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刘宗林散文:也叫序

 阅读人生988 2016-04-11

也 叫 序

刘宗林

 

作序这个行当门槛很高,序作者是要取得执照的。

无名无份的我居然要挤进这个行当,大言不惭的为镇澜先生的诗集作起序来,实在是打肿脸充胖子。然而,我还是甘愿承受文人们“滥竽充数”的嘲讽,执意写几句不着边际的也叫序的话。何也?非为文作序,实为人作序。

我与镇澜先生缘分很浅,相识时彼此都已知天命。知天命者大多经历过生活的坎坎坷坷,逝去的年华为人生刻满了沧桑。在这个年龄阶段很难引发“相见恨晚”的冲动,对“两肋插刀”的豪迈誓言也会一笑了然,一切都在平平淡淡中,不强求,不做作,顺天应物,讲究随缘,生活中的世俗浮躁在知天命之年都能变得平和淡定,因而我和镇澜先生的交往也就如水般平淡。

人因文名,文为人贵。这大抵就是人与文之间的恒定关系。多少凡夫俗子因为一篇力透纸背的文字而一鸣惊人,光环盖顶。又有几多语法混乱、错字连篇的文字因为作者地位显赫而登上文化的大雅之堂。镇澜先生的人和文似乎跳出了这恒定逻辑,在他的诗稿中找不到“大江东去,浪淘尽”般的豪放与震撼,也缺少“凄凄惨惨戚戚”般勾人心魂的婉约,个别诗词韵律也略显粗糙。然而,他的诗如他的人,朴实得像脚下的泥土,他用泥土般质朴的文字写人状物,抒情明志,用泥土般简约的语言吸引读者,感染人心。这看似朴实的文字中蕴藏着博大,散发出清香。至于以身份地位去提升诗文的影响更无从谈起,因为镇澜先生从事的职业是农民教育,在三十六行中恐怕处在摆龙尾巴的位置,正常的工作都要求助于人,卑微的地位何以影响诗文!

序是为文而作的,而我这所谓的序却要为镇澜先生作文的精神而歌。

严格说来,镇澜先生并不具备作诗填词的天赋,性格中缺少活泼奔放的因子,所学专业也与作文相去甚远,从事的职业又伤神费劲,更难引发创作的灵感和冲动。然而,他却避长扬短玩起了文字游戏,在平仄韵脚中打发光阴。职业原本清苦,偏又选择这清苦的爱好,苦苦叠加,也只有在苦中寻乐了。镇澜先生在积年累月里,伴孤灯一盏,于苦思冥想中随时钟转换,写写划划,反反复复,字斟句酌,左涂右改,如醉如痴,废纸三千换取珠玑一句,其艰辛和苦涩不言而喻。

当爱好演变为痴迷时,就能升华到物我两忘的境界,镇澜先生就是这样,诗词几乎占领了他思维的全部,以至于人际交往的方式都发生了变化,当面交流少言寡语,诗文交流却滔滔不绝。诗文交往有他的优越性,冗长的过程,繁杂的事件三言两语就能表达的清清楚楚。比如镇澜先生的公务列车即将到站,他在述职会上即兴赋诗,用“一双赤脚上岸,两袖清风下台”昭示自己一生勤勉清廉,形象贴切,表达准确,闻着击掌称道。这样的句子在其诗稿中随处可见。至后来,看到他用短信发来的诗词,就知道字里行间蕴藏的喜怒哀乐,由形交到文交再到神交,大抵就是交往的三种境界!

有志者事竟成,这句古训在镇澜身上再次得到体现。经过十数年锲而不舍的努力,其诗词的功底夯得越来越厚实,在古典诗词方面尤其如此,意境的高远和遣词的精准也越来越见功力。辛勤的汗水孕育了丰硕的成果,见诸报端、收入典籍的作品越来越多,其在行内的影响也在节节攀升,于是便有了我作序的机会。

但愿镇澜先生的文和人像农田里的南瓜,愈老愈甜!

但愿我这也叫序的序不会暗淡镇澜先生诗词的光泽!

写在《向镇澜诗词联选》付梓之际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