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教师的批评艺术

 领巾工作室 2016-04-12
        现代的学生发展观认为,学生既具有可塑性,也具有未完成性。学生是人,而且不是十全十美的人,就不可能不存在着这样那样的缺点。如何对待学生的这些缺点呢?自古以来,教师在对待有错误有缺点的学生都不同程度地存在着各种不同形式的非人道的现象:心罚、体罚、变相体罚等等,似乎不打不罚学生就难以成才。对于这种错误的教育方法,每一个现代教育工作者都意识到其局限性与落后性所在,都在力图寻求新的教育学生的工作方式。然而,又有不少教师也发出感慨:学生是越来越难管教了!在这样的形势下,“教师批评艺术”就应运而生了。
  “教师批评”这一概念,有其区分于其它批评的特定涵义。它是专指教师对学生个体或群体的思想品质、言论行为、 学业学识等方面的缺点错误进行批判,达到补救改正之目的的行为过程。而教师艺术批评就是在批评的过程中,采用科学的批评方法,达到健全学生的人格,力求使学生认识到自己的缺点,改正自己的缺点。
  1、“欲抑先扬”法   美国人达尔·卡耐基曾经说过:“批评他人是惹祸的火药”。此话老于世故,极有偏颇。其实不尽然,从另一角度来看,它至少可以说明一般平常人对待别人的指责批评的心理状态。作为教师,必须履行“教师批评”这一神圣职责,必须对学生进行批评,必须作学生的“谏臣”。这里应当讲求的首要方法就是“欲抑先扬”。“欲抑先扬”就是在批评学生之前,先进行褒扬,使学生的大脑处于一种兴奋状态,处于一种乐于上进的心理境界,师生处于一种融洽气氛中。然后教师见机行事,水到渠成地指出缺点和改正措施。
  例如:曾有一位同学经常性违纪,名字经常出现在通报栏上,许多教过他的老师都觉得这个学生是无药可救,或者在其违纪后大批特批,或者干脆不管。在一个偶然机会,我发现这个同学在一次劳动中表现比较突出,于是,我在班会总结时对这个同学进行了一番表扬,特别突出了他的不怕脏、不怕累的精神,然后,让他担任班级卫生委员。从此以后,这个同学的精神面貌大有改观,做事特别认真,虽然有时偶有小错,但都能及时改正。
  需要注意的是,先“扬”并不是无原则地 “奉承”,千万不能空送“甜头”。如果是不切实际地先 “夸奖”一番,即学生没有这方面的优点而你却凭空赞扬,会被学生认为是“讥讽”,增加了学生的心理防范,那么后面的批评就达不到目的了。应当是肯定学生的优点必须符合实际,必须是他自身的闪光点,使学生真的认识到自己的优点,并乐于接受老师的赞扬,然后实施批评,师生才会“心有灵犀一点通”。这样看来,要批评学生的缺点,首先需了解学生的优点。因为事情的辩证法本来就是如此。
  2、“诙谐幽默”法   诙谐幽默,反映了一个人的雅量与机智,是一种很高很美的境界。运用得当,就能在一种和谐的气氛中将问题解决,达到了实施批评的目的。
  有一位男同学,作文中将“走投无路”写成了“走头无路” 。我在眉批中写道:“‘走投’不应这‘走头’,有头能投奔象怪兽。读书写字须认真,莫把寅卯当子丑。”作文发下之后,这位同学朝我友好地羞涩一笑。直到几年后再次相遇,他又谈起此事说:“老师,我这一辈子不会忘记‘走投无路’的写法了。”其实,我对这位同学的批评,用的就是“诙谐幽默”法。这种方法比起瞪眼睛、罚重写的效果会好得多。
  一位男生上课玩小手枪。当时我强忍怒火,课后将他带到办公室。刚进门,他就十分害怕,颤栗着说:“老师,我错了。”我说:“错在枪的身上不在你。它使你分散精力,不能思考所学知识,导致落后,这是一条‘错’;由于它分散了老师精神,影响了老师讲课和其它同学的学习,结果大家怨恨你,这是第二条‘错’ ;由于它使你破坏纪律而影响整个班级荣誉,这是第三条‘错’。你说该怎么处罚这枪?”“砸了吧,老师。”“让你家长白花钱,又使你失去心爱的东西,又是一条错!”面对如此的批评,学生怎么能不接受?接受了,改正了,就是教师成功地实施了“批评”,达到目的。
  需要注意的是,使用此法,一是要避免象鲁迅曾批评过的上海的教授写打油诗嘲讽中学生习作那样,语中带刺而伤了学生的自尊心,那根本达不到批评的目的不说,带来的反作用是可想而知的了。其二是要避免“油滑”,即不是在幽默中带有严正性,含有哲理性,而是油腔滑调。使用此法的目的完全在于使批评具有委婉性,在轻松的气氛中完成批评任务,达到批评使之改正的目的。实际上,运用寓言故事来教育学生也是此类方法。例如批评学生“好高骛远”不切实际,完全可以讲“支离益学屠龙术,三年技成而无龙可屠” 的寓言故事来警示他。这比板起面孔斥责的效果一定会好。
  3、“顺水推舟”法   请不要误解,“顺水推舟”法绝不是迁就学生的缺点错误而任其发展下去。而是要“推舟”,促其向好的的方面发展。
  有一次,一位学生写了一篇参加某刊竞赛的作文送我审阅。我读后感到很不好,就将他叫到办公室说:“此文 ‘立意’很好,但材料的选用还得更换,回去再修改后送我看。”第二遍改稿送给我后,我又说:“材料充实了,但行文思路有偏,能否再改?”第三遍改稿送来,我又指出了毛病要他修改。前后修改了五次,终于成为好文章而获奖。这一次又一次的鼓励其修改,即是“顺水推舟”法。如果第一次就嫌他写得不好而宣判“死刑”,恐怕学生是不会写出优秀文章,甚至一辈子与写作无缘了。
  我曾经听过一位语文老师的课。一个学生当堂没能答对老师的提问,老师批评他道:“这么个小问题都答不上来,脑袋干什么去了?”结果这位学生坐下后,一节课再没抬头听老师讲一句话。
  事后,有人跟这位老师交谈说:“当着这么多听课教师的面,你这样批评学生,他一节课没抬头,你讲得再好他也不愿听了,很可能他从此见了‘语文’就头疼了。”这不是危言耸听,实在是合乎逻辑的推断。我们为什么不能先肯定这位同学回答问题的勇气呢?为什么不能因势引导一下,让其回答上来,让他体味一下成功的喜悦呢?“顺水推舟”法的心理学基础是来源于每个学生的上进心,就是“顺水”,可以说,每个学生甚至我们每个成年人都有好胜上进心,都希望作出成绩而被权威者肯定赞扬。施教者应当“推舟” ,使之前进,绝不可袖手旁观或横加阻挡。达尔·卡耐基说过:“我们立身处世,待人接物,只有激发他人的需要,使其自动作为,乐于从事。我们能体会到这点,那么将会成功。”这实在是切中肯綮之语。
  4、“自动互励”法   此法其实也就是我们经常所讲过或用过的“批评和自我批评”的方法。但如果僵化地运用此法,气氛紧张,使每个心事重重,自我批评言不由衷,批评他人隔靴瘙痒,根本达不到批评的目的,甚至会留下不利于团结的后患,给教师今后的工作带来纠缠不清的麻烦。
  怎样灵活运用这种方法呢?我曾经作过一个实验,在一次班会上事先布置各个小组准备抽签讨论问题,并规定最后交流发言,看哪个小组的讨论切合实际、分析深刻,最后评比得分优胜组在班级中表扬。事前准备好的签纸上已经写好了近期发现的某些同学的缺点错误的讨论题,如:你组有没有照抄作业的现象?有没有值日生偷懒的现象?你组办班报都积极投稿了吗?早晨到校后是不是抓紧时间预习功课?星期天,谁去过游戏厅?你跟谁团结的最好?有没有跟别的同学不团结的现象?这些不好的现象,哪个同学自己承认?分析过原因和危害没有?今后打算怎么做?学生抽签分组讨论,有的问题不一定是本组的,但也可以起警示作用。结果呢,最后的交流中有的组对抽到问题说“没有” ,有的组回答说“有”但不好意思说名字。至于分析原因的危害,则头头是道。这种 “批评和自我批评”活动的开展,在低年级学生中尤为突出实用。让学生们在欢乐和谐中明事悟理,激浊扬清,比起那种训斥惩罚,头疼医头脚痛医脚之法,我想还是有可取之处的。
  5、“先诉冤屈”法   有的教师发现了学生中的缺点、错误,或处理两位或几位学生之间的矛盾,往往是大发雷霆,词正语严,批评的道理一大套,但学生不接受,甚至有时同老师斗嘴,老师如果忍耐不住,还会更加暴怒,师生矛盾便激化起来。这种做法就是我们已经说过的只强调教师批评的正确性和严正性,忽视了其科学性和艺术性。
  有一次,一个同学跟老师顶了嘴,任课老师将其送到我这个班主任手中。我先问这个学生为什么这样做,心中有什么冤屈,让他先诉出来。我边听边认真分析他的“冤情”。当他诉说完了之后,我也找到的的“漏洞”。原来,他因为上课摆弄小动作,没认真听课,结果老师提问他又没答上来,老师就批评了他几句,他认为老师的做法大伤其自尊,让他在同学面前大丢“面子”。我认从“面子”入手,这样你给老师“面子”了么?老师给你所谓的“面子”,任你发展下去,你会怎样?你认为老师对你不闻不问好么?……等一系列“攻心”政策,使这个学生心理承受住了老师的批评,并向老师诚恳地道了歉。 “先诉冤屈”法来源于这样一种心理基础:每个人说话做事,都有自己的一套“理由”,“理由”有大的也有小的,有是经过深思的,有是脑中一闪的,有正确的,也有错误的,错误的理由即有错误的言行。你让被批评者说出“理由”,不就是揭了错误的“老底”了吗?不就等于端掉了“鼠窝”吗?再说,学生的“冤屈”一诉,冤气一伸,心理不就平和了吗?在平和心理中实施批评,比盛怒之下的互相对峙,效果是可想而知的了。需知,威严不来自于 “压力”或“野蛮”,来自抓住道理,揭穿漏洞,进逼错处,这才会使被批评者“心服” 。我们可以发现,多少平常从不打骂学生的教师,被学生称为“厉害”的老师,原因是什么?需知“攻心为上”,真正能揭穿学生的缺点错误要害之处的,才会在有缺点错误的学生的心理上形成“震慑”力量。
  6、“以身作则”法   “桃李无言,下自成蹊”这是众所周知的名言。我们常说“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 ,也常说“行动就是无声的命令”,这都是从工作实践中总结出来的经验之谈。
  我曾经看到不同的两位体育老师指挥同一学校的学生做课间“韵律操”,其中一位教师英姿飒爽,落落大方,口齿清响,指挥利落,结果全操场井然有序,学生朝气蓬勃。另一位老师行动松散,东盼西顾,语言随便,结果学生说话的,哄笑的,做操时四肢软绵绵的……不尽人意之处不少。后来这位教师埋怨学生“不听话”,“不守纪律”,还找了几名严重者进行“训斥”。
  由此可见“榜样” 的重要性。如果我们自己板书潦草,而去批评学生写字“潦草”,有说服力吗?我们自己不洗干净手脸,带着灰指甲去检查批评学生满手很赃不讲卫生,学生不窃笑才怪呢!学生扫不干净教室地面,擦不干净楼梯,教师拿起笤帚、拖把,教他们扫干净、擦干净;学生写字潦草,教师写一篇让他学写。教师跟学生交谈,语言或和谐幽默,或轻声慢语,学生能跟你大声喧闹或顶撞吗?
  教师的美好形象,优点和长处,对学生起潜移默化作用,学生往往在不自觉中模仿你,学习你。所以,从“教师批评”的角度说,“以身作则”是不用批评语言的批评。
  7、“暗示激励”法   作为教师,我们都知道“罗森塔尔效应”。对学生的批评,灵活地、巧妙地利用“罗森塔尔效应”,给学生以暗示激励,效果也很理想。
  有一位男生,在一个星期中连犯几次错误。我听到反映后,没有直接找他进行训斥,而是要班长先对他说:“老师说,近来发现了你有不少缺点,同学们对你有意见。至于优点,老师也说了一些。”又要其他班级干部也对他说了同样的话。如此连续几个人都说了同样的话,而我仍对他缄默不语,没事一样。结果这位同学终于坐不住了,在周六的中午找到我,要我为他提意见。我仍用“欲抑先扬”法,先表扬了他的一些优点,接着指出缺点错误。还没等我说完,他脸红了,说:“老师,别说了,我知道了。”接着他先告诉我近来情绪不好的原因是家庭父母不和,对他不管不问,他有“破罐破摔” 的思想。噢,事情原来如此,“难道能因这事毁掉自己吗?”我当然跟他进行了长时间的谈心。
  此例可以给我们教师一个警示:千万不可粗鲁暴怒,不问青红皂白地“猛训”一顿,尤其是对高年级学生,应“寻根求源地”“挖出实质”,那才能使问题“迎刃而解”。
  总之,运用“罗森塔尔效应”是避免批评失败的又一委婉方法。
  8、“八方连环”法   当今时代的学生,社会、家庭、学校等各方面的影响多、广、杂,脑中的信息量巨增,有些信息起正面作用,有些起反作用,个别青少年看不良书刊,进“三厅”,已经不是无中生有的事了。有人哀叹:现在的孩子难管了。这“难管”,其实还是没找到相应的办法。针对当今信息大潮滚滚涌入学生脑中的现实,那种采用单一的 “训斥”批评法更显得过时,我们不妨采用“八方连环”法一试。所谓“八方连环”法,就是“多管齐下”之法。即充分利用“学校、家庭、社会”三位一体的德育教育模式,对学生的不良行为进行更正。
  我班曾有这样一个同学:家庭条件比较优越,从小养成他花钱如流水的坏习惯,有时自己手里没有钱,便到处赊账,致使家长到处还债。我了解到这个情况后,先是对他进行了一番艰苦朴素思想教育,但收效甚微,他依然我行我素。而我班恰好有一位同学家里非常贫困,这位同学平时吃舍不得吃,穿舍不得穿,我做通这位贫困同学的工作后,决定利用秋收时间带这位条件优越的同学接受一下“贫下中农再教育”。整个休息日,我俩早出晚归,在较贫困的同学家里进行了两天“义务劳动”,让他切实体会到生活的不易,钱是来之不易的,还有许多人的生活是十分艰苦的。以后,这位同学的大手大脚的毛病也大有改观,也学会关爱他人,在班上有一位较贫困同学得病住院后,他主动捐出自己平日积攒的零用钱100多元。
  运用“八方连环法”批评教育某一个学生,从教师个人方面说,可以是多方法地,多次数地;从人员参与方面说,可以是其父母、亲人、同学、朋友,从形式上说,可以是集体的、个人的,从态度上说,可以和蔼地、严厉地。
  另外,对待不同气质与性格的学生,采不同的批评方法,也早已为专家、同仁所论及,勿庸赘语。
  任何方法的成功实施,离不开一个出发点——“爱生”,种种批评方法只是 “爱生”的载体。可以毫不夸张地说。“爱生”是 “批评成功”之母。有了“爱生”之心,有时无语也能使批评成功!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