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回乡

 ltgg4u 2016-04-11
一九六二年,台海局势紧张,部队备战,所有家属都要疏散。我家来到了龙岩。

这时我已经上二年级了,也跟着转学到了龙岩县小学。小学处在县城中心,各方面的条件比较正规,是下边的村小学无法相提并论的。

弟弟就是在这个时间降生的。弟弟从生下来开始,就不停的哭闹,一天到晚地哭,哭累了才睡觉,安静的时候不多,所以放学以后,不愿在家待着,老是跑出去找小朋友玩,一直到吃饭时才回家。

在这里上学就比较近了,离学校二里路,家住在龙岩县城南边的山坡上,一眼就能看见学校。印像深刻的是孔明灯。临近春节,一到晚上,时不时的就有人放。心里也感到好奇,它是怎么飞到天上去的呢?由于引起了几起山火,政府下通知禁放,也就看不到了。

我们家是从来不买木柴烧火的。住的地方靠山都比较近,一有空母亲就叫我们弟兄俩去拾柴禾,拣一些干树枝,每次拣的都不比哥哥少,经常得到母亲的夸奖,心中不免有些洋洋得意。

这样的日子过了二个多月。有次父亲来看望我们时,母亲向父亲提出了一个问题。

父亲问:什么事?

母亲说:“这个问题我考虑了很久了,不行的话还是回老家吧。"

父亲说:“这不过的好好的,怎么想起来回家了"?

母亲说:“唉,总是这样搬来搬去,我倒没什么,孩子这样上学,转来转去的,学习肯定跟不上,老二我看还好一些,老大就不行了,学习成绩一直在下降,这样下去也不是个办法。下一步上中学怎么办?回到老家,稳定些,给孩子找个好点的学校,成绩能提高一些。

父亲说:“你一个人拉扯四个孩子,能顾得过来?困难肯定会很多,你得有思想准备。"

母亲说:这是肯定的,我也想过,人家怎么过来?就是现在你也不是常不在家吗?"

母亲虽是文盲,大字不识一个,但极为重视我们的学习。他认为,只有努力学习,掌握了文化知识,将来才能出人头地。所以她经常告诫我们,一定要认真努力学习,家里再苦再难,也要供你们上学,能上到什么程度就供你们学到什么程度。母亲是这样说的,也是这样做的。我的学习一直比较顺,哥哥就不行了,他虽然也是高中毕业,但中间却经历了好多的曲折。

父母的意见终于达成了一致。这在我的印像中是很少见的。两人总是吵,谁也不让谁,就是现在快九十的人了,还是经常吵,可以说是吵了一辈子架。

父亲终于同意了母亲的意见。一九六二年四月,我们终于回到了阔别五年之久的家乡。

走时呀呀学语,回来初成少年。身边没有了蛮声各瘩语的闽南话,周围都是亲切的乡音,感觉一切都变了。虽说不是少小离家老大回,现在想起来总是有那么点感觉。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