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孔子著《春秋》,二百四十多年之間,記錄歷史上「臣弑其君」有三十六次之多,天下社會大亂,以致家庭變化,兒女可以鬥爭父母。那個時代,亂到極點,孔子非常的痛心。《春秋》除了責備賢者以外,講了三世,就是衰世、昇平、太平盛世。歷史上以《春秋》為標準來說,三代以下的歷史只有偶然的昇平,那是由衰亂變亂的社會進步得到安定,算是昇平之世,並沒有達到真正的太平,太平太難了。真正的天下太平,眾生平等,是跟佛的思想合一,那個叫太平。
《春秋》有三傳,孔子只著了《春秋》,等於寫了大標題,歷史的內容在《左傳》、《公羊傳》、《穀梁傳》三傳裏。在這三傳,我們普通容易讀的就是《左傳》,在中學、大學念國文課,應該都是念《左傳》;《公羊傳》和《穀梁傳》是歷史的哲學,更難讀了,很少人去研究,除了專家之外。我們要通中國文化,《春秋》必定要懂。現在我們講「微言」,《春秋》叫做「微言大義」,非常難懂。文字好懂得很,
「微言」,是看起來不相干的一個字,包括了全部文化的精神。所以孔子著了《春秋》,鬼神都在哭,都害怕,因為他的筆下判定了千秋萬代的罪惡。我們大家在中學都讀過〈鄭伯克段于鄢〉這一篇,鄭伯跟段是兩兄弟,鄭伯故意縱容段這個兄弟,結果把他當敵人一樣,消滅了這個兄弟。對敵人打了勝仗叫做「克」,除了敵人以外不能用「克」字。鄭伯把弟弟當敵人一樣看待,違反人本位的人類文化。
孔子這個《春秋》的誅法,用了一個克字,鄭莊公千秋萬代翻不了身,這個叫「微言大義」。孔子只寫了這一筆,至於內容如何,你去讀《左傳》就懂了。
恭錄自南懷瑾老師《列子臆說(上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