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破解高校学术“近亲繁殖”

 赵东华 2016-04-13
破解高校学术“近亲繁殖”
2016年01月14日 08:05 来源:《中国社会科学报》2016年1月14日第887期 作者:闫建璋 余三 访问量:
0

  在高等教育领域,“近亲繁殖”用来描述高校学生毕业后直接留校任教或做研究的现象。众所周知,近亲繁殖影响下一代的质量,而映射到高校,影响的就不仅仅是下一代青年教师的教研质量了,更重要的是会严重影响到学校的教学质量、科研创新能力和行政管理水平。这些危害形成合力,则有可能阻碍国家和社会的创新与可持续发展。

  造成这一现象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几点。在历史层面,主要是受文化传统和经济模式的影响:一是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关系意识”,师生关系犹如父子关系,子继父业演变成生继师业,高校教师搞学术“近亲繁殖”似乎成了情理之中的事;二是在计划经济时期,大学生按计划招生和分配,教师按编制分配,每个大学都选留自己的毕业生当教师,“近亲繁殖”在特定的历史环境下顺理成章。而在现实层面,主要有学术和行政两方面原因:一是在学术上,很多高校教师认为,一个领域的学术研究成果能在学术团体内得到积淀与传承,利于扩大进而形成学派,况且自己培养的学生大多能够较快适应教学、研究工作;二是在行政上,由于我国高校泛行政化现象比较严重,特别是一些身兼行政职务的教师,为了维护和扩大自己的利益,便任人唯亲,利用学术搞“近亲繁殖”。

  近来有学者提出,单纯的聘用制度改革是治标不治本,必须从改变现行高校科研评价机制与竞争性科研经费机制入手。然而,制度终归只是外因,人才是内因。规章制度如果没有落实到执行者——人这一层面,再多的条例也只是一纸空文。就高校管理者而言,既然管理对象主要是“文化人”,那么用软性的“文治”,即将企业的文化管理纳入高校的日常管理之中,应该是一个不错、相对更容易的办法。

  文化管理被一些国外学者称为“基于价值观的管理”,即以人为中心,以塑造共同价值观为手段,主张“软管理”与“硬管理”相结合,把制度建立在心理契约的基础之上,使员工行为从他律走向自律。具体落实到破解高校学术“近亲繁殖”上,就要求高校的领导层、管理者重点从以下三个方面入手:首先,引领优良学风。引导高校教师坚持做“学术人”,做到重精神、淡物质,重学术、淡名利,不断加强自身学术道德,积极认真地投入到学术研究中去。其次,保障教师权利。高校管理者应尊重教师的民主权利,满足其权利需求,有针对性地制定防止学术“近亲繁殖”的相关制度,并让广大教职工参与这些制度的制定与监督。最后,注重教师人文关怀。在高校中构建和谐友爱的校园组织文化,注重创造宽松、民主、和谐的人文环境,为教师学习、进修以及科研创造机会和条件,从而满足其自我提高的需要和学术创造的激情。

  (作者单位:山西师范大学教师教育学院)

责任编辑:梁瑞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