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位老先生是谁? 金庸先生嘛! 金庸是笔名,原名呢? 查良镛! 查氏是浙江海宁望族,历史上名人辈出。从唐末五代,一直到明清,查氏出了很多学者名人。 在清代康熙年间,查氏出了一个叫查慎行的人,他自幼聪颖过人,学问优长,北游京师之时,还在权臣明珠府上做过塾师。 在此,朱言要讲清一个事实,慎行并非此公原名,他原名叫嗣琏,字夏重。因为康熙二十八年八月,在京城看了一场戏,吓得一身冷汗,过后反省做人做事,遂改名查慎行,字悔余。 事情是怎么回事呢? 我想大家都听说一个高雅的戏种——昆曲。 很唯美,不是吗?朱言也以为昆曲比日后所谓的国剧——京剧要好得多。 清初,有位杰出的剧作家洪昇,他也是浙江人,浙江钱塘人,他与孔尚任并称为”南洪北孔“。 洪昇出身于仕宦之家,但为人孤傲清高,他的外祖父黄机,康熙朝官至刑部尚书和文华殿大学士兼吏部尚书。 虽说是出身于官宦之家,但洪昇的内心世界还是打上了深深的江南烙印。故国遗民之思,在他的内心深处隐藏着。 康熙七年,身负家庭期望的洪昇赴北京国子监肄业。在北京,洪昇也并未获得进身的机会,失望南归。 仕途奋斗的失利,使得本来就耿介孤傲的洪昇无意“功名”,而不思“仕途经济”,“耽搁花笺彩纸”,也就是醉心文学创作。为此,他经常受到父母的责罚和师长的劝诲。 从北京回到钱塘以后,由于别人的挑拨离间,他和父母之间的关系竟日益恶化,最后为父母所不容,二十七岁前后被迫离家别居。此即所谓“遭天伦之变”的“家难”。 失去家庭支持的洪昇,生活困窘到几乎断炊。 康熙十二年冬天,洪昇再至京师谋生。洪昇是才子,很快在北京的士人圈子出名了,不过他的性格始终孤傲不容人,“交游宴集,每白眼踞坐,指古摘今”。 或许正是这种桀骜不驯的性格,导致了他日后的悲剧。他的朋友也曾写诗这样评价他: “好古每称癖,逢人不讳狂” 康熙二十七年(1688),洪昇把旧作《舞霓裳》传奇戏曲改写为《长生殿》,传唱甚盛。 康熙二十八年八月间,洪昇招伶人在其寓所,演出《长生殿传奇》,一时间成为京师传奇,风靡士林官场。 《长生殿》是个什么戏呢?它讲的是唐明皇和杨贵妃的爱情故事,故事取材于白居易的长诗《长恨歌》和元杂剧《梧桐雨》。 这场戏影响太大了,震动了整个北京上流社会圈子。但是,也而给洪昇带来了大麻烦!当时,康熙帝第三位皇后孝懿皇后佟氏刚刚病逝一个月,尚在国丧期间。 孝懿皇后佟氏 洪昇如此大张旗鼓,自然会引起非议。根据《康熙起居注》记载: (康熙二十八年)十月初十日癸酉·······给事中黄六鸿所参赞善赵执信、候补知府翁世庸等,值皇后之丧未满百日,即在候选县丞洪昇寓所,与书办同席观剧饮酒,大玷官箴,俱应革职。 所以,朝廷下旨将洪昇关入刑部大狱,国子监也将其除名。参与这次文艺盛会的很多官员都遭到处分,如侍读学士朱典、赞善赵执信、台湾知府翁世庸等人,都被革职。 “可怜一夜《长生殿》,断送功名到白头”,说的就是这件事! 参与其事的,也有金庸先生的先人查嗣琏,他当时也在国子监,也因此事被除名。“饮酒得罪,古亦有之。好事生风,旁加指斥,其击而去之者,意虽不在苏子美,而子美亦不免焉。”这是查某人为自己遭遇的不平之鸣! 不过,这种悲愤只是暂时的,查某人不甘心功名之途就此终结。回到家乡,他改名查慎行,改籍钱塘。 查慎行 竿木逢场一笑成 酒徒作计太憨生 荆高市上重相见 摇手休呼旧姓名 这首诗,可能就说明了查慎行的心迹,从此之后,查慎行真的就谨言慎行,在官场上的奋斗也较为成功!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