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糖尿病患者血糖监测指南

 新浪跃春江 2016-04-11



几乎所有的糖尿病患者都需要定期对血糖水平进行检测。通过定期检测,有助于患者以及医生更好地控制血糖,预防糖尿病并发症。


对于糖尿病患者来说,有必要了解一下血糖监测的基本问题,比如:


  • 什么时候需要测量血糖?

  • 怎样记录血糖检测结果?

  • 什么时候需要向医生报告血糖检测结果?

  • 有哪些因素会影响血糖测量结果?


下面,糖尿病医生(微信公众号:tangniaobingys)将一一为您解答。


什么时候需要测量血糖?

每个患者的病情都不尽相同,最好向自己的医生询问测量血糖的时间及频率。


一般情况下,糖尿病患者可能在一天内需要多次测量血糖水平,如在饭前、饭后 2 小时、运动前、睡觉前、开车前或者自我感觉血糖过低时。


在生病期间,比如感冒发烧等,还需要对血糖进行更频繁紧密的监测。


可选择的血糖监测方式

1. 指尖血糖测量法


使用一根细小而锋利的刺血针刺破手指尖的皮肤,向试纸上滴一滴鲜血。之后将试纸置入测量仪,待结果显示后读取数值即可。


有些血糖仪还能够报出一段时间内的平均血糖水平,显示出这段时间内不同时间点的血糖状况,以图表的形式显示。


2. 其他部位的血糖测量法


新型的血糖仪可以通过人体指尖以外的区域进行血糖检测,例如上臂、前臂、拇指腹部以及大腿等部位。


这些部位测量的结果也许会与指尖血糖测量结果有一定的差异,因为指尖血糖通常要比身体其他部位的血糖水平变化更为迅速,特别在餐后或者运动后之类人体血糖出现大幅变化的时间段,这种变化更为明显。


如果有低血糖的症状,如头晕、眼前发黑、心跳加速、出冷汗等,测量血糖时应尽量选择指尖进行测量,结果会更准确。


3. 连续血糖监测仪


这类设备也称作动态血糖监测仪,通常会连着胰岛素泵。其检测结果与指尖血糖测量结果类似,还能显示一段时间内血糖的波动模式以及血糖走向等。


怎样记录血糖检测结果?

要将血糖、尿糖以及酮体检测结果等妥善保存下来。


多数血糖检测仪具有保存数据的功能,保存的记录可以显示出一些预警信号,以及血糖波动走势等。


如果没有这个功能,那可能还得用纸和笔,自己记录一下了。


每次去医院就诊时,最好带上这些血糖记录的结果,以便医生根据结果来调整患者的用餐方案、用药方案以及运动锻炼计划等。



应该向医生咨询什么?

提前询问医生根据自身病情制定的理想的血糖控制范围,同时制定针对血糖测量结果过高或过低的应对方案,以及同医生进行沟通的计划等。


患者应当对高血糖和低血糖时会出现的症状有一定的了解,并且掌握一些简单的应对措施。


哪些因素会影响血糖测量结果?

很多因素都会影响血糖测量结果,比如患者同时患有贫血或痛风,或者所处的地方气温过高或气候潮湿,甚至所处地的海拔过高等。


如果血糖测量仪显示结果总是异常的话,可以尝试校准一下仪器,或者换一盒试纸再进行检测。


下表显示了一天内的不同时间段理想的血糖范围。


测量时间
理想的血糖范围
餐前
3.9~7.1 mmol / L
餐后
低于 10 mmol / L

需要指出的是,不同患者一天内血糖的波动范围存在差异,具体的理想范围应咨询医生。


自我血糖监测与糖化血红蛋白

控制糖尿病,经常监测 HbA1c(糖化血红蛋白)同样十分重要。


糖化血红蛋白一般能够反映糖尿病患者过去 6~8 周的平均血糖水平。


许多家用血糖检测仪能够显示出一段时间内的血糖平均水平,这个数字与糖化血红蛋白水平相关,但糖化血红蛋白的检测一般需要到医院进行。下图是平均血糖水平对应的糖化血红蛋白水平。


平均血糖水平(mmol / L)
HbA1c(%)
7
6
8.6
7
10.28
11.8
9
13.3
10
14.9
11
16.6
12


责任编辑:yidan

图片来源:shutterstock.com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