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十一居士 诗家心法

 梦醒小径边 2016-04-13

李白《春夜洛阳城闻笛》诗云:“谁家玉笛暗飞声,散入春风满洛城。此夜曲中闻折柳,何人不起故园情。”其中, “何人不起故园情”一句最令人动容。然这动人的力量却来自第二句的一个“满”字,它使末句的“何”字充满力度,也使诗歌的情感积蓄到最为充沛、最为饱满的程度。全城共听一曲,整个洛阳城都被笛声打动了,这样的诗歌怎能不感人呢?然而,在一个没有高音喇叭的时代,笛声是如何“满洛城”的呢?其间的媒介是“春风”。诗人运用神奇的通感,尽可能调动各种元素达到直击“泪点”的目的。“暗”是视觉,它让夜显得更静,使听觉上的笛声更加嘹亮;“飞声”是听觉,但又巧妙地“散入春风”成为触觉、视觉和听觉。声音做不到的,春风做得到。结果,春风吹拂的洛阳城,变成了沉浸在笛声中的洛阳城。

通感,是诗家心法,目的在于使诗人的情感找到一个可见、可闻、可感、且心气相通的寄托之物。此诗是托于春风,也可以托于明月,如李白《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诗云:“杨花落尽子规啼,闻道龙标过五溪。我寄愁心与明月,随风直到夜郎西。”也可以托于归雁,如李益《春夜闻笛》诗云:“寒山吹笛唤春归,迁客相看泪满衣。洞庭一夜无穷雁,不待天明尽北飞。”也可以托于梦境,如金昌绪《春怨》诗云:“打起黄莺儿,莫教枝上啼。啼时惊妾梦,不得到辽西。”不一而足。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