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见的诗歌传统表现手法,非诗歌所独占,其他文学体裁也有采用,但却为诗歌所常用。比兴。这里实际上包括两种手法,即比和兴。它们与赋一起,很早就被列为诗的“六义”之中(《诗大序》)。比,便是“以彼物比此物也”(朱熹《诗集传》),通过别物的形象来表现诗中可歌咏的事物;兴,便是“先言他物以引起所咏之词也”(朱熹《诗集传》),先将别的再引出所要讲的。毛泽东在给陈毅谈诗的一封信中,曾经强调了“比、兴两法是不能不用的。” 比喻,打比方,为的是更鲜明和形象地向读者表现自己的思想感情。也叫譬喻,是根据事物之间的相似点(思想的对象同另外的事物有了类似点),把某一事物比作另一事物(用另外的事物来比拟这思想的对象,即用某一个事物或情境来比另一个事物或情境),把抽象的事物变得具体,把深奥的道理变得浅显。构成比喻内容上有三个要素:一是思想的对象,即本意;二是另外的事物,喻意;三是两事物的类似点,(共同处和相似处)。文辞上分为三个成份,即:本体(被比喻的事物或情境)、喻词(表示比喻关系的词语)、喻体(打比方的事物或情境)。好的比喻,可以一下子使得表述的事物和境界豁然开朗,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还可以使得较为平常的事物变得光彩绮丽,给人带来强烈的美感。用比喻来对某某事物的特征进行描绘和渲染,可使事物生动形象具体可感,依次引发读者联想和想象,给人以鲜明深刻的印象,并使语言文采斐然,富有很强的感染力。比喻是诗歌常用手法。 和比喻关系确切的起兴,又具有自己的特点。起兴安排在一首诗或一段诗的发端。这种兴又大多时是比,有时看去与下文无关,再细读可发现意思上或韵律上的联系。民歌和古典诗词中的起兴句是不乏其见的。作者触景生情,张口便出,把眼前所见或日有所思的哲理信手拈来,用此抒发心境,描绘事物。后来有些才成为固定的句式,比如:“太阳出来一点红”“月儿弯弯照高楼”等等。如果在创作中运用得好,会使读者很快跨入诗的形象境界当中,加深体味着诗情。诗人李季采用陕北民歌“信天游”形式所写的《王贵与李香香》具有借鉴意义,起兴手法运用的那样贴切自如,十分生动新鲜。象“千里的雷声万里的闪,陕北红了半边天”,“草堆上落火星大火烧,红旗一展穷人都红了”;“白生生的蔓箐一条根,庄户人和游击队是一条心”;“吃一嘴黄连吃一嘴糖,王贵娶了李香香”……这里的景物事理都引入了起兴,为诗歌增添了动人的色彩。 夸张。由于诗歌要求高度凝练和强烈抒情,所以夸张手法在诗作中应运而生。它要对事物的形态、作用、程度以及某些特征,作特殊的强调,使得形象更鲜明,气氛更浓烈,所表达的思想感情更突出,从而给人的印象也就更深刻。诗集《我们的队伍向太阳》中有这样的诗句:“十一级的暴风要把大海连底兜翻,可是它兜不翻。为什么?有战士驻守的钢钉小岛,把大海钉在地球上边。”一面说暴风之猛,竟要把大海兜翻个个儿,一面又说暴风雨不能如愿,因为有战士驻守的小岛象钢钉一样,把海钉住。这里配合别的手法便运用了夸张,把暴风雨的凶猛程度作了夸张,把小岛作用也作了夸张,但是读了诗人愈加感到传神。真切,把革命战士镇守海疆的豪情传达得淋漓尽致,把祖国保卫者的作用描绘的异常突出。这样,经过夸张表现之后,更使读者明显地认识和把握到事物本身的特点。 拟人。出于诗歌形象性的需要,把物当成人来描写,把自然现象以及各种无生物、动植物赋予人的动作形态,使得事物表达的更生动和鲜明,更便于抒发作者的思想感情,这就是拟人手法。诗词中的拟人,不是在写童话故事,写物实际是在写人,写景时早已溶进了作者主观的感情倾向。如诗人孙友田的《大山欢笑》诗集(《煤城春早》)开头:“一阵炮,大山喜得跳,喊起怀中宝:快快,别在睡懒觉!春到人间,快快去报到!”于是“万年煤层打个滚,一山乌金往外冒。”这里大山也有了生命。 反复,是诗歌创作中又一技法。反复,即重迭运用某一句式。回环反复,为的是强调某一特定的意义,尽情抒发特别浓厚的情感,增加韵律的音乐美。字和词的连用暂且不论,这里只说诗作中成功地使用句式反复,可以把全篇和谐地统一起来,进一步深化思想内容,层层加强艺术感染力。如诗人李瑛《一月的哀思》第二章中反复出现的诗句:“车队象一条河,缓缓地流在深冬的风里……”;第三章中,这样的诗句出现了八次:“啊,此刻,灵车,正经过十里长街,向西,向西……”这些反复,都不是简单地重复,就象链条一样,使得情感抒发步步深入,前后呼应,彼此映衬,一唱三叹,荡气回肠。 随着诗艺的发展变化,一些现代表现手法也引起了众多诗人的关注。月光下的小屋在上面已涉及到了拈连、转品等现代手法。创作中,比如:意象组合、立体交叉、象征暗示、多意性、词性转化、高跨度等等,它们与常见的手法结合在一起,发挥着多向性、暗示性、生长性诸特长,产生着特有的魅力。以象征手法为例,它是有限形式对无限内容的直观显示,并非今日的全新的创造,但在现代表现手法上格外受到垂青。它包括属于部件性的符号象征,属于整体性的寓言象征,本体象征,以及更加宽泛的氛围象征等,通过特定的易于引人联想的具体形象,表现与之相似或相近特点的概念、思绪与情感,它借助于读者的想象和体味,委婉而含蓄地传达出作者的情感走向。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