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经络穴位按摩手法和技巧

 金刚牡牛 2016-04-12
经络穴位的按摩手法和技巧
  2012-12-23 20:52:14A-A
  经络穴位的按摩手法和技巧
  中医是讲天人合一的,西医强调与疾病作斗争,用对抗的方法来解决人类对身体犯下的错误。中医强调顺天时而动,用预防和疏导的方法治未病之病。相信真正能将人类的健康带向未来的,不是西医,而是中医。
  按摩或者敲击经络穴位是中医防病治病强身健体的一种方法。穴位是人体脏腑经络之气输注于体表的部位,是治疗疾病的刺激点与反应点。“穴”即孔隙,腧穴的本义即是指人体脏腑经络之气转输或输注于体表的肉腠理和骨节交会的特定的孔隙。分为经穴、经外奇穴和阿是穴、耳穴四类。功能:输注脏腑经络气血,沟通体表与体内脏腑的联系。
  穴位按摩的常用手法与常用穴位
  如何找准穴位?
  穴位书上说的“寸”都是“同身寸”。比如说:三寸,就是四指并拢的宽度,拇指的宽度为1寸。一般情况下,如果找准了穴位,在穴位处用力按压,有酸、麻、胀、痛的感觉。即使穴位找不准,在穴位的周围按压揉,只要有酸、麻、胀、痛的感觉,也有效果,当然还是尽量找准穴位好,这需要一定的经验。有人主张:离穴不离经。就是穴位找不准没有关系,只要沿着经络运行的方向多敲打敲打,和按摩的效果几乎相等。针对一些比较深的穴位,敲打的作用比按摩还要好。
  穴位的按摩
  我们日常按摩的保健穴位有:百会、太阳、风池、劳宫、内关、养老、足三里、涌泉、太冲、太溪、合谷、膻中等穴位,其中合谷、足三里、涌泉、内关称为四大养生穴。
  穴位的按摩技巧:
  一、力度轻重。轻为补,重为泻。
  二、点按的方向。顺时针为补,逆时针为泻。
  三、与呼吸的关系。呼气时按,吸气时松。
  足三里穴的定位方法
  手阳明大肠经穴位按摩图解
  手厥阴心包经穴位按摩图解
  手太阳小肠经穴位按摩图解
  手太阴肺经穴位按摩图解
  手少阳三焦经穴位按摩图解
  手少阴心经穴位按摩图解
  足阳明胃经穴位按摩图解
  足厥阴肝经穴位按摩图解
  足太阳膀胱经穴位按摩图解
  足太阴脾经穴位按摩图解
  足少阳胆经穴位按摩图解
  足少阴肾经穴位按摩图解
  任脉穴位按摩图解
  督脉穴位按摩图解




  经络的敲击
  我们最常敲击的经络有:心包经、胆经。 此外,根据需要也可以敲胃经、大肠经、小肠经、肝经、三焦经、脾经。
  心经多用拨的手法,肾经多用疏导的手法。
  膀胱经在背后的部分自己无法调理,委中往下一段自己可以按揉。
  经络敲击的技巧:
  一、力度轻重。轻快短为补,重慢长为泻。
  二、敲击的方向。顺敲为补,逆敲为泻。
  经络敲击的顺逆如何判断?
  经络以起点为依据,可分为手经和足经。手经和足经都又分为阳经和阴经。手经和足经都又分为阳经和阴经。下表可以清楚地判断经络的顺逆和补泻。
  由上到下
  由下到上
  手阳经
  大肠经、三焦经、小肠经
  逆/泻
  顺/补
  手阴经
  肺经、心包经、心经
  顺/补
  逆/泻
  足阳经
  胃经、胆经、膀胱经
  顺/补
  逆/泻
  足阴经
  脾经、肝经、肾经
  逆/泻
  顺/补
  例如:手厥阴心包经为手阴经,由上到下敲为顺,是补手法。由下到上为逆,是泻手法。其他经络,同理类推。
  几个注意点:
  1、心包经一般为补,夏天心火旺的时候可以逆敲,泻心火。
  2、实症为补,虚症为泻。如治小儿近视,为虚症,肝开窍于目,应该泻法敲肝经。便秘,应该泻法敲大肠经。感冒,要泻法敲肺经。
  3、肾经任何时候只能补,不能泻。对照上表,应该由下往上敲或者疏通。
  4、一些深入肌肤的穴位,即使补法也要用力按。如足三里,风池,昆仑。
  5、胆经多从上往下敲,用补法。但在大腿部肌肉发达,补法也是得用力,主要是环跳、风市、中渎、膝阳关等穴位要用一定的力度敲击。过了膝盖,从阳陵泉开始往下要手法略轻。
  6、膀胱经的俞穴,如肝俞、胃俞等穴位,俞为通道,而人的后背最易受寒堵塞,需要一定的力度按揉,打通通道。
  7、中医其他一些手法也基本适用顺逆和补泻关系的,比如采用揪和拍,肯定是虚症。如咳嗽,在咽喉部揪痧,心血管疾病在心包经拍痧。刮的手法也是适用顺逆和补泻关系的。
  8、要灵活运用中医的五行理论。主要是正确判断经络之间的表里关系和相生相克关系,确定补泻治疗手法,如调理肾经,一般来说肾经出现问题都是虚症,肾经要补。肺运肾水,肺经要补,脾经和肝经隔一位,要泻。
  总的调理思路应该是:疏通肾经,补肺经,泻肝经和脾经。
  各经络的循环运行方向见下:(点击相应经络)
  手厥阴心包经、手少阳三焦经循行图
  足太阳膀胱经、足少阴肾经循行图
  足阳明胃经、足太阳脾经循行图
  手太阴肺经、手阳明大肠经循行图
  阴跷脉、阳跷脉、阴维脉、阳维脉循循行图
  督脉、任脉、带脉、 冲脉循行图
  足少阳胆经、足厥阴肝经循行图
  总督一身阳气的督脉
  督脉,“督”有监督的意思,意思是说督脉统领人体的所有阳经,被称为“阳经之海”。它与任脉一样,是奇经八脉中两条非常重要的经脉。当十二经脉气血充盈,就会流溢到任督二脉,任督二脉气机旺盛,则会循环作用于十二条经脉,所以“任督通则百脉皆通”。
  督脉从从会阴部向后行,顺着脊梁骨从下往上走,一直到嘴上与任脉交汇。
  督脉管理着我们一身的阳气,推按督脉就能温肾助阳,使虚弱的身体变得更加强壮。如果一个人的督脉脉气失调,就会发生头脑、五官、脊髓及四肢的病症,如头风、头痛、头重、颈部发硬、头晕耳鸣、嗜睡、腰背僵痛,还包括手足震颤、抽搐、麻木、中风等症状。所以,神志不清时刺激督脉的穴位很有效,它可以使人苏醒过来。有经验的医生遇见晕倒的人首先会掐人中穴,这是因为人中穴处于督脉和任脉的交汇处,它是阴阳二气交通、通泰的地方,因此是非常重要的穴位。
  督脉上有几个关键的穴位,一定要记住了:





  命门穴
  命门,即生命之门,是元气之根本,五脏六腑之本源。命门穴在肚脐正对着的后背上。它是督脉沟通肾经的门户,命门的功能与肾阳关系密切,因此按摩该穴有补肾壮阳的作用,有助于治疗腰膝酸软、阳痿、早泄、遗精、遗尿、畏寒肢冷等肾阳虚衰病症。
  按摩的时候,先将两手相互搓热后,用掌擦命门穴及两肾,以感觉发热发烫为宜,然后将两掌搓热捂住两肾,意念守住命门穴约10分钟即可。



  百会穴
  百会位于头顶正中心,是诸阳之汇,就是说,各种阳气都汇集在头部。这个穴位用处非常大,可以用以急救。相传,神医扁鹊有一次到了一个很小的国家叫虢国。刚巧,虢国的太子死了,旁边的人正在准备料理后事。这时扁鹊一看,摸了摸太子的鼻息,尚有余息,就说,太子还没有死,只是像死人一样昏厥过去了,这是一种病叫“尸厥”。于是,扁鹊用针刺太子的百会穴,过了没多久,太子就“活”过来了。
  经常按摩百会穴还可升阳固脱,振奋阳气,清热开窍,健脑通络,轻身延年。可在睡前端坐于床上,用掌指来回摩擦百会穴,每次108下,感觉局部按压有微胀感即可。
  腰俞穴
  腰俞穴位于腰部,臀沟分开处即是。用指压腰俞穴可以防治痔瘘、痔核、裂痔等疾病。治疗痔时,首先指压陶道穴。陶道穴位于第一胸椎和第二胸椎之间的凹处。指压时,一面缓缓吐气一面强压6秒钟,如此重复10次。其次是指压腰俞穴,指压时一面缓缓吐气一面强压到感到疼痛程度6秒钟,如此重复10次(若请人代劳时,代劳者呼吸法与被压者相同),此时将肛门用力夹紧,效果会更佳。






  腰阳关穴
  腰阳关位于腰部,当后正中线上,第4腰椎棘突下凹陷中。有遗精、阳痿等症的男性都可取该穴治疗。按摩时可找家人或朋友来静止,用两手拇指同时按放在腰阳关穴处,以指腹用力,向两侧推擦,连做3分钟。经常坚持按摩,有壮阳补肾、舒利关节的作用。









  附:一个简单的调理身体的方法
  把粗盐茴香袋放在小腹部热敷,能调理妇科疾病:例如痛经、月经不调等。把粗盐茴香袋放在脖子后的大椎穴部位热敷,还能辅助治疗风寒感冒。把粗盐茴香袋放在腰后的命门穴、肾俞穴部位热敷,补肾养肾效果也很好!!!
  粗盐茴香袋很适合冬天用,可以用来温暖身体,也可以针对性的敷身体寒凉的部位,比如双肩,腹部,八髎部位等。用粗盐茴香袋热敷和热宝的感觉不一样。热宝就是类似于热水袋的东西,不同的是不加热水而是通电使之加热,这个粗盐茴香袋热敷上去,会感觉有一股热气向里走,而热宝只觉得烫皮肤表层的肉。用粗盐茴香袋热敷神阙穴(肚脐),治病效果很好。详见:粗盐茴香袋热敷治疼痛特效。
  五脏健康疾病跑光:五式疗法调好五脏
  人体穴位常识
  穴位是指神经末稍密集或神经干线经过的地方。穴位的学名是腧穴,别名包括:“气穴”、“气府”、“节”、“会”、“骨空”、“脉气所发”、“砭灸处”、“穴位”。
  人体周身约有52个单穴,300个双穴、50个经外奇穴,共720个穴位。有108个要害穴,其中有72个穴一般点击不至于致命,其余36个穴是致命穴,俗称‘死穴’。
  死穴又分软麻、昏眩、轻和重四穴,各种皆有九个穴。合起来为36个致命穴。生死搏斗中,做为‘杀手‘使用。
  歌诀有:
  百会倒在地,  尾闾不还乡,
  章门被击中,  十人九人亡,
  太阳和哑门,  必然见阎王,
  断脊无接骨,  膝下急亡身。
  一、头颈部位要害穴(共9个)
  1、百会穴  位置:在头顶正中线与两耳尖联线的交点处。  经属:为督脉,为手足三阳、督脉之会,被击中脑晕倒地不省人事。
  2、神庭  位置:头前部入发际五分处。  经属:为督脉、督脉与足太阳膀胱经之会穴。被击中后头晕、脑胀。
  3、太阳穴  位置:在眉梢与外眼角之间向后约一寸凹处。  经属:奇穴,被点中后头昏、眼黑耳鸣。
  4、耳门穴  位置:在耳屏上切迹前、张口呈现凹陷处。  经属:为手少阳三焦经。被点中后,耳鸣头晕倒地。
  5、睛明穴  位置:在眼内眦角上方0.1寸处。  经属:为足太阳膀胱经。为手足太阳、足阳明、阳跷、阴跷五脉之会。被点中后头昏眼花倒地。
  6、人中穴  位置:在人中沟偏上(沟下沿上量2/3处)  经属:属督脉,为手、足阳明,督脉之会。被点中后头晕眼昏。
  7、哑门穴  位置:在顶部后正中线上,第一与第二颈椎棘突之间的凹陷处,(后发际凹陷处)  经属:为督脉、系督脉与阳维脉之会穴,被点中后,冲击延髓中枢,失哑、头晕、倒地不省人事。
  8、风池穴  位置:在枕骨粗隆直下凹陷处与乳突之间,在当斜方肌和胸锁乳突之间取穴。  经属:足少阳胆经系手足少阳阴维之会。被击中后,冲击延髓中枢,晕迷不醒。
  9、人迎穴  位置:喉结旁开1.5寸  经属:足阳明胃经,被点中后气滞血淤、头晕。
  二、胸腹部要害穴(共14个)
  1、膻中穴  位置:在体前正中线,两乳头中间。  经属:任脉,是足太阴、少阴,手太阳、少阳;任脉之会。气会膻中心包募穴。被击中后,内气漫散,心慌意乱,神志不清。
  2、鸠尾穴  位置:位于脐上七寸,剑突下半寸。  经属:任脉,系任脉之络穴。击中后,冲击腹壁动、静脉、及肝、胆,震动心脏,血滞而亡。
  3、巨阙穴  位置:在体前正中线,脐上六寸处。   经属:任脉、系心之募穴。击中后,冲击肝、胆、震动心脏而亡。
  4、神阙穴  位置:位于脐窝正中。   经属:任脉。击中后,冲击肋间神经,震动肠管,膀胱,伤气,身体失灵。
  5、气海穴  位置:位于体前正中线,脐下1寸半。  经属:任脉。击中后,冲击腹壁,动静脉和肋间,破气血淤,身体失灵。
  6、关元穴  位置:位于脐下三寸处。  经属:任脉、系三阴、任脉之会,小肠之募穴。击中后,冲击腹壁下动、静脉及肋间神经震动肠管,气滞血淤。
  7、中极穴  位置:体前正中线,脐下4寸。  经属:任脉、系足三阴、任脉之会,膀胱之募穴。击中后,冲击腹壁动、静脉和神经震动乙结肠,伤气机。
  8、曲骨穴  位置:腹下部耻骨联合上缘上方凹陷处。  经属:任脉,系足厥阴肝经与任脉之余。击中后,伤周天气机,气滞血淤。
  9、鹰窗穴  位置:在胸骨中线第三肋间玉堂穴旁开四寸。  经属:足阳明胃经。击中后,冲击肋间神经和胸前神经及动、静脉,震动心脏停止供血、休克。
  10、乳中穴  位置:在乳头中央。   经属:足阳明胃经。击中后,冲击肋间神经和动脉充血破气。
  11、乳根穴  位置:在乳头中央直下一肋间处。  经属:足阳明胃经,左侧内为心脏。击中后,冲击心脏,休克易亡。
  12、期门穴  位置:位于乳下两肋间当第六肋间。  经属:属肝经,肝之募穴。足太阴,厥阴,阴维之会。击中后,冲击肝、脾,震动膈肌、气滞血淤。
  13、章门穴  位置:在腋中线,第一浮肋前端,屈肘合腋时正当肘尖尽处。  经属:足厥阴肝经,系足太阴、厥阴,阴维之会,肝之募穴。击中后,冲击肝脏或脾脏,破坏膈肌膜,阻血伤气。
  14、商曲穴  位置:位于腹中部当任脉、下脘穴的外侧五分处。  经属:足少阴肾经,系足少阴与冲脉之会。击中后,冲击肋神经和腹壁动脉、震动肠管,伤气滞血。
  三、背腰骶部的要害穴位(共8个)
  1、肺俞穴  位置:第三胸椎棘突旁开1.5寸   经属:足太阳膀胱经。击中后,冲击第三胁动、静脉和神经,震动心肺、破气机。
  2、厥阴俞穴  位置:在第四胸椎棘突下旁开1.5寸处。   经属:属足太阳膀胱经。击中后,冲击心、肺,破气机、易死亡。
  3、心俞穴  位置:位于第五胸椎棘突、旁开1.5寸。   经属:足太阳膀胱经。击中后,冲击心脏,破血伤气。
  4、肾俞穴  位置:在第二腰椎棘突旁开1.5寸处。  经属:足太阳膀胱经。击中后,冲击肾脏,伤气机,易截瘫。
  5、命门穴  位置:在第二腰椎与第三腰椎棘突之间。  经属:督脉。击中后,冲击脊椎破气机,易截瘫。
  6、志室穴  位置:在第二腰椎棘突旁开三寸处(命门旁开三寸)  经属:足太阳膀胱经。击中后,冲击腰动、静脉和神经,震动肾脏,伤内气。
  7、气海俞穴  位置:在第三腰椎棘、旁开1.5寸处。   经属:足太阳膀胱经。击中后,冲击肾脏,阻血破气。
  8、尾闾穴  位置:位于尾骨端与肛门之间  经属:督脉、督脉之络穴,别走任脉。击中后,阻碍周天气机,丹田气机不升。
  四、上、下肢要害穴位(共5个)
  1、肩井穴  位置:在大椎穴与肩峰连线三中点,肩部最高处。  经属:足少阳胆经,系手少阳、足少阳、足阳明与阳维脉之会。击中后,半身麻木。
  2、太渊穴  位置:仰掌、腕横纹之挠侧凹陷处。  经属:手太阴肺经。肺之原穴,百脉之会。击中后,阴止百脉,内伤气机。
  3、足三里穴  位置:外膝眼下三寸,胫骨外侧约一横指处  经属:足阳明胃经,足阳明之脉所入为合。击中后,下肢麻木、不灵。
  4、三阴交穴  位置:在内踝尖直上三寸,胫骨后缘。  经属:足太阳脾经,系足太阴、厥阴、少阴之会。击中后,下肢麻木,失灵,伤丹田气。
  5、涌泉穴  位置:在足掌心前三分之处,当屈足趾时出现凹陷处。  经属:足少阴肾经。击中后,伤丹田气,气机不能上升,破轻功。
  总之,以上36个要害穴,被点中后,都有性命危险,初伤时,可能感觉不大,但后果严重,凡被点中者,不可轻视。
  另附:奇经八脉及十二经胳走向
  武侠小说中常出现奇经八脉之说,那么到底什么是奇经八脉呢?
  其实,奇经八脉只是人体经络走向的一个类别。
  所谓经,是指神经纵运行的在的干脉。所谓络,是指神经横运行的网络系统的小支脉。经络如环无端、内外衔接,内属于脏腑,外络于肢节,经分十二经脉,络无法计数。
  人体主要有十二经络和奇经八脉。
  十二经络走向包括:
  1、手三阴经:从胸沿臂内侧走向手。
  2、手三阳经:从手沿臂外侧走向头。
  3、足三阴经:从足沿腿内侧走向腹。
  4、足三阳经:从腹沿腿外侧走向足。
  而奇经八脉包括:任脉、督脉、冲脉、带脉、阴跷脉、阳跷脉、阴维脉、阳维脉。
  胃经
  承泣穴
  四白穴
  巨髎穴
  地仓穴
  大迎穴
  颊车穴
  下关穴
  头维穴
  人迎穴
  水突穴
  气舍穴
  缺盆穴
  气户穴
  库房穴
  屋翳穴
  膺窗穴
  乳中穴
  乳根穴
  不容穴
  承满穴
  梁门穴
  关门穴
  太乙穴
  滑肉门穴
  天枢穴
  外陵穴
  大巨穴
  水道穴
  归来穴
  气冲穴
  髀关穴
  伏兔穴
  阴市穴
  梁丘穴
  犊鼻穴
  足三里穴
  上巨虚穴
  条口穴
  下巨虚穴
  丰隆穴
  解溪穴
  冲阳穴
  陷谷穴
  内庭穴
  厉兑穴
  心包经
  天池穴
  天泉穴
  曲泽穴
  郄门穴
  间使穴
  内关穴
  大陵穴
  劳宫穴
  中冲穴
  督脉
  长强穴
  腰俞穴
  腰阳关穴
  命门穴
  悬枢穴
  脊中穴
  中枢穴
  筋缩穴
  至阳穴
  灵台穴
  神道穴
  身柱穴
  陶道穴
  大椎穴
  哑门穴
  风府穴
  脑户穴
  强间穴
  后顶穴
  百会穴
  前顶穴
  囟会穴
  上星穴
  素髎穴
  水沟穴
  兑端穴
  龈交穴
  神庭穴
  任脉
  会阴穴
  曲骨穴
  中极穴
  关元穴
  石门穴
  气海穴
  阴交穴
  神阙穴
  水分穴
  下脘穴
  建里穴
  中脘穴
  上脘穴
  巨阙穴
  鸠尾穴
  中庭穴
  膻中穴
  玉堂穴
  紫宫穴
  华盖穴
  璇玑穴
  天突穴
  廉泉穴
  承浆穴
  脾经
  隐白穴
  大都穴
  太白穴
  公孙穴
  商丘穴
  三阴交穴
  漏谷穴
  地机穴
  阴陵泉穴
  血海穴
  箕门穴
  冲门穴
  府舍穴
  腹结穴
  大横穴
  腹哀穴
  食窦穴
  天溪穴
  胸乡穴
  周荣穴
  大包穴
  肾经
  涌泉穴
  然谷穴
  太溪穴
  大钟穴
  水泉穴
  照海穴
  复溜穴
  交信穴
  筑宾穴
  阴谷穴
  横骨穴
  大赫穴
  气穴
  四满穴
  中注穴
  肓俞穴
  商曲穴
  石关穴
  阴都穴
  腹通谷穴
  幽门穴
  步廊穴
  神封穴
  灵墟穴
  神藏穴
  彧中穴
  俞府穴
  小肠经
  少泽穴
  加载中
  (新浪博客提示:此博文已经过自动调整,以便在移动设备上查看)
  标签: 穴位 经络 按摩手法 技巧 补泻
  阅读:42,943 转载:140 喜欢:55 收藏:10
  分享: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