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阳气不等于热气——李国栋

 乐山有大佛 2016-04-15

     《伤寒论》曰:“实则谵语,虚则郑声”。谵语的病理性质和病理因素是什么呢?

    谵语属于实热,这个病理性质比较清楚。《伤寒论》治疗谵语的方法有承气汤法,白虎汤法、柴胡加龙骨牡蛎汤法和刺期门、随其实而泻之的刺法。

    谵语的病理因素是什么呢?从“被火必谵语”、“发汗则谵语”来看,谵语的病理因素是亡阳,也就是发汗过多。如第211条曰:“发汗多,若重发汗者,亡其阳,谵语……”。据此可以认为,谵语的病理因素是津液被火热耗竭。津液被耗竭者,《伤寒论》称其为亡阳。亡阳,是《伤寒论》独特的认知。亡阳而变为实热者,是邪热实,不是阳气实。所以,热气不等于阳气。

第210条曰:“夫实则谵语,虚则郑声。郑声者,重语也;直视、谵语、喘满者死,下利者亦死。”喘满是邪热伤耗肺津,津液枯绝,故直视、谵语、喘满者,是邪热盛而阳气绝于上,若补阳气则邪热愈旺,若泄邪热则津液愈竭,故主死。下利者亦死,下利是阳竭不能摄阴。直视、谵语、下利者,是邪热盛而阴气绝于下,若温阳止利则更伤阴气,若泻热、补血则下利更甚,故亦主死。

    第211条曰:“发汗多,若重发汗者,亡其阳,谵语,脉短者死;脉自和者不死。”发汗过多,亡其阳,故谵语。脉短者,是亡阳及阴,阴血亦竭。此条与210条同义,若补其血则助热,若泄其热则伤阳,故主死。脉自和者,是正气未竭,可攻其邪热,而不至于其正气不支,故不死。

    第212条曰:“伤寒若吐、若下后不解,不大便五六日,上至十余日,日晡所发潮热,不恶寒,独语如见鬼状;若剧者,发则不识人,循衣摸床,惕而不安,(一云顺衣妄撮怵惕不安)微喘直视,脉弦者生,涩者死。微者,但发热谵语者,大承气汤主之。”此条死与不死的鉴别,在于脉。脉弦者生,涩者死。脉弦者,是津液未绝,还能任大承气汤攻之,故脉弦者还有生的希望。脉虚涩者,是气血虚极,不能任大承气攻伐,故曰脉涩者死。

    从第210、211212三条对于谵语的预后,可知谵语是因为有邪热,邪热是因为津液亏竭,或者说是因为亡阳。所以,阳气不等于热气。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