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中医普及学堂

 johnney908 2016-04-11
百病之生,生必有因,因有所感,正虚邪侵。
     病症为标,病因为本,试赋此歌,辨证知因。
    破坏人体相对平衡状态而引起疾病的原因,就是病因。各种致病因素作用于人体,所引起的病变机理,就是病机,现代称之为病理。人体疾病发生的过程,简称为发病。而疾病的发生可以归结到一点,就是人的正常生理活动在某种程度上的破坏。
    在疾病发生过程中,人体正气与致病邪气是矛盾斗争的两个方面。正气,是指人体的机能活动及其抗病能力。邪气,是指各种致病因素。疾病的发生和变化,就是在一定条件下邪正斗争的反应和结果。
    中医的发病学很重视人体的正气。在一般情况下,人体正气旺盛,邪气就不易侵入,人体就不会生病。所谓“正气存内,邪不可干”(《素问·遗篇》)。而只有在人体相对虚弱,不足以抵抗外邪时,邪气才能乘虚而入,侵犯人体,发生疾病。这就是《素问·评热论》所谓的“邪之所凑,其气必虚”。是故,病者必感受其因,才显见其症。症者病之标,因者病之本,《内经》曰:“知标本者,万举万当;不知标本,是谓妄行”。大凡业医识病,必明其因,知因知本,方能胸中了然也。

       
 盖百病皆生于六气;
    六气者,风、寒、暑、湿、燥、火。是自然界六种不同的气候变化。正常的六气,不易致病,但若气候急骤变化,或人体抵抗力下降时,六气才能成为致病因素,侵犯人体,发生疾病。这种情况下的六气,就称为六淫,病因学说称之为“外因”。人体与自然界息息相通,故《内经》视自然为一大天地,人身为一小天地。人体健康状况的保持,需要机体内环境与自然界外环境的相对平衡。这就是《素问·生气通天论》所说的:“阴平阳秘,精神乃治”。倘若在致病因素的作用下,人体的相对平衡受到某种程度上的破坏,即“阴阳失调”时,疾病也就发生。但疾病的发生,关系到两个方面:一是机体本身的功能紊乱,正气相对虚弱;二是邪气对人体的影响。六淫致病各有特点,后有详论,兹不复赘。
        诸症莫逃乎三因。
    中医的病因学说,早在《内经》时期已有雏形。至汉代,张仲景在《金匮要略》中较为明确的指出:“千般  难,不越三条”。到宋代陈无择则详细分类,并提出了三因学说。所谓“三因”者,即六淫所伤为外因(见前节);七情(指喜、怒、忧、思、悲、恐、惊七种情志变化)所伤为内因;饮食劳倦、虫兽金刃所伤为不内外因。此三因已将中医病因有了一个较高的综括。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