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钩体病

 yunni0101 2016-04-13
这是一个重定向条目,共享了钩端螺旋体病的内容

目录 click to collapse contents

1 概述 click to collapse contents

钩体病(leptospirosis,简称钩端螺旋体病)是由各种不同型别的致病性钩端螺旋体(Leptospira,简称钩体)所引起的一种急性全身性感染性疾病,属自然疫源性疾病。鼠类和猪是两大主要传染源。临床特点为起病急骤,早期有高热、全身酸痛、软弱无力、结膜充血腓肠肌压痛、表浅淋巴结肿大等钩体毒血症状中期可伴有肺出血、肺弥漫性出血、心肌炎溶血性贫血黄疸、全身出血倾向、肾炎脑膜炎呼吸功能衰竭、心力衰竭靶器官损害表现;晚期多数病例恢复,少数病例可出现后发热、眼葡萄膜炎以及脑动脉闭塞性炎症等多与感染后的变态反应有关的后发症。肺弥漫性出血、心肌炎、溶血性贫血等与肝、肾衰竭为常见致死原因。

钩端螺旋体病与我国农民早已发现的“打谷黄”“稻瘟病”,很可能是一类疾病。国外德国医师外耳(Weil)于1886年首次报告一种流行性出血热黄疸病,称外耳病,后来被证实为黄疸型钩端螺旋体病。稻田等于1914年首次用钩端螺旋体病病人血液接种豚鼠后,在肝组织中查到螺旋体。井户等于1916年从86只家鼠和沟鼠的40%肾脏中发现有毒力的出血性螺旋体。野口于1917、1918年注意到这些螺旋体菌株与其他已知螺旋体不同,并命名为钩端螺旋体,沿用至今。我国1934年在广州发现典型黄疸型病人3例,1例血液经豚鼠接种后发现钩体。1939年北京报告2例实验室工作人员在犬型钩端螺旋体病流行中受染,表现为典型的脑膜炎经过。1952~1954年在浙江临海县已证实有钩端螺旋体病流行。1954~1956年在广东不同地区、云南双江、福建晋江地区等处有钩端螺旋体病流行。1957年在河南武陟县证实在黄河北岸有本病流行。1958年四川温江、浙江杭州、贵州贵定等地均报告在无黄疸型钩端螺旋体病流行中,出现一批因大咯血窒息而死亡的病例,成为我国钩端螺旋体病流行各型中最严重的一个临床类型。1963年以后,主要在华北,有5次较大的无黄疸型的洪水型和雨水型的暴发流行。1970年后,我国进一步加强了各地对本病的广泛防治,使钩端螺旋体病的流行逐年下降,多数地区基本上控制了暴发流行。但20世纪90年代以来,在黄河及长江流域一些省、区发生洪涝灾害中,仍出现钩端螺旋体病流行,并出现肺出血、口鼻涌血死亡病例。

2 疾病名称 click to collapse contents

钩体病

3 英文名称 click to collapse contents

leptospirosis

4 别名 click to collapse contents

febris hebdomadis;hepatic typhus;nanukayami fever;typhus billosus nostras;钩端螺旋体病;七日热;外耳病;外耳氏病细螺旋体病

5 分类 click to collapse contents

皮肤科 > 螺旋体病

感染内科 > 螺旋体病

6 ICD号 click to collapse contents

A27

7 流行病学 click to expand contents

8 钩体病的病因 click to expand contents

9 发病机制 click to expand contents

10 钩体病的临床表现 click to expand contents

11 钩体病的并发症 click to expand contents

12 实验室检查 click to expand contents

13 辅助检查 click to expand contents

14 钩体病的诊断 click to expand contents

15 鉴别诊断 click to expand contents

16 钩体病的治疗 click to expand contents

17 预后 click to expand contents

18 钩体病的预防 click to expand contents

19 相关药品 click to expand contents

20 相关检查 click to expand contents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