与国画大师、国画爱好者互动交流! 国画教学 国画欣赏 国画新闻 国画视频 国画创作 国画买卖 人物画 山水画 水墨画 院体画 工笔画 文人画 花鸟画 …国画相关,这里都有 清代同治光绪年间,有“三胡”蜚声沪上:一个是“红顶商人”胡雪岩,一个是海上画派代表人物胡公寿,还有一个是上海滩名妓胡宝玉。当时的《瀛儒杂志》将这三位名人合称为“海上三胡”。由此不难看出胡公寿在海上画坛不可取代的领袖地位。19世纪70年代,《申报》上曾这样评价胡公寿,称其画“天骨开张,笔势超纵”,使乞画者“踵趾相属”,成为“以书画噪遐尔者”。 胡公寿名远,字公寿,号瘦鹤、横云山民,1823年出生于华亭。他多次参加科举考试,但均未考中,于是弃而学画。只身一人闯荡上海时,一无所有,幸得朋友毛树徽帮助,才得以立足。 但到了19世纪60年代,他就已经相当有名。翻开当时的任何一本笔记,只要提到书画家,就必定有胡公寿的名字,且对他推崇备至。如《海上墨林》记载他“江浙名士无不倾服,谓三百年来无此作也。”张鸣珂也认为“公寿、伯年最为杰出。”有人作《论书》二绝,评论当时的知名书家、其一云“横云山民擅三绝,一缣倭国价连城。可怜书法空当代,竟被丹青盛名掩。”胡公寿的诗书画被称为“横云三绝”,润笔之资累万。 胡公寿工画山水、花鸟。是否善画人物,画史著作中都未记载,而孙家振“尝于双清别墅书画展览会得见其仕女琴条四幅,始悉亦工人物,弟于他处未之或见,度必偶一为之者。” 胡公寿的山水墨法淹润,画笔秀雅,以湿笔取胜。古人论画皆忌湿笔,以为锋芒全为墨笔所掩,而胡公寿却以湿笔取胜,挥洒自如。他上追董源、米芾,而有其神韵,近学董其昌,而有其笔趣。故宫博物院藏《浙江蟹舍图》及藏于日本的《白云锁山图》都是胡公寿的精心之作,颇具代表性。 他的花木竹石,据《清代画史增编》记载“花木竹右不减白阳(陈淳)、白石(沈周),而遒劲过之,江浙名流推崇备极,谓其腕力之强,局量之大,盖自沈、陈二公之后惟君一人而已。”胡公寿尤喜画梅,老干繁枝,笔力雄健,墨彩焕发,这与他的书法功底不无关系。 香满蒲塘图 上海博物馆藏 此图用笔简练,设色明丽,描写“荷钿小小半溪香,水凉风搅一池荷“的情意。先用湿笔画二丛绿色的菰蒲,白莲盛开,亭亭玉立,随风摇曳,清香远溢。荷叶穿插顾盼,富有感染力。 慷慨提携画坛晚辈 海派的画家之间相互影响,互为风气。胡公寿与当时上海画坛许多著名画家的关系在师友之间。 任熊与胡公寿年纪差不多,胡公寿对他的作品极为推崇,称其为“艺林中巨擘也”。虚谷比胡公寿小1岁,到上海的时间也略晚,他由胡公寿介绍认识了任伯年,三人关系相当不错。 与晚辈画家之间的师友关系,更使他成为海派画坛中的一个关键人物。胡公寿与任伯年的关系非同一般。任伯年比胡公寿小17岁,初到上海时流落在四马路卖画,而此时的胡公寿在上海画坛已经相当有地位。他对任伯年极为器重,大力提携,为他找画店,极力向钱业公会等团体推荐,并带任氏参加钱业公会的雅集,还常常与他合作。在上海一些大商人如银行家陶浚宣、“古香室”老板胡铁梅,以及著名画店“九华堂”朱锦裳等人的帮助和宣传下,任伯年很快画名大噪。任伯年一直很尊敬胡公寿,毕生称其为“公寿先生”。他还将自己的斋名起作“倚鹤轩”,与胡公寿的“寄鹤轩”相呼应,显然有仰仗胡公寿之意。在艺术上,任伯年也受到了胡公寿的影响。任伯年画的梅花竹石就是吸取了胡氏的画法。而任伯年所画山水,从山石的皴擦、横笔点苔以及房屋、树木的画法上看,则与胡公寿如出一辙。任伯年在书法上也受到胡公寿的指授,细加比较,可以发现两人的书体十分相似。 杨伯润比胡公寿小14岁,1860年到上海,卖画养母。他初时仿胡公寿,画风极似。40岁以后杨伯润始立门户,他在《南湖草堂集》中也有多首诗歌表达他对胡公寿的敬佩之情。 吴昌硕比胡公寿小21岁,他很佩服胡公寿的为人与书画,称其“人情高迈,善书画,意致横逸”。而胡公寿则喜欢吴昌硕的刻印及行篆书,并为他绘《仓石图》。 毫无疑问,胡公寿的大力提携对这些后辈画家在海上立足、发展,产生了重大作用。虽然胡公寿本人的绘画风格较多保留了文人画的传统,与海派的典型画风是有距离的,但他的绘画中却蕴含了形成海派典型画风的诸多可能因素,由此影响了海派典型风格的形成和发展。可以说,他凭借自己的社会地位和艺术上的号召力,为后起的海上画家铺平了道路,开启了新一代的绘画艺术。 【 国 画 论 坛 】 国 画 圈 的 精 神 家 园 互动、交流、学习、提升、买卖、收藏… 关 注 即可在国画论坛发帖互动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