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朗读的训练方法

 尤里蒙提 2016-04-14

(一)激发兴趣

    我国自古以来就有“乐学”的传统。孔子曾言:“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他把“乐学”视为最高境界。法国教育家卢梭也曾说过:“问题不在于教他们各种学问,而在于培养他们有爱学问的兴趣。”

    低年级的学生好玩好动,所以兴趣是第一。语文课的第一任务是让学生学习语言,而朗读是学习语言的最重要的途径之一。他们的自控能力很差,注意力维持时间较短,在教学中有针对性的采用多种形式的朗读,如:自由读、个别读、小组读、分角色读、表演读等等,这样学生的朗读兴趣很容易激发出来。在平时的教学中,根据学生的这一特点,创设情境,带他们进入想象的空间,使他们边读边想象,这样他们就不会感到枯燥,一直会很有兴趣,很有感情的去朗读。

    另外,在语文教学中,教师应多注意给学生以示范影响,教师在范读课文时,学生可以视其人,闻其声,直接领略老师的语气、语调及表情,进而仔细体会课文的思想内容和感情基调。教师如果能经常给学生正确的、动之以情的范读,就会使学生潜移默化地受到感染和熏陶,不断提高学生读书的兴趣。

    现行语文教材中,有许多名家名篇,文章的词句优美,色彩鲜明,感情充沛。教这类文章前,如能首先激起学生的情感,对学好课文就会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教师要根据课文的感情基调,采用适当的音量、语调和语速进行表情范读,显得尤为重要。这样,一开篇就给学生以美的享受,情的感染,从而使学生产生一种学习新课的强烈愿望。如:笔者在教学《酸的和甜的》一课时,我先让大家记忆每个角色说的话,想想每个角色的表情、动作,然后分别选几组孩子进行表演,让其他孩子当旁白。演了评,评了再演,孩子们一次比一次演得精彩、逼真,掌声欢笑声久久在教室回荡。又如:在教学《笋芽》一课中,笔者尽量把课文配上动作,他们可以站起,可以自由比划自己认为合适的动作,边做动作边朗读课文,孩子们可高兴了,他们眼、嘴、手、脑并用。

    总之,对学生的朗读训练与培养,要最大限度的激发起学生朗读的积极性,变“要我读”为“我要读”,发挥学生的主动性。要设置生动、形象的教学情境,为学生提供可能多的实践、体验的机会,让他们自己去悟。面对学生在朗读中出现的小错误,应该面带微笑的先给予肯定与鼓励,然后再提出哪里出现小错误了,应该如何克服小错误的出现,这样才能提高学生的朗读兴趣和信心。

(二)重视范读

    要培养学生“正确、流利、有感情”朗读课文的能力,教师的示范朗读非常重要。心理学告诉我们,人的感情是在一定的情境中产生和发展的,儿童自然也不会例外。因此,在朗读教学中,我们应顺应这一规律,通过多种手段把学生引入课文所描绘的情境之中,也就是要引导学生“入境”。引导学生“入境”的方法有很多,如示范法、描述法、回忆法、音像法、看图法、创设情境法等。其中最常用、最实用的是示范法。所谓“示范法”,可以由教师范读,也可以用朗读磁带代替教师范读,还可以让朗读水平较高的学生范读。以真情实感激发学生的情感,使语言文字变为鲜明的形象或场景,使学生虽在教室之中,却有身临其境之感,与教师、与作者、与书中人物产生共鸣。只有这样,孩子们受到的教育才会是深刻的,终生难忘的。哲学家黑格尔曾经说过:“教师是孩子们心目中最完美的偶像”。

    实践证明:学生十分喜欢听以及模仿老师范读,教师的朗读示范作用发挥得越好,学生的朗读水平就提高得快,教师的正确领读,将无声的书面的语言变成了富有感情色彩的口头语言,学生在跟读中不但能领会文意,展开想象,体验情感,而且能学会断句,纠正方言。

(三)重视指导

1)准确发音,感受音韵

    朗读是一种有声语言艺术,是运用清晰的普通话语音,把视觉形象变作听觉形象,生动地再现文字表达的思想感情的过程。也就是说,朗读的最本质特征是靠声音表情达意。因此,发音准确,吐字清晰是朗读教学中的基本要求。

    首先,进行有效地正音。在当前的语文教学中,我能够自觉地运用普通话教学,但学生的朗读仍存在不少问题,音准方面突出的问题是带有明显的方言色彩。拿我所处的临汾方言区来说,朗读课文复韵母“ai\ei\ui”和前鼻韵母“an\en\in\un\ün”不分现象普遍存在,这必然影响表达、影响对语言文字直接的感受能力。在朗读训练中,我针对这些现象重点纠正学生发“ai\ei\ui”和“an\en\in\un\ün”的音。

2)把握语调,感受节奏

    流利地读,是要把句子读完整,不读断句;要读出句与句之间、段与段之间的间歇;要读得连贯流畅,速度适中。尤其是低年级的学生朗读时经常出现顿读、中断朗读的现象。而且,由于心理紧张,往往用手指指着课文中的字读,这也是造成学生顿读的一个原因。学生为了把课文读得连贯流畅,还没有把每个字辨识清楚就急于朗读出来。这样,就会出现读错字、丢字、加字等现象。当他们意识到读错了想要加以改正时,又造成了朗读的中断。各种标点都有它们停顿的时间和语调的差异变化。不同的标点的读法在情感的表达中截然不同。掌握标点符号的朗读技巧,能增强文章的感染力,听者会受到美的熏陶。教师要向学生讲明常用的标点符号的作用、停顿时间和可迸发的语感关系。

3)理解意蕴,感受情理

    作者所记叙的事情或描绘的景物之中闪烁着作者对生活的理解和体验。语文教学要通过语言训练理解课文的内容,体会作者的情意,感受传达的理念。需要说明的是,“有感情地朗读”并不等于“有感情+朗读”。朗读指导也不是简单的“摹仿”或“感情提示”,在这里,朗读的技巧指导不宜太多,因为对于低段孩子来说,是不容易理解的。最重要的是个体独特的感受,各年级训练和培养的重点各有不同,比如:笔者现在所代的是二年级语文,那么,训练和培养语气和读出感情,则成为重点。在每学一篇新课文前,笔者先用足够的时间让学生将难字或不易读准的字,借助自己喜欢的方法将字音读准后,让他们充分的读,在读中整体感知,深刻的理解课文内容。接着,边读课文边分析,遇到优美的或重点的句子,都先让学生弄清这一句要表达什么样的感情?怎样读才能做到?哪些字要重读?哪些字要轻读?这就得通过学生的自读与教师的范读相比较,引导学生自己总结得出结论。然后,抽生试读,其他孩子评:哪里读得好?哪里还应该提高?等等。学生读了评,评了读,不断实践、总结,在这样来来往往的过程中,学生不断改进不断进步。

(四)读想结合

    边读边想是指学生“在阅读的同时能够思考,在思考的同时能够阅读”(苏霍姆林斯基语)。这样的阅读基本功必须经过训练才能逐步形成。宋代朱熹说:“余尝谓读书有三到,谓心到、眼到、口到”,“三到之中,心到最急”。这里的“心到”就是强调阅读过程中“想”的重要性。

阅读理解很重要的一点是诱导学生把语言文字所表述的客观事物在头脑里进行“还原”,通过“再现”进行“再想象”和“再创造”,从而深化对课文的理解,提高思维能力。

阅读理解往往要解决“是什么”和“为什么”的问题,“是什么”是指课文写了什么,景、物、人有什么特点等等;“为什么”是指作者的结论是怎么得出来的。引导学生逐步深入地思考,就能使他们认识事物的内在联系和逻辑规律。

    读书不能孤立地死板地读,应该注重方方面面的联系,如前后课文的联系,句、段、篇之间的联系,课文内容与生活实际的联系等等。训练联系地想,有利于学生开拓思路,综合理解,深化认识。如《小鹿的玫瑰花》,是一篇能够引起学生思考有所感悟的童话故事。在教学时,可指导学生在朗读上下工夫,然后从理解“白栽”入手,去寻找小鹿的玫瑰没有白栽的原因,学生在有感情的朗读中,更容易领悟小鹿的玫瑰没有白栽的原因。这是学生的认识过程,也是思维的过程。学生不断提高认识仙时也发展了思维。学生思考时,自然地会联系自己的生活经历,去判断事物。此时,教师有机地渗透思想教育,提高学生分辨真善美、假丑恶的能力,更能收到“教书育人”的整体效益。

    除了训练“学生读到位”、“边读边想”之外,一是要善于发现并及时纠正学生的一些不良的读书习惯,如唱读、语速过缓、平淡乏味等等。二是培养学生“不动笔墨不读书”的习惯,指导学生在读书过程中适当进行圈点勾画,以把握阅读内容的重点、要点和找出理解方面的疑难之处。三是要让学生熟悉了解并学会运用多种读法,并逐步学会能够根据自己的阅读需要来选择不同的读法。总之,学生“读”的良好习惯养成了,必然受益终身。

    朗读是语文教学中极其重要的一环,它能加深学生对作品的理解,提高语言表达能力,丰富学生想象力。“多读作品,多训练语感,必将能驾驭文字”。在语文课堂教学中,重视并加强朗读训练,是非常必要的,相信朗读这一种有声的语言艺术,可以让语文焕发出无与伦比的魅力!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