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孙子兵法选评(四)

 阅读是无上乐趣 2016-04-15
军形第四 

   
“孙子曰: 昔之善战者,先为不可胜,以待敌之可胜。不可胜在己,可胜在敌。故善战者,能为不可胜,不能使敌之必可胜。故曰:胜可知,而不可为。” 

【释】孙子说:过去善于作战的人,先使得自己居于不可战胜的地位,再等待可以战胜敌人的机会的出现。第一条靠自己努力,第二条则靠敌人犯错。所以,善战的人只能使自己不被战胜,而不能确保敌人一定会被自己战胜。所以说,胜利可以预知而不可强求。 

【评】这儿充分暴露了古文的原始:“胜可知,而不可为”,任谁看了都只会觉得这是昏话:既然已经预见到了胜利,那胜利还有什么不可为的?其实他是说,取胜之道可以在事前谋划,但战机是否出现则无法强求。孙子总算在此作了一次现实主义者,承认胜利并不总是能争取到的。 

这段教导的毛病如下: 

第一,若己方处于防守,则“先为不可胜”是一种理想态。能否如此,并不一定取决于自己而常常取决于客观条件。在很多情况下,敌人根本就不会给你充足时间完善防御。即使有足够时间,能否有足够兵力与物资也不一定取决于自己的努力。 

第二,若己方处于进攻,则恪守这教条可能因过份谨慎而错过战机。若“敌之可胜”的宝贵战机出现了,或是敌人还没来得及“先为不可胜”,己方还在那儿慢条斯理地“先为不可胜”,那就是坐失良机。 

总之,“己之不可胜”与“敌之可胜”之间的权衡,必须根据因时因地制宜,不可能给出个机械的通用的先后处理程序来。如非要给出个通则不可,那还不如林副统帅的“三分冒险,七分把握”,只知冒险就会打败,只求把握就会错过战机。 

第三,战机是否出现,并不是孙子说的只能消极等待,可遇不可求,而是可以通过诱导敌人犯错,使得敌方从原来的“不可胜”变成“可胜”。己方也有同样问题,并不是“先为不可胜”之后就万事大吉。套句“辩证法”:“不可胜”与“可胜”状态可以互相转化,并非静止不变,无论敌方己方都如此。 


“不可胜者,守也;可胜者,攻也。守则不足,攻则有余。善守者藏于九地之下,善攻者动于九天之上,故能自保而全胜也。” 

【释】没有取胜机会就防守;有取胜机会就进攻。兵力不足时防守,有余时进攻。守卫时隐蔽自己,如藏于九地之下,进攻时全力以搏,如动于九天之上,这样才能自保而获得全胜。 

【评】这不过是“马吃燕麦,伏尔加河流入里海”一类永恒真理,毫无教益。 


“见胜不过众人之所知,非善之善者也;战胜而天下曰善,非善之善者也。故举秋毫不为多力,见日月不为明目,闻雷霆不为聪耳。古之所谓善战者,胜于易胜者也。故善战者之胜也,无智名,无勇功,故其战胜不忒。不忒者,其所措胜,胜已败者也。故善战者,立于不败之地,而不失敌之败也。” 

【释】看出胜利的希望而不能超过平常人的见识,不能算最高明。即使天下都称赞的胜利,也不能算最高明。举起秋天的毫毛不算大力士,看见日月不算视力好,听见雷霆不算听力好。古代所谓善战的人,只是战胜了那些容易战胜的敌人。所以,真正善战的人没有智慧超群的名声,没有勇冠三军的武功,只是能打胜仗又不出差错。不出差错,就能保证其措施使得他的对手注定要失败。所以善战的人既能让自己立于不败之地,又不放过敌人的过错。 

【评】此话不过是上面那论点的重复,而且表述更加糟糕,给人一种自相矛盾的感觉:前面才贬斥古之善战者,说那些人不过是打败了容易打败的人,后面又说真正的善战者是“胜已败者”,这难免使人糊涂。其实不过是古文的缺陷所致。孙子的意思是,不要去追求表面轰轰烈烈的武功,真正高明的人是谨小慎微不动声色的人。或许就是他这教导,哺育出了六出祁山而一无所获的“一生唯谨慎”的诸葛。 


“是故胜兵先胜而后求战,败兵先战而后求胜。善用兵者,修道而保法,故能为胜败之政。” 

【释】所以,要打胜仗,就必须在具备了必胜的条件之后才交战,而打败仗的军队总是先交战,再在战中求胜。善于用兵的人修习取胜之道,确保取胜之法,所以能主宰胜败。 

【评】这还是上面那意思的重复。属于可以删除的冗赘。 


“兵法:一曰度,二曰量,三曰数,四曰称,五曰胜。地生度,度生量,量生数,数生称,称生胜。 

【释】兵法计算包括:第一,测量土地面积,第二,计量资源,第三,数人头,第四,权衡比较双方实力,第五,预计取胜可能。土地面积决定资源量,资源量决定可投入兵力数量,兵员数量决定双方强弱,强弱对比决定胜负希望。 

【评】这是典型的原始部落战争方式,丝毫不考虑生产力、技术等因素,也忽略了社会制度、军制、将领才能以及部队训练、士气等因素,完全是笑话,就连在战国时代都无法适用——秦国的幅员与人口远小于齐国楚国,但因商鞅发明的军事极权制度而获得无与伦比的战斗力,最终扫灭了六国。 


“故胜兵若以镒称铢,败兵若以铢称镒。 胜者之战,若决积水于千仞之溪者,形也。” 

【释】因此,获胜的军队相对于失败一方如同用“斤”去称“两”,而失败的军队相对于获胜的一方如同用“两”来称“斤”。胜者作战如同决开山涧,积水从千仞高的冲下来,这是形势决定的。 

【评】这段话用作文学描写倒不妨,作为学术表达则信息含量为零,完全是废话,且与前文毫不相干。 
芦笛 发表于:2008/12/11 18:05:00
 评论 

“孙子曰: 昔之善战者,先为不可胜,以待敌之可胜。不可胜在己,可胜在敌。故善战者,能为不可胜,不能使敌之必可胜。故曰:胜可知,而不可为。” 
-------------
这段话楼主的解释非常不好!
最大的问题就是楼主把这段话放在敌我双方战争状态下去理解了.楼主应该试试把这段放在两国战前来理解,就不会那么别扭了.即这段话用在中日两国现实状态下战略原则,而不能当成抗战时,中日两国的指导原则.

所以你后面的分析根本就站不住脚.
雁归来74 发表于:2009/3/26 22:13:00
 评论 

孙子曰: 昔之善战者,先为不可胜,以待敌之可胜。不可胜在己,可胜在敌。故善战者,能为不可胜,不能使敌之必可胜。故曰:胜可知,而不可为。” 
--------------
用这段话可以做为我们处理中外关系和内政的指导方针.中国现在要做的就是管理好自己,做好自己的事情,大力提升综合国力,以到达让外敌不可战胜的境地,然后等待可以战胜敌人的机会.到达让敌人无法战胜的实力,完全只能靠中国自己.而战胜敌人要看敌人给不给我们机会.所以善于国家战略的人,能积累足够国家不被人打败,却不能让敌人被打败(战略平衡).所以说胜利可以预知,却不一定凭强力取得(胜利).

军形第四主要讲应该是战略,而像第三军争,主要讲的是战斗.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