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读经|喻嘉言对扶阳学说的贡献

 为什么73 2016-04-15

读经|喻嘉言对扶阳学说的贡献

原创 2016-04-15 芃澜 腔调中医

喻嘉言对扶阳学说的贡献

——喻氏阴病论及相关学说介绍


    

        这是我在2010年院内扶阳论坛上的一次讲座的整理稿,整理者是好朋友冯雷先生。老是不发文,也不好,所以校对删减了发上来,供方家哂玩。




芃澜

 

      各位同事,首先我要说明的是,我工作之外的个人兴趣主要放在古籍的整理。在学习古籍的过程中,我就发现这一点了,比如很多词汇语言难以理解,所以我工作的重心就放在了训诂这一块,包括词语的注解,古籍中涉及的典故,与其他书籍的互参等等。我就对杨院说,我可以帮你们读点书,把东西拿出来供你们参考,有些东西你们做临床的一看可能就知道他的真意了。所以今晚我讲的喻嘉言的阴病论,也是出于这么一个目的,就是仅仅提供一个文本,给各位临床工作者,各位在临床中肯定会有更深刻的体会和领悟。我就是把这段文本尽量原始的、原汁原味的提供给大家。

      

       对喻嘉言,我不多做说明了。他是明末清初的医家。在李经纬教授编的一本医学史著作里,他把喻嘉言归到保守的一派,因为喻嘉言这个人,是古非今。他的确很善辩。我在阅读他的书籍时就感觉他是一个有着强烈的辩论意识的人,他总是会和不同的人进行着思想的交锋。他的医学方法也主张“议病”,议论的议,还是辩论,所以这个人是很善辩的,他批驳各个时代的人。在他眼里最推崇张仲景和《黄帝内经》,把后世大部分医家驳得体无完肤。喻嘉言是一个伤寒大家,对伤寒学说的贡献很大。三纲鼎立说、错简说就是他倡导的。他对后世医学影响很大。很多人对他认可,也有很多人对他不认可。从这个意义上说,其实喻嘉言并不是一个保守派,至少他不是一个泥古不化的人,而是一个时时创新敢言的人。我们这个学会的主题是扶阳,那么我就选择了喻嘉言的著述中对扶阳关系比较密切的“阴病论”这一部分。


有关阴病的提出。

      喻嘉言有这么一段话:

      “太极动而生阳,静而生阴,阳动而不息,阴静而有常。二气交而人生,二气分而人死,二气偏而病起,二气乖而病笃。”

      这个道理我们都了解。这段话讲阴阳的关系,强调阴阳的平衡。从基本原理上来说,阴阳的重要性是不分上下的,扶阳也好,补阴也罢,总以阴阳平衡为目标,按照需要而选择。如果这样,可能我们谈扶阳就会有些突兀,那么为什么偏重扶阳呢?喻嘉言给了我们一个答案,我觉得也很有意思。

       他说:“圣神忧之,设为医药,调其偏性,使归和平,而民寿已永”。

      这段话是讲《黄帝内经》的产生。《黄帝内经》讲的就是阴阳平衡的根本大道理。喻嘉言认为:这种平衡的大道理在今天就不能再这么看了,因为疾病发生了变化。发生了什么变化呢?   

      喻嘉言说:

      “三皇之世如春,阳和司令,阴静不扰,所以《内经》凡言阴病,但启其端,弗竟其说。”

      他说,在内经时代,阴病不是主要矛盾,阴阳整体是十分平和的,因为那时圣人,即三皇是十分公正的,社会是平和的。这是我国传统的天人相应的认识。在古人看来,所有的自然以及社会变化都和天命所系的那个人有关系,也就是帝王。“王”字是三横一竖,三横代表天、地、人,中间一竖代表沟通天地人的唯一一人。因此所有的天命都是归于这一个王的。天命的改变也和这个王的政令改变有关。如果他昏庸,整个社会甚至气候就会惨淡。我们只要了解这回事就是了。在《黄帝内经》中也多次描绘那个美好时代。但是现在这个美好时代过去了。之所以过去了,是因为“国政乖讹”,三皇时代的美好政令不在了,整个社会发生了动荡。如果大家感兴趣于国学的话,就会知道,诸子百家也多次探讨这个问题,就是整个社会发生了变化,改变了当时那种平和美好的局面,

      “阳舒变为阴惨,天之阳气闭塞,地之阴气冒明。冒明者,以阴浊而冒弊阳明也。百川沸腾,山冢崒崩,高岸为谷,深谷为陵,诗言之矣。民病因之,横夭宏多,究莫识其所以横夭之故。”

       相对于三皇时代,首先是气候,也就是整个大环境发生了变化:“以阴浊而冒弊阳明也”。这个变化发生在什么时候呢?喻嘉言提到了《诗经》中的记载:“高山为谷,深谷为陵”,这段文字出自《诗经·雅·小雅·节南山之什》,这首诗记录了当时所发生的一次重大自然灾害,那一年,发生了强烈的地震,还发生了日食。根据天文学家的考证,时间是在周幽王六年,也就是公元前776年9月6日。

       为什么地震代表的是“阴气冒明”呢?

       喻嘉言还有一段发挥,记录在《寓意草.详胡太封翁疝证治法并及运会之理剿寇之事》当中。这个案例是在讲一个寒疝患者的治疗心得的。患者每受寒,则必引发疝,喻嘉言每用姜、桂、附子之类平复。他为了说明自己为什么这么治病,就作了一番说明。并在本案中论及“阴邪为病,不发则已,其发必暴。”大家记住这个“必暴”,因为后面提到的阴病往往和暴卒联系在一起。

       他说,

       “试观天气下降则清明,地气上升则晦塞。而人身大略可睹。然人但见地气之静,而未见地气之动也。方书但言阴气之衰,而未言阴邪之盛也。医者每遇直中阴经之病,尚不知所措手,况杂证乎?请纵谭天地之道以明之。”

      “天地之道,《元会运世》一书,论之精矣。至于戌亥所以混茫之理,则置之不讲。以为其时天与地混而为一,无可讲耳。殊不知天不混于地,而地则混于天也。盖地气小动,尚有山崩川沸、陵迁谷变之应;况于地气大动,其雷炮迅击之威,百千万亿,遍震虚空,横冲逆撞,以上加于天,宁不至混天为一耶?必至子而天开,地气稍下,而高覆之体始露也。必至丑而地辟,地气始返于地,而太空之体始廓也。其时人物尚不能生者,则以地气自天而下,未至净尽。其青黄红紫赤白碧之九气而外,更有诸多悍疾之气,从空注下者,动辄绵亘千百丈,如木石之直坠,如箭弩之横流”。

        ——你马上就能想到《2012》当中那个世界末日的场景——

      
(更有诸多悍疾之气,从空注下者,动辄绵亘千百丈,如木石之直坠,如箭弩之横流)

       “人物非不萌生其中,但为诸多暴气所摧残,而不能长育耳。必至寅而驳劣之气,悉返冲和,然后人物得遂其生,以渐趋于繁衍耳。阴气之惨酷暴烈,一至于此,千古无人论及。何从知之耶?《大藏经》中,佛说世界成毁至详,而无此等论说者。盖其已包括于地水火风之内,不必更言也。夫地水火风,有一而非阴邪也哉!群阴之邪,酿成劫运。昌之所谓地气之混于天者,非臆说矣。堪舆家尚知趋天干之吉,而避地支之凶。”

        这段话提到了一本奇书——《元会运世》,这本书出自北宋奇人邵雍之手。现在的版本叫做《皇极经世书》,还包括了其弟子门人整理的内容。

     《元会运世》是其中的首六卷,是一本古代推步之书,就是依照古代天文术数之学(历法)推演宇宙起源、自然演化和社会历史变迁的著作。他推论了上起公元前67017年,下至公元62583年的宇宙变迁历史,其中在公元前40017年才标注是中国历史的唐尧时代。而其自己生活的时代为1077年(邵去世年)。朱子评价它说“自《易》以后,无人做得一物如此整齐,包括得尽”;

       在《元会运世》邵雍“以元经会”、“以会经世”、“以世经运”,设置了宇宙一个大轮回。其中至寅而天物开,到戌亥则闭物,大概就是今年人们热衷的世界末日。

       喻嘉言思考的是,为什么会闭物。他认为那是天气与地气混而为一。于是物不得兴,生命没有办法存在,而到了丑,地气从空中慢慢的返回地面,这个时候,由于地气表现出一种悍疾之气,“从空注下者,动辄绵亘千百丈,如木石之直坠,如箭弩之横流。人物非不萌生其中,但为诸多暴气所摧残,而不能长育耳。”生命也无法存在。一定要到了寅,地气才恢复到最初的平静状态,于是新的一轮生命才能再次出现,新的文明也再次孕育并得到发展。所以世界末日不是一个终结,而是一个新的开始。     

      上述的说法好像和我们探讨的话题不相干。好了,我们回到喻嘉言的说法。实际上他主要说的是,第一,阴气也是十分危险的。特别是地气暴动冲逆,与天气相混的时候,所带来的杀气也是最重的。所以相应的人体疾病到了后期,往往是因为阴气的暴起而猝然死亡。“天地相混,天原不混于地,乃地气加天而混之耳”。二,目前,我们处在这样一个阶段,就是,地气小动,不时上冲,因此人相感应,而变生疾病。三,地气悍疾,为祸最烈。这就使得,我们所要讨论的阴病成为了一个不可以被忽视的话题。严格地讲,喻嘉言关注的是阴病,而并非是扶阳,阴病是体,而扶阳为用。为了呼应我们讨论的话题,故此用扶阳为题目。

       这种变化,在中医学的发展中有没有产生影响呢?或者说,有没有人注意到这种变化呢?又是从什么时候注意到的呢?喻嘉言的观点,有。

      第一个注意到的人就是张仲景。

       “汉末张仲景著《伤寒论》十卷,治传经阳病;著《卒病论》六卷,治暴卒阴病。”

       喻嘉言认为他关于治疗阴病的经验都记录在《卒病论》里,但是可惜因为兵火,没有流传下来。我们现在一般的认识是,卒,是杂,所以叫《杂病论》。喻嘉言不这样看。没关系。关键是喻嘉言在这里“阴病——暴卒”这一相关概念的设定,值得我们重视。喻嘉言认为仲景是认识到了这个问题的,但是后世的医家一直没有特别留意。

       第二个注意到的人是韩祗和。韩是北宋医学家,精研伤寒。著有《伤寒微旨论》两卷(1086年),后遗失。现存为《永乐大典》辑录本。辑录本是我们的经典常见的文本,如《神农本草经》。喻嘉言说他设有“中寒”一门,“微有发明。诲人以用附子、干姜为急。亦可谓仲景之徒。”但是这样的观点,在当时只是“草泽一家一言”,并没有引起重视。加上丹溪等倡导“贵阴贱阳说”,并成为一时宗法,造成了扶阳的主张不被重视。

        喻嘉言总结说:

        1、“自有医药以来,只道其常,仲景兼言其变。”很早的医书,只讲阴阳平衡,不讲阴阳之变。

        2、“化日舒长,太平有象,乱离愁惨,杀运繁兴。救时者倘以贵阴贱阳为政教,必国非其国;治病者倘以贵阴贱阳为药石,必治乖其治矣。”这可以看作他对“贵阴贱阳说”发出的檄文。

       因此,喻嘉言主张:乱世应当关注变局,当然盛世应该强调阴阳平衡,但在乱世,在人体有阴病的时候,当然是“凡阴病见端,当以回阳为急”。他强调对变局的辨识,对回阳的重视。

       那么什么样的病才叫阴病呢?

       第一是暴卒。“卒中寒者,阳微阴盛,最危最急之候”。

       他用了两个“最”。同时他也对《内经》和《伤寒论》中的文字做了发挥。《内经》有段话说道:

       “阴盛生内寒。因厥气上逆,寒气积于胸中而不泄,不泄则温气去,寒独留,留则血凝,血凝则脉不通,其脉盛大以涩,故中寒。”

       他所列的中寒,和《内经》所说的中寒有相同之处,也有不同之处。第一,他赞同《内经》所说的“阴盛生内寒”,认为阴病以内寒为本,外寒为标;第二,他又提出《内经》所讲的中寒“其脉盛大以涩”,阳气还不是很虚,虽然是中寒,但不是他讲的暴卒阴病。喻嘉言把《伤寒论》和《卒病论》分开了,认为前者只是讲寒邪传阳经的疾病,而《卒病论》才是讲以阳虚为本的外感。寒邪传阳经,即使传肾,“其亡阳亡阴,尚未可定;至中寒,则但有亡阳,而无亡阴”。在这里他也把伤寒作了一个区别。

        第二,他对阴病的病理基础有个认识。

        首先他对元阳有一个发挥。他认为,肾中真阳为守邪之神。他引用了《内经》的观点——人身血肉之躯,皆阴也——“阴成形”。父母构精时,一点真阳,先身而生,藏于两肾之中,而一身之元气,由之以生,故谓生气之原。这是他的生命观。他认为生命最初产生,来源于父母的元阴元阳,出生之后就开始接受外界两种物质的供养,一是食气,即天空的清气,二是食物。人接受天地的供养才能成长,到了成年,开始施泄的时候,就开始衰落。所谓施泄,就是性生活。

       说到这里,说句题外话。我们中医起源时至少和三家有关,有房中家。房中家强调的是防止施泄,所谓“七损八益”,就是为了不施泄,还有“还精入脑”等等法门,甚至期望通过性生活达到补益元气、延长寿命的效果。第二个是神仙家,期望超越肉身,长生不老,他们反对吃东西。食物转化成肉体,“阴成形”,转化成重浊的东西,距离他们飞升的目标太远。但是不吃东西,元阴元阳就会涣散,他们就通过两种方法保证元阳元阴不散,一是却谷食气,就是辟谷,马王堆出土的书籍有一部分是讲却谷食气的法门;二是炼丹服食,通过炼丹,固持元阴元阳,到后来,身体可以气化,但元神又不会耗散。第三个,方技家。方技家对前二家有吸收也有取舍。《内经》提到过真人,那是理想的状态,希望我们效法真人,能预防疾病,春秋可度百岁就行了。到明清时代中医迅猛发展,和强调格物致知的思想有很大关系。所以中医自身发展有自己的价值取舍的准则和不断延续地源流。

       说回来。讲到元阴元阳,这是人身的基础,先天的东西,很难后天补充。随着后天使用,一点点的耗散,最后耗散尽了,油尽灯枯,人就完了。是这样一个过程。元阳如一点灯火,被元阴密密的包含着,而元阴元阳又被脾土保护着。所以脾为后天之本,肾为先天之本。而人体有了真阳的卫护,就好象暗室一灯,炯然达旦,“六淫之外邪,毫不敢犯,故谓守邪之神。”

所以,人可以“傲雪凌寒,寻诗访友”,也可以“立国异域,啮雪虏庭,白首犹得生还。”并没有听说谁“内寒生而外寒中”,归根结底,都是因为能够很好地护持“元阳”,用“后天培养先天,百年自可常享”。而如果,元阳受损,“阳微必至阴盛,阴盛愈益阳微”,一旦外寒卒中,而以经常之法治之,不知道是为“变局”,喻嘉言说“百中能有一活耶?”

       真阳固持表现为三阳丰亨。哪三阳呢?手足之阳、脾中之阳、胸中之阳。

 

手足之阳

为之役使

流走诸身,固护腠理,捍卫于外

脾中之阳

法天之健

消化饮食,传布津液,运行于内

胸中之阳

法日之驭

离照当空,消阴除曀,而布于上

       此三者,丰亨有象,肾中真阳,安享太宁。

       

       手足之阳为役使,流走诸身,固护腠理,捍卫于外。脾中之阳,法天之健,消化饮食,传布津液,运行于内。胃为水谷之海,饮食水谷进入胃里,像进入大海一样。自然界的水也是由江河流入大海,然后经过蒸腾散布到整个自然界,形成循环。而胃作为水谷之海的精微物质散布的途径不同于自然界,是由经络经隧输布到全身的。这个输布运输,就是脾中之阳的功用。

       胸中之阳,法日之驭,离照当空,消阴除曀,而布于上。

       肾中的阳气,得肾阴之济,牢牢的固护于肾阴之中而不外露。如果肾阴被消耗了,肾阳就露出来,露一点就消散一点,这个消耗的速度就很快了。

得土以堤之,元阴元阳得到脾土的固护,蛰藏不露,除施泄而外,屹然不动。除了性生活之外,没有什么机会可以消耗元阳。此三者,丰亨有象,肾中真阳,安享太宁。换句话说,如果我们身体很健康,肾阳充足不外露,就可以保持生命长久。

       如果在外,在中,在上的三阳,衰微不振,阴气乃使有权,表现为:

     一是,肤冷不温,这也是临床判断阳虚的重要依据,看病人冷不冷——渐至肌硬不柔,卫外阳不用矣。

       二是,饮食不化,渐至呕泄痞胀,脾中之阳不用矣。

       三是,当膺阻碍,渐至窒塞不开,胸中之阳不用矣。由于三阳不振,乃取水土所封之阳——儿子钱不够花了,就找老子要,三阳的阳气不够用了,就要打开肾中元阳来使用,元阳就出来了——出而任事,元阳出来之后表现出的却是非常不正常的状况——第一是戴阳,头面红红的,面红如妆,头面得阳而戴赤,第二是肌肤得阳而熯燥,第三是脾胃得阳而除中。除中是《伤寒论》里的病名,“除”,消除之意,“中”,指中焦脾胃之气。疾病到了严重阶段,本来不能饮食,但突然反而欲食,这是中焦脾胃之气将绝的反常现象,称为“除中”。大家都知道的。即使这个人没有外邪侵袭,也活不久。

        所以,阴病总共原因有三个:

        1、元阳受损——导致阴盛阳微;

        2、三阳衰微——导致阴气用权;

        3、中寒,外邪侵袭。

       1、2为本,为内因;3为外因。总体来讲,阴病就由这几个因素构成。内因与外因,又因为具体情况之不同,而有主次之分。

       喻嘉言讨论了一大段阴病的病理,他重点论述的还是治疗方法。由于他论述阴病的治疗这一块太过精彩,所以不得不跟各位汇报一下。


       他把阴病的治疗过程分为五段,五段有五法,在实践过程中总共有八个难点。

       下面就说说这“五段、五法、八难”

       第一个阶段:单刀直入法

       “肾中之阳,如断鳌立极,其关系存亡之机,犹为宏钜。”

       “盖肾中内藏真阳,其阳外亡者,阴气必极盛,惟从事刚猛之剂,以摧锋陷阵胜阴复阳,非单刀直入之法,不可行也!”

       古代神话中,共工怒触不周之山,于是,天地倾覆,女娲及时斩断鳌脚,作为四极,支撑住了将倾的天空。在喻嘉言的眼光中,肾中之阳就是赖以支撑天地的“鳌脚”,当暴卒初现的时候,要毫不犹豫果断处置,用附子干姜之类,长驱直入,摧锋陷阵,稍缓则“灭顶罹殃,其人顷刻云亡!”

主方有两个:

       1、附姜白通汤:炮附子、炮干姜各五钱,葱白五茎,猪胆半枚取汁。

       上用水二大盏,煎附姜二味至一盏,入葱汁并猪胆汁,和匀温服。再用葱一大握,以带轻束,切去两头,留白二寸许,以一面熨热,安脐上,用熨斗盛炭火熨葱白上面,取其热气,从脐入腹,甚者连熨二三饼。又甚者,再用艾炷灸关元、气海,各二三十壮。内外协攻,务在一时之内,令得阴散阳回。

       2、附姜汤:炮附子、炮干姜,各五钱

       上用水二大盏,煎至一盏,略加猪胆汁一蛤蜊壳,浸和温冷服,不用葱熨及艾灼。

 

寒中少阴

(外因为主)

行其严令,埋没微阳

肌肤冻裂,无汗而丧神守

急用附子、干姜加葱白以散寒,加猪胆汁引入阴分;

恐药力不胜,熨葱烧艾,外内协攻,乃足破其坚凝。

少缓须臾,必无及矣。

真阳素扰,腠理素疏

(内因为主)

阴盛于内,必逼阳亡于外

魄汗淋漓,脊项强硬。

用附子、干姜、猪胆汁。

不可加葱及熨灼,恐助其散,令气随汗脱,而阳无由内返也。

宜扑止其汗,陡进前药,随加护腠理,不尔,恐其阳复越。

 

 

       第一个方针对外感寒邪,行其严令,埋没微阳,肌肤冻裂,无汗而丧神守,是不出汗的,神识也会昏蒙。急用附子、干姜加葱白以散寒,加猪胆汁引入阴分;恐药力不胜,熨葱烧艾,外内协攻,乃足破其坚凝。加葱白还有艾灸是为了散解外寒。这时要抓紧时间,少缓须臾,必无及矣。

       第二个方子针对内寒逼迫元阳外散,阴盛于内,必逼阳亡于外。表现在外就是大汗,魄汗淋漓,脊项强硬。这里辨别有汗无汗很重要。用附子、干姜、猪胆汁。并且谆谆告诫不可加葱及熨灼,恐助其散,令气随汗脱,而阳无由内返也。葱和艾灸会加重阳气的耗散。而且护理还要注意,宜扑止其汗,陡进前药,随加护腠理,不尔,恐其阳复越。

       这一阶段有三个难点。

        一难,果断决策。——少缓须臾,必无及也。

        二难,知别内外因。——关键区别点,外因为主表现为:无汗而丧神守;内因为主,则表现为:魄汗淋漓。前者用葱白协助散寒,后者则不用,恐助其散,令气随汗脱,而阳无由内返。懂得“固护腠理”是二难。

        三难,懂得单刀直入之理。——用附子、干姜,就在于胜阴复阳。“取飞骑突入重围,搴旗树帜,使既散之阳,望帜争趋,顷之复合”。不明白这个道理,“加增药味,和合成汤,反牵制其雄入之势,必至迂缓无功,此三难也。”我们现在开方子考虑很多因素,会加很多味药。但他就认为增加药味会牵制附子干姜的力量,难以达到快捷的效果。

       第二阶段:兼理荣血法

       经过第一阶段,阳回了,他就主张兼理荣血。

       主方:附姜归桂汤

       附子、干姜、当归、肉桂 各二钱五分

       上用水二大盏,煎至一盏,入蜜一蛤蜊壳,温服。

       四难,知药病相当。

       这是一个难点。我们在辨证中发现了很多问题,但是随之的用药能否与辨的证相当。外感寒邪是伤营卫的,用的药也要既考虑到卫气,又考虑到营血。“其次前药中即须首加当归、肉桂,兼理其荣,以寒邪中入,先伤荣血故也。不尔药偏于卫,弗及于荣,与病即不相当。邪不尽服,必非胜算,此四难也。”

       第三阶段:调元转饷法

       主方:附姜归桂参甘汤

       附子、干姜、当归、肉桂 各一钱五分 人参、炙甘草 各二钱

       上用水二大盏,煨姜(三片),大枣(二枚),(自汗不用煨姜)煎至一盏,入蜜三蛤蜊壳,温服。

       这个方子与前方相比,多了人参和炙甘草。多了这两个药有什么作用呢,我们拿军队来作比喻。附子干姜是猛将,将在外君命有所不受。他们攻下了病所,解决了问题之后,还要去制约他们,把他们调回来,不然会引起其他的问题。人参、炙甘草就是起到制衡他们的作用,让他们当好先锋官就行了。

       五难:知冲和之用

       其次前药中即须加入人参、甘草,调元转饷,收功帷幄,不尔姜附之猛,直将犯上无等矣,此五难也。

       第四阶段:平补善后法

       主方:辛温平补汤

       附子、干姜 各五分 当归 一钱、肉桂 五分、人参、炙甘草、蜜炙黄芪、土炒白术、酒炒白芍 各一钱、五味子 十二粒,上用水二大盏,煨姜三片,大枣二枚劈,煎至一盏,加蜜五蛤蜊壳,温服。

       六难:知阴阳平补

       用前药二三剂后,觉其阳明在躬,运动颇轻,神情颇悦,更加黄芪、白术、五味、白芍,大队阴阳平补,不可歇手。盖重阴见阳,浪子初归,斯时摇摇靡定,怠缓不为善后,必堕前功,此六难也。

       七难:知素痰难热

       用群队之药,以培阴护阳,其人即素有热痰,阳出早已从阴而变寒,至此无形之阴寒虽散,而有形之寒痰阻塞窍隧者,无繇遽转为热。姜附固可勿施,其牛黄、竹沥,一切寒凉,断不可用。若因其素有热痰,妄投寒剂,则阴复用事,阳即躁扰,必堕前功,此七难也。

       在喻嘉言那个时代用凉药是一种风气,不管怎样的病总要用点凉药才算是常规。他就指出,就算是有热痰的人,到了这个地步,痰也转为寒痰了,即使用了前面的方法把阳气挽回,也不会就转为热痰。如果这时用了寒凉的化痰药,就会前功尽弃。

        第五阶段:销兵放马法

     主方:甘寒补气汤

     人参(一钱)、麦冬(一钱)、黄芪(蜜炙一钱二分)、白芍(一钱酒炒)、甘草(炙七分)、生地黄(二钱)、牡丹皮(八分)、淡竹叶(鲜者取汁少许更妙,干者用七分);

  上用水二大盏,煎至一盏,加梨汁少许热服。无梨汁,用竹沥可代。

前用平补后,已示销兵放马,偃武崇文之意。兹后总有顽痰,留积经络,但宜甘寒助气开通,不宜辛辣助热壅塞。又说,治中寒服药后,诸证尽除。但经络间,微有窒塞,辛温药服之,不能通快者,第五方用甘平助气药,缓缓调之。

        八难:知修养其阴难

     盖辛辣始先不得已而用其毒,阳既安堵,既宜休养其阴,何得喜功生事。徒令病去药存,转生他患,漫无宁宇,此八难也。一旦阳气扶起来了,就该懂得什么时候不用扶阳,该养阴了。临床上判断这个分水岭,是很难的。

        下面讨论,我先提几点以抛砖引玉。

        第一,是临床应用存乎一心,还是存乎一议;

        喻嘉言在《寓意草》强调,“先议病后用药”,是有很强的现实意义的。对于临床中,我们也常常会遇到这样那样的困扰,其中最核心的就是“到底什么时候该用附子之类扶阳?”而这个“议病”,其核心就是辨证论治,因此,一病当前,“议病”最为关键,能不能在纷繁的症状中抓住关键问题,找到根本原因,果断决策,是非常重要的。那么在临床中我们下这个判断,是凭乎一心,那个第一印象,还是辨证论治?喻嘉言是在和自己辩论、把所有道理都说透了,没有任何疑问的时候,才来下决定。试举《寓意草》中的两个病例与大家分享。

        一个是黄长人的伤寒。

        黄长人犯房劳,病伤寒。守不服药之戒,身热已退。十余日外,忽然昏沉,浑身战栗,手足如冰。举家忙乱,亟请余至。一医已合就姜桂之药矣。余适见而骇之,姑俟诊毕,再三辟其差谬。主家自疑阴证,言之不入,又不可以理服,只得与医者约曰:“此一病,药入口中,出生入死,关系重大。吾与丈各立担承,倘至用药差误,责有所归”。医者曰:“吾治伤寒三十余年,不知甚么担承”。余笑曰:“吾有明眼在此,不忍见人活活就毙,吾亦不得已耳。如不担承,待吾用药”。主家方才心安,亟请用药。余以调胃承气汤,约重五钱,煎成热服半盏,少顷,又热服半盏。其医见厥渐退,人渐苏,知药不误,辞去。仍与前药服至剂终,人事大清。忽然浑身壮热,再与大柴胡一剂,热退身安。

       其中的“不服药之戒”是当时人的一个习俗,得了外感病先不吃药,在家休息几天就好,是当时流行的做法。

       第二个病案:

       徐国祯伤寒六七日。身热目赤,索水到前,复置不饮。异常大躁,将门牖洞启,身卧地上,展转不快,更求入井。一医汹汹,急以承气与服。余证其脉,洪大无伦,重按无力。谓曰:“此用人参附子干姜之证,奈何认为下证耶?”医曰:“身热目赤,有余之邪,躁急若此,再以人参附子干姜服之,逾垣上屋矣!”余曰:“阳欲暴脱,外显假热,内有真寒,以姜附投之,尚恐不胜回阳之任,况敢以纯阴之药,重劫其阳乎?观其得水不欲咽,情已大露,岂水尚不欲咽,而反可咽大黄、芒硝乎?天气燠蒸,必有大雨,此证顷刻一身大汗,不可救矣!且既认大热为阳证,则下之必成结胸,更可虑也。惟用姜、附,可谓补中有发,并可以散邪退热,一举两得,至稳至当之法,何可致疑?吾在此久坐,如有差误,吾任其咎。”于是以附子、干姜各五钱、人参三钱、甘草二钱,煎成冷服。服后寒战,戛齿有声,以重绵和头覆之,缩手不肯与诊,阳微之状始着。再与前药一剂,微汗热退而安。

       这两个病案,表现类似,一被诊为阴证,一被诊为阳实,区别的焦点在于哪里?我们总是说“医者,意也。”以为存乎一心。其实,并非如此。这其中自然有“欺慊之两途”,而区别点就在于一个“辨”字。所谓“欺慊”是理学的观点,就是看你做事是否违背自己的良心,违背良心做事就叫“欺”,符合良心就叫“慊”,是截然相反的两种路径。他借这个说法来说明,我们辨证、议病,这个辨不能违背病情,要按着病情的规律来处方用药。以议病促进对于病情的把握,对于用药的斟酌,是提高中医临床疗效的关键之处,也是中医学之所以取得进步和发展的关键。以议病来替代感觉,我认为是一种进步。我们讨论扶阳首先就要有这种胸怀。我们看一个病的时候,不是说一定要扶阳,而是先看看这个病究竟是怎么回事,弄清楚为什么要扶阳。


       第二,议病的核心在于用精湛的医理堪破诸症。

       在临床上,摆在我们面前的是一个又一个具体的症状,症状观察和搜集的是否全面是决定辨证是否准确的先决条件。而能否以精湛的医理贯穿、揭破,则是辨证论治的关键,这也就是议病与议药的区别。一个又一个症状如同摆在我们面前的珍珠,而贯穿其中,详细解释其前因后果的则是其中的医理。医理能够像一条线一样把所有的症状贯串起来,丝丝入扣。

       在喻嘉言的著作中,他对每一个医案的分析都很精彩。我们回过头来看一下喻嘉言对第一个病案的分析。人们一般认为房劳后就肾虚,所以遇到房劳外感就和肾虚中寒挂钩。但是,他说,你看这个人,开始竟然可以不必服药,可见他的感邪是比较轻的,过了十几天才发病,更不是暴病了。所以他房劳之后的伤寒,也只是比较重的外感而已,不是中寒阴病。

       而且,案例后面最精彩的是他就此着重论述了《伤寒论》中的“厥证”。他把各种原因导致的厥证汇总到一起,着重讨论什么时候该用四逆汤,什么时候不该用。这段论述很值得一看。(见《寓意草》)

       门人问曰:“病者云是阴证见厥,先生确认为阳证,而用下药果应,其理安在?”

       答曰:“其理颇微。吾从悟入(悟指对经典学习而言),可得言也。凡伤寒病,初起发热,煎熬津液,鼻干、口渴、便秘。渐至发厥者,不问而知为热也。若阳证忽变阴厥者,万中无一,从古至今无一也。盖阴厥得之阴证,一起便直中阴经。唇青面白,遍体冷汗,便利不渴,身蜷多睡,醒则人事了了。与伤寒传经之热邪,转入转深,人事昏惑者,万万不同。诸书类载阴阳二厥为一门,即明者犹为所混,况昧者乎?

       如此病先犯房室,后成伤寒,世医无不为阴厥之名所惑,往往投以四逆等汤,促其暴亡,而诿之阴极莫救,致冤鬼夜嚎,尚不知悟,总由传派不清耳。盖犯房劳而病感者,其势不过比常较重。如发热则热之极,恶寒则寒之极,头痛则痛之极。所以然者,以阴虚阳往乘之,非阴乘无阳之比。况病者始能无药,阴邪必轻,旬日渐发,尤非暴证,安得以厥阴之例为治耶?

       且仲景明言,始发热六日,厥反九日,后复发热三日,与厥相应,则病旦暮愈。又云,厥五日,热亦五日,设六日当复厥,不厥者自愈。明明以热之日数,定厥之痊期也。又云,厥多热少则病进,热多厥少则病退。厥愈而热过久者,必便脓血发痈。厥应下而反汗之,必口伤烂赤。先厥后热,利必自止。见厥复利,利止反汗出、咽痛者,其喉为痹。厥而能食,恐为除中。厥止思食,邪退欲愈。凡此之类,无非热深热厥之旨,原未论及于阴厥也。

       至于阳分之病,而妄汗、妄吐、妄下,以至势极,如汗多亡阳,吐利烦躁,四肢逆冷者,皆因用药差误所致。非以四逆真武等汤挽之,则阳不能回,亦原不为阴证立方也。盖伤寒才一发热发渴,定然阴分先亏,以其误治,阳分比阴分更亏,不得已从权用辛热先救其阳,与纯阴无阳、阴盛格阳之证,相去天渊!后人不窥制方之意,见有成法,转相效尤,不知治阴证,以救阳为主,治伤寒,以救阴为主。伤寒纵有阳虚当治,必看其人血肉充盛,阴分可受阳药者,方可回阳。若面黧舌黑,身如枯柴,一团邪火内燔者,则阴已先尽,何阳可回耶?故见厥除热,存津液元气于什一,已失之晚,况敢助阳劫阴乎?《证治方》云,若证未辨阴阳,且与四顺丸试之,《直指方》云,未辨疑似,且与理中丸试之。亦可见从前未透此关。纵有深心,无可奈何耳。因为子辈详辨,并以告后之业医者。

        

       第三,就是治疗应当清楚知道方义,明白药理,这样才能选材得当。

       喻嘉言读经典的方式非常值得我们学习,比如他学习《内经》是基于临床实践去发挥的。他对《内经》有很多的发挥。当然那时的人因为尊经,好多东西他不认为是发挥,而是认为自己领会了圣人的意思。他对《伤寒论》的发挥也很多,而且往往能基于医理,对经方的体会往往抓住要害,对病案的论述、方药的用意都阐述得跟《伤寒论》丝丝入扣。

  再看一个案例。

       筠翁长郎病失血,岁二三发。其后所出渐多,咳嗽发热,食减肌削,屡至小康,不以为意。夏秋间偶发寒热如疟状,每夜达曙,微汗始解。嗣后寒热稍减,病转下利。医谓其虚也,进以参、术,胸膈迷闷,喉音窒塞,服茯苓、山药、预收红铅末,下黑血块数升,胸喉顿舒,而容亦转。筠翁神之,以为得竹破竹补之法也。加用桂、附二剂,于是下利一昼夜十数行,饮食难入,神识不清,病增沉剧。

       仆诊其脾脉大而空,肾脉小而乱,肺脉沉而伏。筠翁自谓知医,令仆疏方,并问此为何症?

       仆曰:“此症患在亡阴,况所用峻热之药,如权臣悍帅,不至犯上,无等不已,行期在立冬后三日。以今计之,不过信宿,无以方为也。何以言之?

     《经》云,‘暴病非阳,久病非阴’。则数年失血,其为阳盛阴虚无疑。况食减而血不生,渐至肌削而血日槁。虚者益虚,盛者益盛,势必阴火大炽,上炎而伤肺金,咳嗽生痰,清肃下行之令尽壅。繇是肾水无母气以生,不足以荫养百骸,柴栅瘦损。每申酉时洒淅恶寒,转而热至天明,微汗始退。政如夏日炎蒸,非雨不解。身中之象,明明有春夏无秋冬。用药方法,不亟使金寒水冷,以杀其势,一往不返矣!乃因下利误用参、术补剂,不知肺热已极,止有从皮毛透出一路。今补而不宣,势必移于大肠,所谓肺移热于大肠,传为肠澼者是也。至用红铅末下黑血者,盖阳分之血,随清气行者,久已呕出。其阴分之血,随浊气行至胸中,为膜原所蔽,久瘀膈间者,得经水阴分下出之血,引之而走下窍,声应气求之妙也。久积顿宽,面色稍转,言笑稍适者,得其下之之力,非得其补之之力也。乃平日预蓄此药,必为方士所惑。见为真阳大药,遂放胆加用。桂、附燥热,以尽劫其阴,惜此时未得止之。今则两尺脉乱,火燔而泉竭,脾胃脉浮,下多阴亡,阳无所附,肺脉沉伏,金气缩敛不行,神识不清,而魄已先丧矣!昔医云:乱世溷浊,有同火化。夫以火济火,董曹乘权用事,汉数焉得不终耶!”

       案例后面有喻嘉言对病情、用药有一大段的论述,把每个症状的前后因果讲得清清楚楚,丝丝入扣。在此不重复,感兴趣大家可以自己看。这里补充解释一下“竹破竹补”。何谓竹破竹补之法?此为道家养生观点。所谓:“竹破竹补,人破人补”,“篱破还将竹补宜,抱鸡须用卵为之”,“牝鸡自卵,其雏不全”,“同类易施功,非种难为巧”等。何谓同类?明·孙汝忠《金丹真传》说:“安师曰:物无阴阳,安得启孕?牝鸡自卵,其雏不全。我本外阳而内阴,为离为汞,非得彼之真铅,逆来归汞,何以结圣胎而生佛生仙?彼本外阴而内阳,为坎为铅,非得我之真汞,顺老投铅,何以结凡胎而生男生女?故顺则人,逆则丹,有旨哉。丹经中每每言此丹房中得之,非御女采战之术;家家所有,非自身所有”,“铅汞两家,半在彼兮半在我”。我们可以明确的了解,道家借卦象论阴阳,而有真阴真阳之说。离卦卦象为(上一长横,中两短横,下一长横),外阳而内阴,此阳中之阴谓之真阴,喻为己,为汞,为心中阴神;坎卦卦象为(上两短横,中一长横,下两短横),外阴雨内阳,此阴中之阳谓之真阳,喻为彼,为铅,为肾中阳气。所以用红铅末补肾中阳气,就是所谓“竹破竹补”之法了。所以喻嘉言才在后文中说,筠翁“乃平日预蓄此药,必为方士所惑。”

      好,下面是大家一起讨论的时间,大家是做临床的,可能有更多的真知灼见,我只是把它呈现出来给大家看。谢谢大家!

 

 

记录者:冯雷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