,年轻人也有见到;还有高血压、糖尿病等一些危险因素。 根据受累血管不同可以有不同诊断。大脑半球中左侧为优势半球,如果受损,会出现失语、右侧偏瘫、右侧感觉缺失、右侧同相性偏盲、右侧凝视麻痹;右侧半球为非优势半球,如果受损,会出现左侧偏瘫、左侧感觉缺失、空间忽略、左侧同性性偏旺、左侧凝视麻痹。半球深部(皮层下)或脑干受损,会出现偏瘫(纯运动性卒中)或感觉缺失(纯感觉性卒中);构音障碍,包括构音障碍-手笨拙;共济失调,为轻偏瘫;没有认知、语言或视力的异常等。如果损伤到脑干,会出现四肢运动或者感觉缺失、交叉征(同侧面部和对侧肢体症状)、凝视障碍、眼震、共济失调、构音障碍、吞咽障碍。损伤到小脑,会出现同侧肢体共济失调和步态共济失调。 腔隙性脑梗塞的临床表现包括,纯感觉障碍 (pure sensory dysfunction)、纯运动障碍 (pure motor dysfunction)、感觉运动障碍 (sensory motor dysfunction)、呐吃笨拙手综合征(脑桥基底部上方靠中线) (dysarthria and clumsy-hand syndrome)、共济失调性轻偏瘫 (ataxic hemiparesis)和腔隙状态(LACUNAR STATE)。 脑血栓的临床表现包括,前驱症状TIA 发作,60~70岁为发病高峰,多于安静时或睡眠中发病,症状于数小时或2~3天内达高峰,出现闭锁综合征(locked-in syndrome)和Wallenberg综合征,也是临床非常值得关注的。脑栓塞的临床表现包括,一般是青壮年(心瓣膜病)或老年(房颤患者),活动中发病,如情绪激动,数秒,数分钟症状达高峰。 7. 实验室检查 必须检查项包括,头CT、心电图、INR、PT+A、APTT、血常规、血糖、血电解质、肝肾功能等。选择检查项目包括,血管超声、CO中毒、孕娠实验、胸X光、腰穿、脑电图、血管造影等。CT、MRI以及DSA还是目前较准确的检查手段。 ![]() 图 CT ![]() 图 MRI ![]() 图 DSA 8. 治疗 治疗不是本次课程的主要内容,主要包括,整体治疗、卒中治疗、预防和治疗并发症和早期康复。卒中治疗包括血管再通、神经保护。神经系统并发症包括,继发脑出血、脑水肿占位效应、癫痫;全身并发症包括感染,应激性溃疡,肺栓塞。 主讲人 孙永安,北京大学第一医院神经生化室主任,并任中国老年保健协会老年痴呆及其相关疾病专业委员会(ADC)常委兼副秘书长,中华医学会神经病学分会神经心理与行为神经病学学组委员。主要研究方向为缺血性脑血管病与痴呆。国家自然基金、北京市自然基金评审专家。近年来,在国内外公开发表论著40余篇。 您可以在我们的社群关注他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