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欧阳修和范仲淹是一对好基友

 昵称30252515 2016-04-11


导读:2007年,在由《人民文学》与扬州市委宣传部主办、扬州日报承办的“扬州天下”杯“千年欧阳修”征文评选中,卖哥的文章《欧阳修:出世的入世者》,从一千多篇应征作品中裸奔而出,喜获二等奖。由是腰间空荡荡,骑鹤下扬州,有了第一次扬州之行,留连山水城郭,快意难忘,与扬州结下不解之缘。快十年过去,今年四月(农历三月),有幸受瘦西湖管委会之邀,正可谓烟花三月下扬州,旧地重游,又有诸志同道合之好友相聚,欢愉不胜,遂想起十年前这篇文章,不怕笑话,拿出来献丑,改了一个生猛的标题,回头再写一篇扬州随感。对了,突然发现,当年的自己典型文青一枚,颇喜欢吊书袋。



真正对欧阳修感兴趣,是因了他那一句“岂以为己利哉?同其退不可同其进也。”这是欧阳修对范仲淹说过的一句话,要解读这句话、说这句话的人,要从欧阳修跟范仲淹的关系说起。  


范仲淹无论在当时还是后世,都是一个不可不提及的人。南宋人以为“本朝人物以仲淹为第一”,元朝人说他“千百年间,盖无一二见”。范仲淹那种“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以及“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入世救世精神,无疑是儒家思想精髓的体现,标志中国士人人格境界在宋代达到了一个新的高度。 


史书上说,宋代是一个士大夫自觉意识最高涨的时代,一种崭新的精神面貌已经浮现在儒家社群之中。如果说要有宋儒气象,那就是由范仲淹以身作则开出来的,故而朱熹说:“本朝唯范文公振作士大夫之功为多”。作为一种人格典范,范仲淹为士林开了新风气,对他同时代的人,以及后人影响深远。 


其实,宋儒气象的形成并不是范仲淹个人努力的结果,而是有着深厚的政治历史背景。鉴于五代十国武人乱国的史实,赵家皇帝从太祖、太宗始,便信奉立国“在德不在险”,坚持文人治国,制定了恩养士大夫的国策。太祖、太宗后的南北宋16朝帝王基上能信守太祖誓碑密约,主张不杀士大夫及上书言事人。这样的政治生态里,读书的种子生根发芽,涵养出灿若星河的文士名臣,营造了士人强烈的入世情怀和敢于表达不同政见的良好氛围,宋朝尽管积弱积贫,却是人文生态相当好的朝代。如果没有这样一种政治文化环境,宋朝的文艺繁荣恐怕要成奢谈。“功名事业三朝相,道德文章百世师”的欧阳修就是这种环境里成长出的精品。 


欧阳修受范仲淹的影响较大,欣赏范的人格品质,说范仲淹事上待人“一以自信,不择利害为取舍”。这话不假,当礼官请宋仁宗率百官为垂帘听政的刘太后献寿时,范仲淹认为这是“亏君体、损主威”,上疏明确反对,太后不悦,命宰执讨论,晏殊把他叫来,怒责他轻率坏事。虽然晏殊于他有推荐之恩,但他却坚定地说:“真没想到因直言正论而开罪于你。但倘若以为我疏而尽心不谓之忠,言而无隐不谓之直,而今之后就不知所守了!”晏殊惭愧得无以应对。 


正是这样一个忧国忧民、直言敢谏、勇于担当的人,成为年轻欧阳修的倾慕对象和追随目标,而欧则成了范在政治上的战友和盟军。欧阳修在洛阳做推官时,曾给素不相识的范仲淹写过一封《上范司谏书》,希望范向朝廷进言,除弊兴利。试想,要不是对范仲淹直言敢谏的人格有充分的把握和信任,他不会轻易写这封信。而对范仲淹来讲,他依言而行,直言进谏,结果被贬出京城,又说明他虽然本性如此,同时对欧阳修也有同声相应之情,在精神上有神交。果然,范仲淹调回京城后,两人一见如故,这为他们此后的政治合作奠定了基础。 


1036年5月,范仲淹不满朝廷用人现状,向宋仁宗呈上一张“百官图”,指出哪个是公正的提拔、哪个是宰相擅用的私人。范仲淹还向宋仁宗献《四论》指陈时弊。这惹怒了宰相吕夷简,吕谗陷范越职言事,荐引“朋党”,离间君臣。范仲淹再度被贬出京城,朝廷还张榜告诫百官:“不得越职言事。” 


这时候,能够站出来讲话的只有谏官,时任司谏的高若讷非但不讲公平话,还竭力诋毁范仲淹。欧阳修激愤不过,不顾朝廷诏令,写了《与高司谏书》,在文中他说道:“昨日安道贬官,师鲁待罪,足下犹能以面目见士大夫,出入朝中称谏官,是足下不复知人间有羞耻事尔!”这样凌厉的斥骂力透纸背。高若讷将信送给宋仁宗看,欧阳修很快被贬为夷陵县令,为这次仗义执言付出了沉重代价。 


时隔不久,范仲淹被朝廷再度起用,升迁为龙图阁直学士、陕西经略安抚副使。范仲淹得官后,专门找到欧阳修,诚邀欧阳修前往共事(任自己的书记官)。欧阳修对此一笑说:“昔者之举,岂以为己利哉?同其退不可同其进也。”意思是说,当初我支持你,是钦佩范公你的为人、痛恨小人,并不是为了自己的私利,因此与你同患难而不是同荣华,继续做他的小县令。欧阳修的话也可以反过来理解:如果是为了一己私利,有福与你同享,有难你一人当。 


中国崇尚“一人得道,鸡犬升天”,何况自己曾不惜冒着丢掉乌纱帽、生命危险为之仗义执言,有恩于他的人。现如今他人高升了、腾达了,提携一下自己,权当报恩,自己受此好处也问心无愧,可是欧阳修还是谢绝了。同进是容易的,有福谁不会享呢,同退却难,在困境和危险之前,忍辱负重,坚守与苦撑,既于危难之中见真情,更于同退之中见伟岸之人格。同退不同进,欧阳修表现出的风节自持、卓尔不群的处世人格,让人心生敬意。从中亦可以见出,欧阳修身上同时有一种很恬淡的东西,有清高的出世风骨。 


有人可能会说,“庆历新政”时,范仲淹成为众望所归的改革派领袖,欧阳修还不是沾了范仲淹的光,屁颠屁颠地去做范仲淹的左右臂,这不就是见利就上,同进享福么?必须说明一点的是,庆历新政时,欧阳修并不是因范仲淹而被提拔为谏官的,而是皇上的意思,取决于欧阳修的政见。仁宗开放言路,增设谏官,成立了由拥护新政的欧阳修、余靖、王素、蔡襄等人组成的知谏院。 


改革终于损害了官僚集团的既得利益,遭到了反对派顽强的反对,反对派祭出反“朋党”的大旗,诬陷范仲淹等人结党营私,搞小圈子利益,图谋架空皇上,要求皇上罢黜革新派。面对“朋党”舆论的构陷,欧阳修写下了议论风发的宏文《朋党论》。针对保守派反对新政、以“朋党”之名诬陷范仲淹、富弼等人的政治高压,旗帜鲜明地喊出“小人无朋,唯君子有朋”,为“朋党”声张,再次遭贬。 


欧阳修大约是历史上第一个为朋党翻案的人,他对朋党的认识虽然没有跳出君子小人之辩的传统儒家思想樊篱,但是这篇文章不仅仅是他的个人政治态度的表白——不是站在小利益集团说话,而是为国家利益说话,在历来为世人诟病的“朋党”问题上不随波逐流,不人云亦云,有独立思考和个人主见。 


欧阳修是范仲淹开创的士林风气的熏陶者,也是这种风气的发扬者,他是范仲淹的追随者,又是别开一派的独立者。如果说范仲淹是一个积极的入世者,我觉得欧阳修是一个出世的入世者。换句话说,欧阳修虽然也讲修齐治平,先天下之忧而忧,但还是有点“高士情怀”,对世事看得深刻,对功名看得淡然,对人生看得透彻,对人格看得重要。故而,遇事不避,遇贬不悔,不争宠在前,不软骨在后,进则激扬,退则坦然。《宋史》评价他说:“天资刚劲,见义勇为,虽构陷在前,触发之而不顾,放逐流离,至于再三,志气自若,不悔也。”可谓十分中肯。或许,是因为范仲淹是个政治领袖,而欧阳修是个文坛领袖,欧阳修有更从容的心态和更多的人生进退空间。 


欧阳修在夷陵写给好友尹洙的信中,曾有这样的议论: “每见前世有名人,当论事时,感激不避诛死,真若知义者,及到贬所,则戚戚怨嗟,有不堪之穷愁形于文字,其心欢戚无异庸人,虽韩文公不免此累,用此戒安道慎勿作戚戚之文。”他洞穿这些人的软肋,并保持自己言行一致。读欧阳修的《醉翁亭记》,一个流连山水、自得其乐、豁达出世的形象给人留下了深刻印象,丝毫看不出作者有半点被贬的戚戚怨嗟。 


读这一时期范仲淹的《岳阳楼记》,一个被贬官员进退皆忧、沉郁激烈的形象永远挥之不去,欧、范两人人生态度各异,心境不一,处世自然不同。欧阳修这种“出世的入世”人生态度,或者说能进能退的人生哲学,既不是陶渊明那种对入世的厌倦,嵇康那种对入世的恐惧,也不是诸葛亮那种以隐居山林积攒入世的本钱,白居易那种被贬就作戚戚之文的失落。欧阳修进则建功立业,退则自适地生活,在他内心构建了一种平衡与和谐,这种“出世的入世”人生态度,成为中国文人中一道独特的风景,千年而下,虽不能至,但令我心向往之。


联系、投稿、合作请加卖哥微信号Liaobaoping1,注明“卖思想”。


公号只发好文,微店我只卖信赖的产品,推荐刘军宁、雷颐、钱满素名家签名新书,思想国独家发售。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