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教授谈诗

 杏坛归客 2016-04-13

   一首绝句每句皆可破题,举例言之,第一句破题者如李白《早发白帝城》: 
       

        朝辞白帝彩云间,千里江陵一日还。
        两岸猿声啼不住,轻舟已过万重山。

 
第二句破题者如元稹《闻乐天授江州司马》:

 
        残灯无焰影幢幢,此夕闻君谪九江。
        垂死病中惊坐起,暗风吹雨入寒窗。

 

第三句破题者如岑参《逢入京使》:

 

        故园东望路漫漫,双袖龙钟泪不乾。
        马上相逢无纸笔,凭君传语报平安。

 

第四句破题者如李商隐《木兰花》:

 
       洞庭波冷晓侵云,日日征帆送远人。
       几度木兰舟上望,不知元是此花身。


一般来说约有八成以上的诗是以第一句破题,其次是第二句破题,以三、四句破题者比例较少。

 

    一首绝句可分一、二句为一单元,三、四句为一单元。通常绝句的关键并不在一、二句,所以第一句只要平直叙起,第二句从容前承,要紧的是三、四两句,尤其第三句必要宛转变化,第三句若转得好,第四句顺流始终,即成佳作。当然,打破起承转合章法的好诗亦偶有所见,如李商隐的《泪》:


        永巷长年怨绮罗,离情终日思风波。
        湘江竹上痕无限,岘首碑前洒几多。
        人去紫台秋入塞,兵残楚帐夜闻歌。
        朝来灞水桥边问,未抵青袍送玉珂。

 

前面分述六件不同的流泪事件,最后两句兜拢起来,形容自己的心情,是将各别的思维整合到同一事件上。以读者原本可以理解的六种流泪情境,阐述读者原本无法体会的心情,就如一根金线串起六颗珍珠,即成一串项鍊。如果最后两句继续写两种流泪的典故,则毫无章法可言。

   

     一首诗最好只抒一意。若有多种意念,则应做多首,尤其是三、四句,当要做一意表现,且必为该诗之主要旨趣。若是咏物诗,必须另有其深意、曲意、複意(言此意彼)或反意(翻桉或嘲讽),可以李商隐的《初食笋呈座中》为例:

 
        嫩箨香苞初出林,于陵论价重如金。
        皇都陆海应无数,忍剪凌云一寸心。

 

至于登临诗,则要有「移不动」之景,最有名的,例如杜甫的《登岳阳楼》:「吴楚东南坼,乾坤日夜浮」,孟浩然的《望洞庭湖赠张丞相》:「气蒸云梦泽,波撼岳阳城」,所写之景恰能表现洞庭湖特色,如果移作他处便全然不对,是以读登临诗,必欲亲临其境方能体会诗的妙处!写洞庭湖之诗,如果把换题作澄清湖依然适用,则不妥当。

   

    至于古今语彙应如何运用方能贴近生活又不失雅意,主要是一首诗中不要通篇使用现代用语。以律诗而言,可在对仗的两句中,一句用新名词,一句用旧典故,如此则可以古衬新,达于平衡。但是,使用典雅的旧词彙,也要兼顾是否符合现代生活,如果现代人的诗还在写「漏」、「烛」这些已经不使用的物品,也未免过于矫情。
学诗须历经由“生”到“熟”,再由“生”到“熟”四个阶段。首“生”乃指初学者,一切格律与章法,皆在摸索阶段,首“熟”是指格律与诗法已趋于成熟,然此一程度,仅止于会作诗而已。至于要作好诗,则仍须经历另一层次“生”与“熟”,格律与诗法既已纯熟,再次之“生”则是指鍊字、修辞、造句、立意等之“新奇”。民初某诗人以诗贽于散原(陈三立)先生,其中有句云“松密月如死,塔高天亦惊”,散原为易“高”字为“狞”,谓“塔再高,终究离天甚远,天何惊之有,易以‘狞’字方合”,此即次“生”(新奇)之谓,然终有斧凿之迹,必也如‘行到水穷处,坐看云起时(王维《终南别业》)’、‘春眠不觉晓,处处闻啼鸟﹙孟浩然《春晓》)’,此方臻于次“熟”(圆熟)字之境界。并盛称王、孟乃盛唐诗人之归墟。”(按:此论点与清人王士禛《神韵说》将王、孟视为“诗家楷模”意义相同。王诗恬静幽深,清新澹远、形神相副,极含蓄蕴藉之致,盖因其具画家、诗人、音乐家于一身,并具禅学“直觉、暗示、联想、感应之作用,故今人刘大杰喻其诗为集画笔、禅理、诗情三者之组合”。)然又谓“学诗不能自王、孟始,(盖王、孟之诗乃是绵历世事后之返璞归真,诚如元遗山《论诗绝句》之四云:“一语天然万古新,豪华落尽见真淳;南窗白日羲皇上,未害渊明是晋人”即是指渊明及王、孟等田园诗派之风格),时下诗人,无王、孟之才学与历练,而径学王孟,则易流于野,无法达到言近旨远之地步,故建议学诗当从义山入手。又谓目前本省诗人,大都处于第一、二境界,能达第三境界者数人而已,至于最高境界,至少目前尚无人及之。
    论及作诗之要,须是“言近而旨远”(或云语近情遥,所谓阮旨遥深是也),谓时人能作到“言近”(浅白),而不能“旨远”(蕴藉含蓄);至于跌宕,则引李义山《宿晋昌亭闻惊禽》:


        羁绪鳏鳏夜景侵,高窗不掩见惊禽。

          飞来曲渚烟方合,过尽南塘树更深。

        胡马嘶和榆塞笛,楚猿吟杂橘村砧。

        失群挂木知何限,远隔天涯共此心。

 
首句言“宿”字,次句点题旨“闻惊禽”,三、四句写景,五、六句荡出远神,一南一北,第七句“失群”二字承“胡马”句;“挂树”二字承“楚猿”句,末句谓“惊禽”、“胡马”、“楚猿”与“作者”虽各处一方,而心绪则同也。此乃章法之跌宕者。“白髮悲花落,青云羡鸟飞(岑参《寄左省杜拾遗》)”、“桃李春风一杯酒,江湖夜雨十年灯(黄山谷《寄黄几复》)”,则是句法之跌宕者,“吴楚东南坼,乾坤日夜浮。亲朋无一字,老病有孤舟(杜甫《登岳阳楼》),乃联之跌宕者。
    又谓诗人需是“才情兼具”,作诗不但靠功力,也须有才气。如七绝靠才华,七律则靠功力。古诗则讲究“波澜壮阔”,才情、见解(识)、议论(看法)缺一不可。有才而无学,如水面落花,盖无根也。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