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债转股”极有可能让公众投资者成为最终的买单人

 long16 2016-04-14

中国银行的不良贷款率已经成为中国经济发展之中的最大阻碍。不良贷款形成的原因有很多,社会舆论方面也有表示,产能过剩企业是导致不良贷款率偏高的最主要原因。虽然没有太十足的证据证明,产能过剩是最大影响“元凶”,但是产能过剩确实对银行贷款率有着比较深的影响。

以钢铁行业为例,中国钢铁行业面临严重的产能过剩,中国钢铁行业也在2015年遭遇了严重的全行业亏损。这种行业背景确实决定了商业银行在钢铁行业的贷款迟早会遭遇信用风险。然而,从工商银行的年报来看,截止2015年末,该行在钢铁行业的贷款,不良比率仅为0.92%。显然,这一数据存在随时飙升的可能。不久前宣布倒闭的渤海钢铁集团整体负债接近2,000亿元。没有数据表明这一贷款金额此前已经计入了商业银行不良贷款。

不论是哪种原因,哪种渠道导致的不良贷款,不良资产处置服务平台银资网认为,不断攀升的不良贷款会对包括银行在内的整个金融体系带来不稳定的风险,这是不争的事实。所以中国监管层正在酝酿一系列的组合拳,力图化解这一威胁。

传统上,商业银行往往采取核销的方式,对于确定无法收回的信贷资产,直接从从账面核销,综合来看最快捷和的处置途径还是向四大国有资产管理公司转让。但是,截至2015年底,商业银行体系不良贷款余额1.27万亿。四大资产管理公司在没有中央注资的前提下,难以承接如此巨额的不良资产。所以,银行正在积极寻求不良资产处置新渠道。

不良资产证券化首批试点500亿 监管对新工具使用谨慎

今年年初,监管部门确定了工行、农行、中行、建行、交行和招行六家银行作为首批试点机构,首批试点金额为500亿元。不过500亿元的额度,相对于目前商业银行体系的不良贷款,可谓杯水车薪;包括仅通过规模较大的6家银行展开试点,本身也表明监管层对于这一新工具还是非常谨慎。

但是,无论如何,重启不良资产证券化还是向市场提供了一种解决问题的新途径。

3月25日,国务院召集发改委、财政部、央行、银监会等多个部门开会,讨论“债转股”相关事项,并将出台相关实施意见。首批“债转股”规模为1万亿元,预计在三年甚至更短时间内,化解1万亿元左右规模的银行潜在不良资产。

毫无疑问,如果将目前还在正常或者关注类贷款中列报的部分贷款以债转股的方式予以处置,那么商业银行不良贷款新增规模将显着受限。这不仅会降低商业银行的不良贷款压力,提升盈利能力,在一定程度上,还会降低当前整体银行体系的信用风险。

但是,长期来说,“债转股”虽然降低了企业的负债,降低了银行的不良资产比率,但这并不意味着企业与银行经营管理水平的提高。如果仍然按照原来的老路走下去,企业负债与银行不良资产比率的再次提升是可以预期的。

银资网提醒公众投资者,“债转股”极有可能让公众投资者成为最终的买单人。

一是“债转股”作为一种风险转移的方式,极有可能让公众投资者成为最终的买单人。“债转股”首先是将企业的风险转移给银行或其他相关的金融机构,在银行或其他相关的金融机构没有卖出股权之前,这个风险是由银行或其他相关金融机构来承担的。而一旦股票卖出之后,这个风险就转嫁给了公众投资者。这样公众投资者就成了最终的买单人。

二是“债转股”带来了上市公司总股本的增加。由于“债转股”并不直接带来企业效益的增加,因此,这种上市公司总股本的增加,自然会摊薄企业的权益类指标,如每股收益、每股净资产等。这自然损害到公众投资者的权益。

三是“债转股”又使得银行或相关的金融机构加入到大小非的行列。在限售股问题本身就严重困扰A股市场健康发展的情况下,“债转股”无疑是给A股市场雪上加霜,A股市场又将进一步沦为银行或其他相关金融机构的提款机。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