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浙南黄氏研究会

 黄氏资料库存 2016-04-15

   

18541908),字仲弢,号穆琴,父体芳亡后,更字鲜庵,自署 斋居士。清光绪三年(1877)入国子监,五年中顺天府举人,六年成进士,入翰林为庶吉士,九年散馆,列一等第一,授编修。历任四川乡试副考官、武英殿暨国史馆撰修、教习庶吉士、会典馆提调、湖北乡试正考官、侍讲、侍读、左春坊左庶子、侍讲学士、日讲起居注官、咸安宫总裁、侍读学士、湖北提学使等。

绍箕学问淹博,于金石考据精鉴绝伦,妙擅篆籀。读吴大澄《说古文籀补》,指出14条疏失;阅康有为《广艺舟双楫》,列举其疑牾处70余则,均深中肯綮。孙诒让作《墨子间诂》,采纳其意见颇多,绍箕参与较字之役,并作跛文。

绍箕推尊西学,以为暗合三代之法,积极鼓吹维新强国。光绪六年,日本强行吞并琉球,改为冲绳县,他即对清廷提出指责;甲午战败,与黄遵宪、张謇、文廷式等抨击时政,与翰林院名士数十人联名上疏,力主抗战,反对屈膝,指斥李鸿章“庸臣误国,罪无可逭。”他曾支持康有为的第一次上书;当给事中余晋珊劾康有为“惑世诬民,非圣无法”,“请焚《新学伪经考》,而禁粤士从游”时,与沈曾植、盛昱、文廷式等电广东学使徐琪营救。光绪二十一年,康来江宁,说张之洞开上海强学会,绍箕参与议定章程,并赴沪设局,与其父及堂弟绍第均列名会籍。戊戌变法期间,他任翰林院侍读,张之洞荐举人才,首列绍箕,称他“志远才长,治事缜密,中西学术均能贯通,熟于郡国利病,外洋政事”。他以张之洞说著《劝学篇》进呈,奉旨饬省督抚学政,广为刊行,实力劝导。他建议光绪帝“劝谕富商,自立工艺学堂”,又“劝商设厂”,制造机器和重工业“机母”。康有为组织保国会,他任常议员、宣讲员,推动维新运动。政变前夕,向康有为预通消息,“戒以事变作,劝易装出山东”,使免遭慈禧毒手。事后还向张之洞(黄妻系张之侄女)进言,务勿株连其他维新志士。

绍箕重视教育,认为是“身心性命之事”,与孙诒让、黄绍第等发起创办瑞安算学书院,次年改为学计馆。光绪二十八年,学计、方言两馆并为瑞安普通学堂时,他在京遥领总理。京师大学堂成立,他曾参与创议并任提调。丁父忧时,受聘为两湖书院监督,创设湖北全省学办处以统汇一省教育。三十年入都,任编书局监督兼译学馆监督,推广学额300余名,编印大量教材,提供各省使用。译学馆学生在路中为俄兵殴伤,即召俄语教习告以拟将此事公诸外国报纸、辞退教习、罢遣游俄学生。教习惧告俄使,俄使令俄兵官登门道歉,并惩治犯律俄兵。又择译学馆高才生分送英、法、德、俄留学。三十二年四月任湖北提学使,留诗编书局同人,有“微言大义愁乖绝,旧学新知赖切磋”之句;上书谢摺表示要“以中学为主,西学为辅,务使人知爱国以挽浇风,士皆成才,以应急用”。六月,率各省学使赴日本考察学务,与日本教育家往复讨论无虚日,被推为汉学统一会名誉会长。十月归国赴鄂,带头捐俸两千金为武昌小学经费;次年春夏间,相继拟定农业学堂、普通中学堂、师范学堂等毕业、升学办法;又兼任湖北存古学堂提调。力疾从公,渐缩饮食,病肺而呻,咯血盈壁,终于同年十二月二十三日1908126)卒于官舍。临终仍拳拳学事,不及其私。他认为中国废科举后欲立新教育制度必先研究教育史,撰《采辑中国教育史长编略例》以见意,但仅成《中国教育史》5卷,止于成周一代即殁。后人评其书说:“本实事求是之旨,采诸子及古注旧说,间及阎百诗……章实斋诸人绪论,而以西学说附益之。论断精确,考据详核,俾人知教育原理中西未尝不同。其用意之善,与夫致力之勤,近代言教育者所未尝见也”。

绍箕又精于目录校雠之学和方志之学,撰有《乡土志例目》及《汉书艺文志辑略》、《楚词补注》等,均因病未能成书。游宦所至,即以搜罗古书金石为事,其蔘绥阁藏书与孙氏玉海楼、项氏水仙亭,称为瑞安藏书三大家,惜“佳椠多在行箧”,卒后随即散亡;普通者,其后人悉以捐赠永嘉旧温属图书馆。其诗文后编为《蔘绥阁文集》、《潞舸词》等传世。墓在潘埭盖竹山,《清史稿》附传于其父之后。

 

 

 

洪振宁 /

        黄绍箕(18541908),字仲,父亡后更字鲜庵。瑞安人。黄体芳之子。少承家学,工骈体文。金石书画,皆精于鉴别。光绪六年(1880)进士。十年,娶张之洞侄女为妻。二十一年(1895),参与发起上海强学会。二十四年(戊戌,1898),向光绪帝进呈张之洞《劝学篇》,任京师大学堂总办(民国后更名北京大学)。后赴日本考察教育,并撰有《中国教育史》(未完稿)。著有《鲜庵遗稿》等。1914年,冒广生取黄绍箕、黄绍第遗稿,合而刻之,取名《二黄先生集》,收入《永嘉诗人祠堂丛刻丛书》。生平事迹详见孙延钊编述《瑞安五黄先生系年合谱》,参见汤志钧《戊戌变法人物传稿》卷四。《清史稿》卷四四四附传于其父黄体芳之后。宋慈抱撰有《黄绍箕传》。

        黄绍箕和康有为的交往

        黄绍箕与康有为有过比较密切的交往。

  1888年,康有为第一次上书光绪帝时就得到黄绍箕的帮助。当时康有为的身份是监生,不能给皇帝直接上书,但可以通过国子监长官代递。黄绍箕把他引荐给国子监祭酒盛昱,本来盛昱已经同意代递,由于国子监监事大臣翁同龢的反对而作罢。当时康有为不像后来那样出名,生活上也比较困顿,黄绍箕还多次给以接济。康有为十分感激,把他视为知己。

墨迹(原载《近代名人墨迹》)

 

康有为诗集中的一页

 

《康有为全集》(上海古籍出版社1987年版)第一集收有康有为(1888年)《与黄仲弢编修书》(抄件,藏上海市文物保管委员会),康有为另有诗《题黄仲弢编修龙女行云图》、《为仲弢题吴彩鸾骑虎图》等。黄绍箕、沈曾植等人曾劝康有为少发议论,勿谈国事,建议他以金石陶遣,于是,康有为作《广艺舟双楫》。黄绍箕则于1895年撰有《广艺舟双楫评语》,随笔记下评语70余则。此有批语的刻本(仅存三卷)今藏温州市图书馆。

  1895年,康有为专程前往江宁游说时任两江总督的张之洞开办上海强学会,黄绍箕当时正在张之洞幕中,在张之洞的授意下,黄绍箕、梁鼎芬等8人同康有为一起赴上海筹办强学会,黄绍箕参与议定章程,并成为上海强学会的主要发起人之一。

  1898 611,光绪皇帝诏定国是,决定变法,推行新政。与此同时,慈禧也采取对策。光绪帝既想变法维新,又无所措手足。正在这一微妙时刻,任翰林院侍读学士的黄绍箕以张之洞所著《劝学篇》进呈,并奏言:湖广督臣张之洞撰有《劝学篇》,持论近实平允。张之洞的《劝学篇》,有人说实际上出自黄绍箕、辜鸿铭之手。写作目的大抵会通中西,权衡新旧,全书贯穿中体西用精神。本书既为光绪帝所接纳,又为慈禧太后所欣赏,体现了双重色彩。作为钦定维新教科书,风行海内,行销不下200万册。1900年美国纽约出版的英文本,易名为《中国唯一的希望》。不论《劝学篇》的写作意图是什么,从客观上看,《劝学篇》的发表,更进一步促成了康有为激进改革方案转化为实际政治运作的进程。

  1898919农历八月初五)夜,戊戌政变将作,黄绍箕曾助康有为出走。黄绍箕告知康有为局势危险,荣禄可能会加害于康先生,建议康易服出京,于天未明离开,直奔山东,不要经过荣禄的辖地天津。后来康有为在英国官员帮助下逃往香港,得幸免遇害。《康南海自编年谱》记载此事。黄绍箕逝世后,康有为流亡海外,曾作长诗《哭前翰林院侍读学士、湖北提学使君仲弢》,悼念他,诗见《康南海先生诗集》卷九《避岛诗集》。题下小记和诗,并载此事。

 

 

纪念历史文化名人黄绍箕逝世百年
100年前的126(清光绪三十三年十二月二十三日),黄绍箕与世长辞,终年54岁。《清史稿》卷四四四附传于其父黄体芳之后,记载这位温州籍的历史文化名人。为使读者充分了解家乡先贤功绩,推进温州文化的创新和发展,本版特推出此纪念专版。    (编者瓯越人物 洪振宁 )
  
  
  后清流健将
  黄绍箕(1854—1908),字仲弢,父亡后更字鲜庵。瑞安人,黄体芳之子。少承家学,工骈体文。金石书画,皆精于鉴别。光绪六年(1880)进士,中二甲第六名。改庶吉士,散馆后,钦定一等第一,授翰林院编修,旋赏加侍讲衔,历任四川乡试副考官、武英殿纂修等职。
  黄家在19世纪初已是瑞安著名的书香门第。其父黄体芳(1832—1899),字漱兰,同治二年(1863)进士,官至兵部侍郎,是同治、光绪年间清流派的重要成员之一,与张之洞、张佩纶、宝廷并称为翰林四谏。黄体芳与张之洞是同榜进士,后来又一起选为庶吉士,授翰林院编修,两人都是敢言直谏,在晚清政坛弹劾权臣,指斥弊政,或携手共进,或遥相呼应,关系非同一般。因为这一层关系,黄绍箕自幼受到张之洞的影响,后来又于光绪十年(1884)娶张之洞侄女为妻。
  步入政坛的黄绍箕,继承父辈清流遗风,同沈曾植、张謇等人被称为后清流,致力于经世致用之学。
  1897年,黄绍箕、黄绍第、陈虬、洪炳文、章献猷等瑞安人士在上海加入上海务农会。同时,黄绍箕等商量并发起组织瑞安农学会。次年春,农学会瑞安支会成立,黄绍箕遥领总理之职。以试种瓯柑、蚕桑为目标,倡导和推行农业改良活动。
  京城清议与地方士绅还有着各种直接联系。彭明、程歗主编《近代中国的思想历程(1840—1949)》(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9年版)以瑞安为例,较早揭示了这种关系。书中指出:京城的官员们与各省地方士绅原本就存在着纵横交错的联系,京城官员与自己家乡的关系就更是重要的纽带。这方面的一个典型例子,就是浙江温州府瑞安县的士大夫圈子。当地士大夫圈子里,孙、黄两家是望族,黄体芳是前清流的重要人物,其子黄绍箕、侄黄绍第则属于后清流的行列,孙衣言在任京官时期也自认是清流成员,孙衣言的儿子孙诒让也曾在清流活跃的19世纪80年代中期在北京住过一年。孙、黄两家关系密切,在太平天国时期,孙、黄两家曾在瑞安组织团练镇压当地的一次起义。在重建秩序时期,孙衣言、孙锵鸣兄弟则成为当地士绅的领袖,积极介入地方管理,黄家则成为京城清议政治里的重要人士。这种联系还因对经世思想传统的共享而加强,孙衣言、黄体芳都重视永嘉学派的思想资源,两人都以经世之学而著称。如前所述,孙氏兄弟的周围有一批优秀的弟子,其中,陈虬、宋恕、陈黻宸以及孙诒让稍后都成为重要人物。
  代呈《劝学篇》
  1895年,康有为专程前往江宁游说时任两江总督的张之洞开办上海强学会,黄绍箕当时正在张之洞幕中。在张之洞的授意下,黄绍箕、梁鼎芬等8人同康有为一起赴上海筹办强学会,黄绍箕参与议定章程,并成为上海强学会的主要发起人之一。《强学会》第一号发表《上海学会之章程》,列名发起人名单有黄体芳、屠仁守、康有为、梁鼎芬、黄绍箕等16人,其中黄体芳列第一名、黄绍箕列第五。
  1898 6月11日,光绪皇帝诏定国是,决定变法,推行新政。与此同时,慈禧也采取对策。光绪帝既想变法维新,又无所措手足。正在这一微妙时刻,任翰林院侍读学士的黄绍箕以张之洞所著《劝学篇》进呈。
  据许同莘《张文襄公年谱》记载,1898719,黄绍箕入对,光绪帝面谕,近来议论,于中西各有偏见。黄绍箕即奏言,湖广督臣张之洞撰有《劝学篇》,持论近实平允,尚无流弊,于是进呈。
  725,光绪帝详加披览,发布上谕称是书:持论平正通达,于学术、人心大有裨益。著将所备副本四十部,由军机处颁发各省督抚学政各一部,俾得广为刊布,实力劝导,以重名教,而杜卮言。
  张之洞《劝学篇》成书于当年4月,写作目的大抵会通中西,权衡新旧,全书贯穿中体西用精神,为光绪帝所接纳,又为慈禧太后所欣赏,体现了双重色彩。作为钦定维新教科书,该书风行海内,行销不下200万册。1900年美国纽约出版的英文本,易名为《中国唯一的希望》。不论《劝学篇》的写作意图是什么,从客观上看,它的发表,更进一步促成了康有为激进改革方案转化为实际政治运作的进程。有人说,《劝学篇》实际上出自黄绍箕、辜鸿铭之手,但黄、辜作为幕僚即使参与起草,最后定稿也当是张之洞本人。
  张之洞对黄绍箕甚是赏识,向清廷荐举人才,首列黄绍箕,称他:志远方长,治事缜密,中西学术均能贯通,熟于郡国利病、外洋政事。
  帮助康有为
  黄绍箕与康有为有过比较密切的交往。
  1888年,康有为第一次上书光绪帝时就得到黄绍箕的帮助。当时康有为的身份是监生,不能给皇帝直接上书,但可以通过国子监长官代递。黄绍箕把他引荐给国子监祭酒盛昱,本来盛昱已经同意代递,由于国子监监事大臣翁同龢的反对而作罢。当时康有为不像后来那样出名,生活上也比较困顿,黄绍箕还多次予以接济。康有为十分感激,把他视为知己。
  《康有为全集》(上海古籍出版社1987年版)第一集收有康有为《与黄仲弢编修书》(1888年抄件,上海市文物保管委员会藏),康有为另有诗《题黄仲弢编修龙女行云图》《为仲弢题吴彩鸾骑虎图》等。黄绍箕、沈曾植等人曾劝康有为少发议论,勿谈国事,建议他以金石陶遣。于是,康有为作《广艺舟双楫》,黄绍箕则于1895年撰有《广艺舟双楫评语》,随笔记下评语70余则。此有批语的刻本(仅存三卷)今藏温州市图书馆。
  1898919(农历八月初五)夜,戊戌政变将作,黄绍箕曾助康有为出走。黄绍箕告知康有为局势危险,荣禄可能会加害于康先生,建议康易服出京,于天未明离开,直奔山东,不要经过荣禄的辖地天津。后来康有为在英国官员帮助下逃往香港,幸免遇害。《康南海自编年谱》记载此事。黄绍箕逝世后,康有为流亡海外,曾做长诗《哭前翰林院侍读学士、湖北提学使黄君仲弢》,悼念他,诗见《康南海先生诗集》卷九《避岛诗集》。题下小记和诗,并载此事。诗称:衔杯浙绍馆,泣语至深更。劝吾夜密走,胡服或为僧。题下记:戊戌出奔,赖公告难。劝吾微服为僧,北走蒙辽。夜宴浙绍会馆,把酒泣诀。今幸更生,皆君起死人而肉白骨也。为服缌衰,东望奠祭,不知其哭之恸也。
  倾心办教育
  黄绍箕平生主要精力用于教育。曾于1885年任四川乡试副考官,1897年任湖北乡试正考官。
  兴办新式学校,是维新派救亡图强的要策。1898215,光绪帝诏谕开办京师大学堂。京师大学堂是北京大学的前身,它是戊戌维新的产物,我国综合性质的大学当以京师大学堂的创办为标志。梁启超起草《京师大学堂章程》,章程规定办学方针为中学为体,西学为用,中西并用,观其会通,还规定各省学堂皆归大学堂统辖。原设官书馆和新设译书局,均并入大学堂。73(农历五月十五日),光绪帝下令批准设立,任命吏部尚书、协办大学士孙家鼎为管理大学堂事务,以张元济为大学堂总办。黄绍箕原任官书馆、译书局监督,721,为大学堂提调,82(农历六月十五日),张元济辞去大学堂总办职务,由黄绍箕接任。戊戌政变后,慈禧发出上谕,宣布废除百日维新的新政。除设立京师大学堂外,变法新政全部废止。京师大学堂续办,黄绍箕仍任总办,兼领左春坊左庶子。筹划该校的改制,将中、小学合并,又将仕学院分隶于史学、地理、政治三堂,时保守势力抬头,难有成效。1899年,因父丧去职。
  1900年,黄绍箕赴武昌就任两湖书院监督,使该校的办理顿见起色。1902227,瑞安普通学堂开学。黄绍箕为总理,孙诒让为副总理。时黄在湖北,由孙主持校务。同年,奉旨将该校改办为两湖大学堂,次年,又负责将该校改办为两湖总师范,其间,辅佐张之洞办理湖北学务,倡议成立学务处,规划管理一省教育事业,先在湖北实施后,推广全国;主持选送优等生赴日攻读师范,回国后培训师资数千人,贡献颇多。张之洞为之十分赞赏:品端学博,沉细不浮,于中西政治纲要、学校规制,实能精思博考。”1906年,黄绍箕被推举为浙学堂总理,同年出任湖北提学使,到任即首捐廉俸二千余金,充为教育经费,又率各省提学使赴日本考察教育。19071月,受命协助张之洞筹办曲阜学堂。为教育事业彻夜达旦自忘其病,卒于任上。
  黄绍箕在中国教育事业上业绩卓著。《清史儒林传》称:今日海内学校如林,教科成立,皆绍箕首先倡导之力。日本国教育会曾向他颁赠颂状奖牌,并推为汉学统一会名誉会长。
  编撰教育史
  除兴办新学之外,黄绍箕还曾于1904年编撰《中国教育史》。
  《中国教育史》是由中国学者撰写的最早的中国教育史专著,是当时师范教育中重要的参考资料。黄绍箕的思想倾向是中体西辅,此书即体现这一指导思想。癸卯(1903年)学制颁布之后,高等学堂设有教育史课程,而中国教育史尚无教材,此书即应急需而作,并成为在教育史研究中西结合的最早典型。
  现存铅印本《中国教育史》,五卷,由商务印书馆出版。题黄绍箕著,有叶尔恺序,署乙丑年(1925)。史家认为黄绍箕生前未完成《中国教育史》书稿,两江总督端方(即午帅)嘱陈庆年(江苏丹徒人)续补其书,陈请柳诒徵续补。柳诒徵作了辑补。柳诒徵(1880—1956),镇江人,著名学者。
  孙诒让于1904513(光绪三十年三月二十八日)致信黄绍箕时提到:《文明史》已脱稿否?闻采摭极博,兼史部政书、子部儒家之精要,是不刊之作,非徒为教科增一佳册也(《孙诒让遗文辑存》,浙江人民出版社1990年版)。
  其堂弟黄绍第(1855—1914)在《与薇阁书》中提到黄绍箕:所撰《教育史》自周以前,属稿甫定,余已具有揣制,未及排比整齐,午帅(即端方)意欲成之,嘱陈君庆年续其事。
  《中国教育史》,约10万余字。论述自伏羲、神农、黄帝至孔子的教育。其理论贡献有:一、划分了先秦教育的发展阶段;二、初步确定了中国教育史的研究对象与范畴;三、尝试运用西方近代教育和社会科学研究方法;四、提出了许多独到见解;五、史料翔实(参见《中国学术名著提要·教育卷》杜成宪撰《中国教育史》条目)。作者具有初步的唯物史观,懂得在一定的时代和社会发展背景下去认识教育,认为政治制度、物质生活与文化状况都影响到一个时代的教育,对一些具体问题,也能作出辩证分析。书中还提出要德知体三育并重,并提出情育(即美育)为进德之基。还强调家庭教育、社会教育与学校教育相表里,提出了母教胎教胎教之先胎教
  诗文多佳作
  黄绍箕一生从政,但也是一位广博精深的学问家,是晚清温州知识群体中的佼佼者。他通训诂,习史记,热衷经世之学,诗、文、书造诣很深,尤精于金石鉴赏。读吴大澂《说文古籀补》,指出其疏失十余条。
  黄绍箕与孙诒让最为友善,相互支持,人称二仲先生。孙诒让撰《墨子间诂》成,读者多苦其奥衍,惟绍箕为其评校,并举正十余事,多精确,又为其书作跋文。与孙诒让共同发起创设瑞安算学书院,后改名学计馆,是我国最早的专习算学的专科学校之一。学计馆馆名由张之洞题书。
  孙诒让居家办学,遇到的阻力异常顽固,有许多方面靠黄绍箕帮助才得以解决。如学计馆经费枯竭,黄绍箕函请浙江当局拨款;温处学务分处的成立受到梗阻,黄绍箕为之疏通;孙诒让同情与保护革命人士,惹起所谓新山歌案,也是黄绍箕从中给以坚定的支持,才使风波平息。
  此外,1890年孙诒让曾给黄绍箕书信,托其为平阳黄庆澄推荐。黄庆澄(1863—1904)曾经创办《算学报》,为中国最早的数学专业期刊。黄氏于1891年(光绪十七年)在安徽潜山县任幕僚,上书提出兴革建议,受到安徽巡抚沈仲复赏识,荐赴日本考察,又得驻日公使汪凤藻的赞助,于1893年(光绪十九年)夏天在日本考察。撰有《东游日记》,孙诒让为书作序。黄庆澄又撰有《湖上答问》,叙述其维新变法图强之主张。
  黄绍箕1904年撰有《乡土志例目》,为编写初等小学历史、舆地、格致三门课本提供准则。他认为:小学生幼稚,不能妄求高深,但乡土之事,见闻习惯,一经指点,皆成学问
  黄绍箕还曾与刘崧英、陈寿彭等译辑《种植丛书》一册,有活字印本,提要见《续修四库全书总目(稿本)》。又著《汉书艺文志辑略》、《楚词补注》,均未成书。
  1914年,冒广生取黄绍箕、黄绍第遗稿,合而刻之,取名《二黄先生集》,收入《永嘉诗人祠堂丛刻丛书》。1921年,杨嘉收集黄先生遗稿,合而编成《鲜庵文辑》一卷。1931年,黄群刊刻《二黄先生集补遗》,收入《敬乡楼丛书》。
  黄绍箕诗文俱佳,也是晚清诗文名家之一。陈衍在《石遗室诗话》中评黄绍箕诗:举止稳藉,语有称量,极似《广雅堂集》。汪辟疆在《光宣诗坛点将录》书中称其《游黄州三游洞诗》数章最工,皆能守唐宋诸贤矩矱者也。
  清史馆传稿评论黄绍箕文:古文奄有水心、士龙、龙川之长,于止斋尤近。骈体文兼宗初唐,不专主汉魏。
  汪国垣(辟疆)《近代诗人小传稿·黄绍箕》中曰:仲弢博学工文辞,善鉴别书画。尤爱才好士……既少承家学,又为广雅入室弟子,工骈体文,兼精于金石书画目录之学。诗不多作,有作亦不自珍惜,散落殆尽。今所传之《鲜庵遗稿》,吐语蕴藉,卓然雅音。其七言古诗尤兼有庐陵、眉山、道园之胜。虽不隶河北省,而诗学典赡雅正,足为广雅、篑斋张目,故列入河北诗派。
  康有为诗集中的一页
  本版图片由作者提供
  荩1914年,冒广生取黄绍箕、黄绍第遗稿,合而刻之,取名《二黄先生集》,收入《永嘉诗人祠堂丛刻丛书》

▲黄绍箕墨迹

 

 

 

  ▲黄绍箕画像,选自民国时期《清代学者像传》。

 

  ▲黄绍箕的文有抄本《蔘绥阁文集》

  温州市图书馆藏

 

  荨黄绍箕(右)与堂弟黄绍第合影

 

 

 

 

  ▲黄绍箕诗集《鲜庵遗稿》

 

 

  ▲黄绍箕像

 

 

  ▲黄绍箕墨迹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