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小学语文教学中的朗读训练

 老何家的 2015-11-28

小学语文教学中的朗读训练

 

朗读教学是小学语文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朗读有助于学生积累词汇句式,有助于理解课文内容,提高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还可以让学生从中受到品德教育,审美教育。可以说,朗读教学在语文教学中作用举足轻重。著名的特级教师于永正老师说过:语文教学的所谓亮点",首先应该在朗读上.教师读得正确,流利,有感情,并引导学生读得正确,流利,有感情,是一种美妙的境界.”是啊,我们语文教师只要充分的摆正朗读的地位,明确每一次的朗读目标,精心设计每节课的朗读训练,行之有效的对学生进行朗读指导……我们的朗读必将会真正地点亮我们的语文课堂,在这喧嚣的世界,独自绽放其本色美,犹如"灵秀之泉"源源不断地滋养着每个学生纯净的心田!那么,如何在语文教学中进行朗读训练呢?

一、掌握朗读的基本技巧

首先作为一名语文教师应该掌握朗读的基本技巧。只有这样才能够发现并解决学生在朗读中出现的问题,更有效地指导学生朗读。

朗读技巧主要包括停连、重音、语气、节奏等。

1.停连

停,指的是停顿;连,指的是连接。朗读中在作品部分之间、段落之间、层次之间、自然段之间和句子之间、词组及词之间都存在着声音的停顿或连接。(说明“/”短暂的停顿;停顿稍长;指用于有标点的地方,表示缩短停顿时间连起来读)               

            ︵             

推开门一看,嗬!好大的雪啊!∧山川、河流、树木、房屋,全都罩上了一层厚厚的雪,万里江山,变成了粉妆玉砌的世界。

2.重音

   作品中的字有的往往需要突出强调,在不改变这些字词原有声调的情况下,运用加大音量,拖长字音等方法予以强调,就是重音。

1)加强重音:在朗读时突出强调的字,词读得重一些。

   《草原》的第一句写道:这次,我看到了草原。有的学生把重音落在这次上,有的在草原上。根据上下文,应重读看到,从而强调下文写的恬静而令人向住的草原美景。

2)拖长字音:通过,有意延长音节来达到强调的目的。

    大雪整整下了一夜。 (《第一场雪》)

3)重音轻读:读音的轻重是相对的,有时有意的轻读主要重音,更能起到突出强调的作用。重音轻读,常用来表示深沉、含蓄、细腻的思想感情和轻巧的动作、轻微的声音、幽静的环境等。如读《卖火柴的小女孩》第一句:天冷极了,下着雪,又快黑了。这里的重音冷极、雪、黑就需要读得低沉、绵长些,做到重音轻读。                                 

3.节奏

   节奏是指朗读过程中由声音抑扬顿挫、轻重缓急而形成的回环往复的形式。

1)轻快型

      这种有节奏语速较快,多扬少抑,多轻少重,声轻不着力,词语密度大,有时有跳跃感。多用来描绘欢快、诙谐的情志。如《火烧云》

    我爱看天上的一片云,那片白白的、会变的云。瞧它一会儿变成只小黄狗,摇着尾巴,追着太阳跑;一会儿变成只小灰羊,在草原上撒欢儿跳高。

2)沉稳型

      这种节奏语势沉缓,多抑少扬,多轻少重,音强而着力,词语密度疏,常用来表现庄重,肃穆的气氛和悲痛、抑郁的情感。如《十里长街送总理》、《卖火柴的小女孩》

      灵车队,万众心相随。哭别总理心欲碎,八亿神州泪纷飞。红旗低垂,新华门前洒满泪。日理万机的总理啊,您今晚几时回?

3) 舒缓性

      这种节奏语速较缓,语势较平稳,声音轻柔而不着力,常常用来描绘幽静的场面和美丽的景色,也可以表现舒展的情怀。如《第一场雪》、《月光曲》等。

      大海上一片静寂。在我们的脚下,波浪轻轻吻着岩石。像朦朦胧胧欲睡似的。在平静的深黯的海面上,月光劈开了一款狭长的明亮的云汀,闪闪地颤动着,银鳞一般。

4)强疾型

    这种节奏语速较快,多扬少抑,声音强劲而有力,常用来表现紧张急迫的情形和抒发激越的情怀。如《董存瑞舍身炸喑堡》、《景阳冈》等。

在苍茫的大海上,狂风卷集着乌云。在乌云和大海之间,海燕像黑色的闪电,高傲的飞翔。

4.语气

语气是指在某种特定思想感情的支配下朗读语句的具体语音形式。作品中的语句总是要表达一定的思想感情的,总是带有某种感情色彩的。语句的感情色彩,主要是通过声音气息的变化表现出来的。

1)喜爱的感情  一般要读得气徐声柔,轻快流畅。

小鸟的影子就在这中间隐约闪动着,看不完整,有时连笼子也看不出,却见它们可爱的鲜红小嘴从绿叶中伸出来。   (《珍珠鸟》)

2)悲伤的感情  一般要读得气沉声缓,有一种迟滞感。

将军愣住了,久久地站在雪地里。他的眼睛湿润了,他深深地吸了一口气,缓缓地举起右手,举到了齐眉处,向那位与云中山化为一体的军需处长敬了一个庄严的军礼。 (《丰碑》)

3)激昂的感情  一般要读得气粗声重语速稍快。

假如我有幸竞聘成功,我将不负众望,虚心纳谏,博采众议,拥有一副兼听则明的耳朵,一颗善解人意的心灵,一个容纳百川的胸怀,运用新的教育教学理念,继续开创,去迎接更加辉煌、灿烂的明天!

以上四种节奏类型,只是大体的分类。在实际的朗读过程中,一篇作品的节奏不一定是单一的,往往随着内容情节的变化,节奏也会相应发生改变。因此在朗读过程中,节奏必须因文而异,切忌死板单一,一统到底。

二、掌握朗读的基本形式

1、自由朗读

自由朗读训练适用于新课文的初读阶段和学完课文的品读阶段。初学课文,安排学生自由朗读。让学生发现朗读难点,如字音、词义、断句等方面的问题。学完课文,对重点段落、语句有所侧重,安排自由朗读,重在揣摩。理解整体内容把握文章精要内容;二是体会语言特点,研习涵泳经典片段。

2、齐声朗读

这一训练方式的优点在于能够督促学生准确读出原文,尊重原文,不丢字、不加字,不倒读,不回读。训练学生眼到、口到的能力,看得要准确,读得更要准确,在朗朗书声中,促使自己专注于文章,达到准确读出文章的目的。但是极易造成大声喊读、唱读的现象,在教学中不要经常使用。

3、指名朗读

大部分教师都青睐这种朗读方式。讨究完毕以后,学生对文章的细微曲折之处都弄清楚了,就不妨指名吟诵。在语文课堂教学中,指名朗读重要的是读得及时,读得精彩,读得恰到好处。把作者的情感在读的时候传达起来激昂处还于激昂,委婉处还于委婉,这便是叶圣陶先生所推崇的美读,也就是说,在美读中,不仅理解了文章的意思,包括文章难以言传的韵味,而且在不知不觉中掌握了同类文章的阅读方法。另外,学生在朗读过程中出现的问题,要通过教师、其他学生指出或朗读者自查等途径予以纠正,做到共同提高。
   4
、分角色朗读

分角色朗是学生喜闻乐见的一种朗读形式,这种读可以充分发挥其品味语言艺术、领悟作品内涵的作用。学生在朗读时一定是在揣摩、品味人物对话的言外之意,再结合自己的理解的基础上,然后走进作品,扮演作品中的人物,把握人物形象,进行角色朗读。这一训练方式可以运用现代化的教学设备做示范,引导学生模仿,或看画面配音,激发学生的创作热情。

5、熟读背诵

篇幅较短的诗文,适合采用读背结合的方式教学,尤其是古诗文教学。在朗读中,学生要不断品味诗文的韵致,达到背诵的目的,那么对作者的诗文风格的体会就会不待老师,学生就会自己出。

6、配乐朗诵

现、当代散文、诗歌教学,选择与作品格调谐调的乐曲进行配乐朗读训练,让学生尝试与乐曲相融合,在审美追求中提升对作品的理解和演绎,陶冶性情,升华思想。可以先范读或采用朗诵录音带,让学生模仿,再朗读。倾听高水平的朗诵,是理解作品的又一种方式,再对照朗诵,则是提高朗读水平的好方法。

7、范读

范读是教师引导学生突破朗读难点的有效方法之一。对以下几种情况教师要适当安排范读:对难于把握朗读要领、又需要通过朗读达到训练目的的文章,要通过范读把学生引入作品的境界当中,以便于学生克服朗读困难,达到训练目的;对精彩的片段进行研读、却又朗读不好时,要通过范读引导学生达到朗读要求;对难以把握朗读节拍、容易读破句子的文言文,要通过范读带领学生达到朗读要求,完成学习的任务。当然,可以由教师来范读,也可以由朗读水平较高的学生来范读。范读是高水平的朗读,必须真正起到示范的作用。

8、交互读

甲组读第一句,乙组读第二句,甲组再读第三句,乙组再读第四句,依次轮流,周而复始。

9、接读

就是一篇课文教师可指名一个学生读,读到中途没有到一段,再指另一名学生接着读下去。这种读法可随时唤起儿童的注意力,同时充满趣味性。
   10
、引读

教师可以朗读课文每段落或句子的开头部分,如时间、地点、人物、事件的提示语句,以引导学生朗读。
   11
、角色假想读

小学生自我表现欲极强,让他们体悟到自己亲身参与表演的乐趣,有利于对文中情感的体验。如:让朗读的同学把自己假想成播音员,在朗读前,先说一句话:下面请欣赏课文《XXX》,朗诵人XXX促其全身心投入到朗读中去。又如:在读写人记事的课文时。让学生把自己假想成当事人之一,在读写景状物的课文时,则让学生把自己假想成导游,用介绍的口气读。

12、手势导读

教师范读后再让学生体会试读,这无疑是一种直接指导学生朗读的好办法。教师在学生仿读是时,挥动手臂,像指挥合唱打拍子一样引导学生入情朗读,教师示范读的基础上以手势导读,使学生不仅耳闻其声,而且目睹其形,进而入情入境地朗读,定会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13、推荐读
    如:朗读《童年的泥巴》第三段时,我提出:你们推荐班里读的最好的同学读。被推荐者这时成了公认的朗读明星,他自然要格外投入,发挥最佳水平,不负众望。也可以让学生毛遂自荐。用激将法问:谁敢说自己是班里读的最好的?或者谁能站起来,用最高水平的感情来朗读?在我的读的最好最高水平的悬赏下,有很多勇夫自荐朗读,争先恐后,这种形式较好地激发了学生主动参与的积极性。

三、掌握朗读的基本方法与策略

课堂上要给每个学生充分的时间自读,带着问题有目的地朗读,以达到提高朗读能力,加深对文本理解的目的。语文课上一般从以下几个层次提出的具体目标:

1、初读课文。这一层次要求学生正确地读,正音正字,理解字词,感知整体。
   2、细读课文。这一层次要求学生进行明义性的朗读,以达到理解课文内容,理清文章脉络,弄清作者的写作目的的效果。
   3、精读课文。这一层次侧重表情朗读,从研究文章的精华之处体味作者遣词造句的精妙,逐步进入情境,介入角色,产生深刻的情感体验。
   
 以《林海》为例,可以提出这样的朗读要求:(1)细声轻读课文,划出生字词,查字典找出正确读音,认清字形,理解字义,正确朗读课文,初步理解课文内容。(2)朗声通读全文,读懂词、句、段,看作者怎样描述它的岭、林、花的特点,深刻理解课文的内容。(3)有感情地精读课文,摘录文质兼美的文段反复读,看作者如何展开丰富的联想,表达自己的思想感情。

    朗读教学贯穿于教学的始终,充分发挥出对理解课文内容、体会课文思想感情、发展语言、陶冶情感的作用。在研读文章的精华之处要适时的运用一些朗读的策略。

一、指导感情中朗读

一般来说,凡是情感体验深的课文往往能读出感情,反之效果就不好。有感情朗读是一个结果,一味地通过读是没有感情的,要强化学生内心的体验,要积极引导学生根据自己的体会和感觉读好课文,

如《可爱的草塘》一课,在读到啊,一条清澈的小河奇迹般地出现在我眼前一句时,我指导朗读时要学生抓住这一语气助词,让学生体会作者借助这一叹词抒发自己见到小河时的惊喜之情。我将奇迹般联系起来帮助学生理解作者怎么也想不到,在这茫茫的草塘,密密的芦苇丛中,居然还隐藏着一条如此美丽的小河,他觉得这简直就是奇迹,所以自然情不自禁地发出感叹。这个字应该用去声,念得短促些,将作者的惊喜之情表现出来。经过这样的朗读指导,学生对课文的理解自然加深了,对作者准确的用词也理解深刻了,从而训练了学生语感。

例如我在教学古诗《寻隐者不遇》,指导朗读只在此山中,云深不知处。一句时,我问学生:“同学们,在读这句话时,你是感受到了什么?孩子们有的说在读只在此山中,云深不知处时,他感受到了诗人失望的情绪;有的说他觉得隐者真啊,在心里很佩服隐者;还有些学生则说他感受到诗人很困惑,对隐者在白云深处有一种莫名的向往。孩子们用自己的方式解读文本,然而他们的目标都是相同的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文本理解的不同必然伴随着情感朗读的差异,这充分体现了学生思维的独特性和创造性。

二、 指点技巧中朗读

朗读不仅有理解和感情的问题,还有技巧运用的问题。《狼牙山五壮士》一课中石头像雹子一样,带着五壮士的决心,带着中国人民的仇恨,向敌人头上砸去。是个较长的句子,由于学生的中气不足,读到砸去就没有了气力,而这个句子恰恰又必须读得坚定、有力。这时,我会适时指点朗读技巧,受到良好的效果。我告诉学生,朗读时除按短句停顿外,要在砸去之前换气,这样再读,就会显得很有力量,学生练习后自然体会到战士们对敌人的满腔仇恨。其他如语调高低,语气轻重等,我再作合适的指点。

在指导朗读《燕子》一课时,教师可示范第1自然段,让学生注意老师在朗读时的适当停顿、语气变化,使他们在自己朗读时能准确运用朗读技巧。教师也可利用多媒体、录音机进行示范朗读,让学生从视觉上、听觉上感受朗读技巧在朗读中的运用。一般来说,当学生无法达到朗读要求或者是学生的朗读出现偏差时,教师可以范读,如:你们听听老师这么读,想想为什么要这样读?听老师用不同的方法朗读课文,几种读法中,你们最喜欢哪几种?为什么?……这样的提问必然引起学生的注意,引起他们的思考,从而加深对课文的理解,又能在教师的范读中学到具体可感的朗读知识和技巧。

三、品词析句中朗读

理解课文时,抓住重点词语仔细品味,不仅可以提高对词语的感知能力,还可以提高对词语,文章的思想感情的领悟,收到良好的教学效果。例如在教学《丰碑》一课,在将军得知被严寒冻死的老战士就是军需处长时,我作感情引读:将军愣住了,久久地站在雪地里。他的眼睛湿润了。他深深地吸了一口气,缓缓地举起右手,举到齐眉处,向那位跟云中山化为一体是军需处长敬了一个军礼。然后我让学生找出描写将军神态、动作的词:愣住湿润举起,让学生仔细品读。同时又设计了以下问题:“1)将军为什么愣住了?2)他久久地站在雪地里,心里在想什么?3)他为什么要向军需处长敬礼?再通过体会读,学生从中感悟到人物情绪的发展变化:愤怒——愣住——感动——崇敬。从而深深地体会到:一位专管部队所需给养,被服的军需处长,自己却穿着单薄破旧的衣服活活冻死,这种舍己为人的精神多么令人敬佩!最后,通过有感情地朗读,学生从军需处长的崇高品德中受到感染和教育。

如在教学《卖火柴的小女孩》时,我们细读作品,就会感悟到:在小女孩的悲惨命运中也融化了作者的感情,渗透着他自己的生活遭遇。作者把自己在人生道路上所感受到的辛酸、痛苦和憎恶,通过小女孩的命运抒发出来,使作者和作品中的人物融为一体。教学时要结合重点词句和段落的理解,引导学生感受到文本内容所要表达的思想感情,使这种强烈的感情注入学生的心田,产生共鸣,使其自然地感受到亲切、爱怜、压抑、愤懑以及含蓄、深沉的基调。只有这样,才能达到有感情地朗读。

如《十里长街送总理》的最后一个自然段:第一句以缓缓地一词决定此句朗读时要缓慢,从而突出当时人们送别总理灵车的沉痛心情。第三句人们多么希望车子能够停下来!”“多么希望应该读重音,两个字要重音并作停顿,以强烈抒发人们不忍总理就这样离去的悲痛心情。最后一句中的好像在等待周总理回来,表达人们总认为周总理的逝世不是事实,希望能永远同总理在一起的真挚感情。读这句时,语调要轻缓,要把人们不相信这是事实的语气读出来,突出人们对周总理的无限怀念之情。

四、运用电教手段,指导朗读

1、看图朗读

低年级的课文中,都有与课文紧密联系的插图,适时用插图配合朗读,既能对学生进行看说结合的训练,也能收到良好的朗读效果。如二年级有一篇《狐假虎威》的课文,朗读前,我先让学生仔细观察课文插图,说一说狐狸、老虎及小动物的不同神态,狐狸神气活现、摇头摆尾;老虎东张西望、半信半疑;小动物满脸恐惧,吓得撒腿就跑。然后再让学生看看这幅生动形象的画面,进行想象后再作朗读,效果很好。

2、配乐朗读

音乐,往往能使人在一定的气氛中得到感情的熏陶和哲理的神悟,教师要针对不同类型的课文,选择与之朗读基调相宜的音乐进行配乐朗读,能收到良好的效果。如指导朗读《月光曲》时,边读课文,边播放《月光曲》,音乐一起就使人置身与当时的情境中,学生的情感随着课文内容与音乐节奏互动,如同沉浸在一种如诗如画的境界中,个个读得兴趣盎然,声中融景,景随声出,这样,不但提高了朗读水平,诱发了灵感,而且陶冶了他们热爱大自然的情感。

3、借助音像资料朗读

在讲解《爱国将领邓世昌》一文时,学生都很难读出邓世昌视死如归、慷慨激昂的豪情。因为孩子们对甲午战争这段历史一无所知,要想读出英雄气概相当不易,我在上课时让学生读通文章后,适时地播放了当时战争的电影短片:在硝烟四起的茫茫大海上,邓世昌怒视着在海面横冲直撞的敌舰吉野号,登上舰桥,慷慨激昂地向全舰宣布:我们为国作战,早已把生死置之度外,现在我舰船伤弹尽,无力再战,我决定撞沉吉野!与它同归于尽!全舰官兵齐声高呼,表示拥护。那场面惊心动魄,不由使人身临其境,激情在顷刻间燃烧起来,似与敌人同归于尽。在这个时候,指导学生对文中人物处境和心理进行换位模仿,既加深了孩子对课文的理解,又能使孩子们把文中的感情表达得淋漓尽致。

王菘舟老师执教《我的战友邱少云》第8段,在设疑感染后,再播放电影片断烈火中的邱少云,随着电影画面的呈现,教师动情地说:同学们,这就是被烈火烧身的少云!这就是直到最后一息也没挪动一寸地方、没发出一声呻吟的少云!面对这样一惊天地、泣鬼神的英雄,你有什么话想说吗?”“是什么力量在支撑着他?是一种什么精神在鼓舞着他?让我们一起,怀着对英雄的无限深情、无限崇敬,齐读这一段课文。通过场景渲染,学生朗读感情自然流露,水到渠成。

五、表演朗读

表演朗读是对课文内容最形象、最生动的再现。低年级课文中,有许多的童话、寓言。学生在基于理解课文内容的基础上通过表演朗读,并进行适时评议,更有助于对课文内容的深入理解。我在教学第九册《军神》一文后,让学生自己选择喜欢的人物,分表演小组上讲台进行表演朗读。要求他们读出沃克医生的情绪变化,刘伯承的顽强的意志和忍耐力。表演朗读后,学生自己充当评委,对表演朗读好的同学给予恰当的称赞,并提出中肯的意见。在一演一评中,学生深刻领会了军神的真正含义,让学生从心底产生出对刘伯承将军的由衷敬佩。

六、多种形式的比较朗读

学生对比较有浓厚的兴趣,抓住这一特点,在朗读训练时,多采用比较朗读。如调换字词进行比较朗读。

1、换近义比较

如《鸟的天堂》中一句那翠绿的颜色,明亮地照耀着我们的眼睛,似乎每一片绿叶上都有一个新的生命在颤动,在理解颤动一词时,我让学生把颤动换成抖动蠕动进行比较朗读,学生在一换一读中,很快理解颤动的意思,并且兴趣盎然地读,体会到作者谴词的精炼,更重要的是培养了语感,提高了学生对语言的领悟能力。

2、不同句子比较

同一个词在不同的句子中,所表达的意思也截然不同,所以我们必须要根据其意思用适当的感情进行朗读。如《第一场雪》中两个咯吱,① 偶尔咯吱一声响,树木的枯枝被积雪压断了;② 大街上的积雪有一尺多深,脚踩上去发出咯吱咯吱的响声。第一个咯吱为了表示树枝断的那种清脆,所以要读得轻快。而第二个咯吱为了表示出积雪的厚,那得读得稍长、缓慢。就这样,通过读时的语速语调来区分两咯吱的不同含义。

教《林海》一文时,学生对这里的岭的确很多,高点儿的,矮点儿的,长点儿的,短点儿的,横着的,顺着的……”这个句子的理解停留在说岭多,岭的式样多。此时,如果直接点破,那就索然无味了。可让学生比较朗读另一个句子:这里的岭的确很多,高的,矮的,长的,短的,横的,顺的……”学生马上就会发现没有了点儿,句子的意思大不一样。有的说,有了点儿说明岭与岭之间高矮、长短的区别并不大。有的说,有了点儿写出了大兴安岭的温柔。有的说,有了点儿还能表达作者对大兴安岭的喜爱之情。学生通过比较读,读出了味道,读出了惊喜。

3.不同重点比较

著名特级教师靳家彦执教《董存瑞舍身炸暗堡》,在揭示课题后,他颇具匠心地指导学生朗读课题。选择不同的重点词语进行朗读。

4.分角色比较

在分角色读《田忌赛马》中三人对话时,要把齐威王的得意洋洋、孙膑的胸有成竹、田忌的垂头丧气三种不同情绪读出来。

5.学生与教师比较

师生朗读对比的方法,可以区分师生朗读的不同之处,使学生感悟朗读技巧,从而进入角色,把课文读好。如前面讲到的《卖火柴的小女孩》第一句天冷极了,下着雪,又快黑了,先让学生试读,当学生读得不得要领,把几个重音词读重了时,教师再范读,让学生注意听老师和同学读的不同,然后引发讨论。学生发现老师读冷极、雪、黑等几个重点词是低沉的,整句话要读得绵长些,这样能更好地体现小女孩生活的悲惨和社会的黑暗。这样的朗读比较,不但能提高学生感情朗读的水平,还能培养学生对的语文的敏锐的感觉。

6.课文前后比较

指导学生读《草地夜行》中老班长的一句话要记住革命时,应前后比较,读出三种不同的语气。第一处,老班长陷进泥潭后说的:“…………要记住革命!……”语气应该断断续续,越来越轻,而且要有拖音。第二处是回想起老班长牺牲时说的:要记住革命!这句话,读时应该深沉而稳重。第三处是从心底里发出的话对,要记住革命!这是被老班长舍已救人的品质所震撼后的决心,读时语调要顿挫有力,读出发自内心的深沉和坚定。

七、寻找提示语的朗读

如,《做风车的故事》第4自然段根据提示语再读:(每天)放学回家,牛顿(就钻进屋子)(丁丁当当)忙个不停。过了些日子,一架小小的风车(果然)做成了,用扇子一扇,风车就(吱吱地)转起来。学生的感受不一样,朗读的效果也就不同。又如,《火烧云》第4自然段加上几个词再读,感受也就不一样:一会儿,天空出现一匹马,马头向南,马尾向西。马是跪着的,像等人骑上它的背,它才站起来似的。过了两三秒钟,那匹马大起来了,(哇!)腿伸开了,(哦!)脖子也长了,(唉!)尾巴可不见了。看的人正在寻找马尾巴,那匹马变模糊了。《借船借箭》在周瑜和诸葛亮说话前让学生增加提示语,也是很好的训练方式。

八、创设情境的朗读。

情境的创设非常重要,它不但有利于拓宽学生的视野、帮助学生想象,同时更有利于促使学生去感悟文中的情和景,使学生更深刻地、创造性地理解课文。如《狼和小羊》一文中两个角色:狼、小羊,指导朗读时,首先是分角色朗读前的铺垫,在分析课文时,让学生归纳出狼和小羊的个性,狼——狡猾、凶残、骄横、蛮不讲理;小羊——温和、善良、软弱、楚楚可怜,在学生脑海中打下了两个角色各具有的性格烙印,然后创设情景进行分角色朗读,先揣摩出两者的语气、语调,并自己选择感兴趣的角色进行朗读,学生朗读的积极性空前高涨,从而心领神会地读出了对角色不同性格的理解,做到形神兼备。

如教学《桂林山水》一课,教师可以一边展示漓江两岸秀丽风景,一边动情地范读,为学生解说画中的风光,待学生的心思都被吸引到桂林山水的优美意境中时,再对学生说:现在我们已经来到了甲天下的漓江上,乘着木筏,欣赏着桂林美景。如果能有位朗诵家来上一段就更好了。这一招非常有效,课堂上立刻洋溢着活跃的气氛,同学们怀着愉悦、轻松的心情展开朗读,第一次试读就读得有点有声有色了。

九、想像中朗读

想象和朗读是密不可分的,朗读能让课文内容与学生想象的意象达成一致,使学生产生深刻的情感体验,更准确地理解文章内在含义。朗读者首先是作品的读者,只有把课文中的描写、叙述浮现在眼前,并用自己的感受去融合,才有可能有感情。

《鸟的天堂》一文写鸟儿活动有一段话:起初周围是静寂的。后来忽然起了一声鸟叫。我们把手一拍,便看见一只大鸟飞了起来。接着又看见第二只,第三只。我们继续拍掌,树上就变得热闹起来了,到处都是鸟声,到处都是鸟影。大的,小的,花的,黑的,有的站在树技上叫,有的飞起来,有的在扑翅膀。这段话写出了百鸟争鸣、众鸟纷飞的动人情景。这种有发展情节、连续动作等的描写,就应该引导学生纵观全貌,以动为主,动中有静,视觉想像还有什么样的鸟,他们还会有什么样的动作?想象再去读这段话,随之产生相应的语感。

《真情的回报》中对小男孩儿为订户送报的情形写得很简略,学生如果不知道小男孩都付出了哪些诚实的劳动,就很难明白为什么他会得到订户的回报,因此在教学时,老师就可以让学生展开想象,想象小男孩在风雪中,在烈日暴晒下、在发高烧时是怎样坚持送报的?想像订户送给他的圣诞卡片上都写了些什么?让学生进一步体会是因为小男孩在送报时付出了自己的真情与诚实的劳动,所以才获得了订户们信任与回报。在此也突出了文章的重点。

另外,除了视觉想像,还有听觉想像、味觉想像、触觉想像、时空想像、运动想像等,都可以借此进行有感情朗读。

十、联系生活实际朗读
  在教学中,要让小学生单一地从课文中去把握文章的思想感情,有感情的朗读课文,这点很难。教师应联系学生的生活积累,创设情境,激活储备,使学生对言语对象进行积极主动的感受体悟,产生共鸣。是文章的命脉和灵魂,教师的引导是学生与教材之间情感沟通的桥梁,要引导学生沉浸课文的意境之中,透过语言文字,与作者进行心灵对话,把握文章主旨。

例如我在教学《凡卡》砍圣诞树一节时,为了引导学生读出凡卡和爷爷在一起时的幸福快乐之情,我设计了这样一个环节:“你曾有过和文中的凡卡类似的经历吗?一石激起千层浪,孩子们的情感一下子被激发出来,他们的思绪飘得很远,有的想到在童年的冬夜,和小伙伴们去捉鸟的情景;有的想到下雪的冬天,大伙一起堆雪人、打雪仗的情景;有的想到了在寒冷的冬天,在冰冻的河床上溜冰的情景……此时孩子们已进入到课文的情境中,俨然把自已当成了文中和爷爷砍圣诞树的凡卡,自然在情感朗读中也能入情入境,真正做到情动而辞发。

《第一场雪》中有这样一段文字:呵!好大的雪啊!怎样读好这个句子中的呵!呢?教师没有生硬地让学生反复朗读,而是这样启发诱导:同学们,你们喜欢下雪吗?当你早上开开门,发现那么大的雪,你是一种什么样的感受?会发出什么样的惊叹?学生在结合自身经验之后进行联想,再读的时候,效果就会更好。
十一、练评结合中朗读

朗读技巧的自觉掌握和运用不能一蹴而就,要在反复的、多种形式的朗读中进行训练。在多种形式的朗读中,评读是不可缺少的,在课堂教学中可以进行师评、生评、自评、互评等多种方式。评议时,教师还应特别注意评价的理念和方法,充分地尊重学生,使每一个学生在评价过程中领略成功的喜悦。只要是学生读出真情实感的,能准确理解和表达朗读内容的,都应该给予肯定。教师不要只是强调某个字词该读大声或是读小声,以免造成形式化、表面化的指导。这就是新理念的最好体现。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