谋攻篇,是讲用谋略作战,讲的是要按绝对力量优势对比作战,以使自己力量在作战时损耗尽量最小。因为:
所以,在失去进攻能力之前,就要撤退。这就是孙武攻破楚国都城后,最后仍然要撤回的根本原因。 作战以保全自己为上,但目标不一样作战以保全自己为上,这一点上和毛主席的军事观点是相当一致的。只不过,毛主席作战的目标是自己的壮大和发展。而孙子的作战目标,更多的是避免第三方渔翁得利。显然毛主席的是王道,孙子的是霸道。 孙子说:“夫用兵之法,全国为上,破国次之;全军为上,破军次之;全旅为上,破旅次之;全卒为上,破卒次之;全伍为上,破伍次之。是故百战百胜,非善之善者也;不战而屈人之兵,善之善者也。” 这段话有两种理解, 1)第一种理解是“作战时,使敌举国不战而降是上策,击破敌国使之降服是次一等用兵策略……最后点出不战而屈人之兵要比百战百胜好”;这种理解是指对敌方的。这种理解是有害的,因为保留了敌国的完整实力,给予敌国第二次反叛的机会,并没有解决问题。 2)第二种理解是“作战时,使自己国家基本不损耗为上,是略为损耗为次;使自己的军队依然完整为上,使自己的军队发生损失残破为次……最后点出不战而屈人之兵要比百战百胜好,因为不战而使敌人屈服,则自己为全”;这种理解是指对我方的。这种理解是有益的,是自己先处于不败之地的,并且使己方慎兵,符合“兵者,凶器也,不祥之器也”的理念。 这里的另一个隐原则是——国家实力的动态增长要大于在战争中损耗,此时可作战,相当于补充要大于消耗——即要越战越强才可、越战越弱则危险性会在尾部急剧上升。 孙子说的这种情况,不论是哪种理解,仍然是局部上的,局部上可以做到。穷其原因是对方无战斗之力、或者战则必亡、加之己方承诺了对方较优厚的条件,使得对方两害取其轻。毛主席是相信枪杆子出政权,这本身证明要在全局上做到孙子的这种理想状态,条件极其苛刻甚至是不可能。 毛主席认为:
所以,任何一种谋攻,都是必须以彰显力量为前置条件的,让对方看到这种绝对的优劣,然后才能不战而屈人之兵,唯一路径就是让对方两害取其轻、或者两利取其大。所以,又说“真理只在大炮射程之内”。如果幻想脱离了力量的不战而屈人之兵,最好的结果只是迟滞了问题的爆发时间,而且本身亦需付出极大代价,而不是真正解决了问题。 而在局部上,毛主席的办法是打掉敌人的指挥机构,打掉敌人的意志和信心,或者说只打击敌人反动的部分,然后综合剩下的部分,在这个前提下,就达到了对剩下的敌人可不战而屈人之兵。
这就是攻击指挥线,施加有限打击,而对下层予以综合。 现代在此基础发展出来的斩首战术,就是攻击最核心的指挥点和线,对敌军进行纠偏,但并不消灭敌人,意图是取消敌人。 都以谋略制胜为上,但出发点不一样作战以谋略制胜为上,这一点上和毛主席的军事观点是相当一致的。只不过孙武的出发点在于保全自己,而毛主席的出发点在保存自己和发展自己。这里的这个谋略不是阴谋,而是策略和路线,是种形成力量的绝对优势对比的方式。 孙子说“故上兵伐谋,其次伐交,其次伐兵,其下攻城。”这句话可以这么理解,首要是伐谋,辅之以伐交,再辅之以伐兵,最后辅之以攻城,多管其下,但决定性和重要性依次降低。有点战略上勤奋的意思。 上兵伐谋,指的是用策略和敌人竞争,这个谋是使己方立于不败之地的、增长己方力量的;正如毛主席说的“政策和策略是党的生命”,毛主席又说,
这个路线,某种角度上就是伐谋,实际上还是去造成力量的绝对优势对比,否则这个谋就是脱离实际的,即便找遍全天下,也是找不出来的——违背枪杆子出政权的道理。 其次伐交,伐交包括, 1)运用环境里其他方的力量; 2)避开被第三方渔翁得利的恶劣位置; 3)又相当于毛主席讲的先孤立敌人、防止自己被孤立。 4)这里伐交通常把直接博弈变为多方博弈,告诉对方有个渔人地位被某一实力方占有的可能性,使其不敢轻耗力量。 5)又或者是通过交朋友把其他一些实力方的力量加到自己身上,剥夺掉对方自身力量之外的力量,形成相对的力量优势对比,使对方不敢战、只能屈服。 6)伐交,某种角度上,就相当于毛主席的统一战线。 孙子说“攻城之法,为不得已。修橹轒輼,具器械,三月而后成,距堙,又三月而后已。将不胜其忿而蚁附之,杀士卒三分之一而城不拔者,此攻之灾也。”攻城的效率低下、代价如此之大,如有不慎,即对自己造成反噬。此话是和毛主席反对城市中心路线——攻打大城市的观点是一致的。 其实质是——在战役上的持久,会造成战略上的不能持久。战略上一旦不能持久,就会被第三方渔翁得利。 并且,攻城会背离和破坏了绝对力量优势对比出胜负的原则,在不能保证绝对优势下,攻城会导致己方退弱,最后即使一时灭了对方,而自己也可能逃不掉被第三方灭的结局、或不得不与第三方妥协。 当今世界格局与春秋时期格局类似,都是“多国竞争”、“鹬蚌相争、渔翁得利”、“小国被灭、又被复国”的格局,渔翁得利是最大的风险。 孙子总结说“故善用兵者,屈人之兵而非战也,拔人之城而非攻也,毁人之国而非久也,必以全争于天下,故兵不顿,而利可全,此谋攻之法也。”这段话的意思是指——通过谋攻之法,可以使自己不用经过剧烈的大战,就可以使敌兵屈服,使敌城沦陷,使敌人国家政权毁灭,而自己仍然是尽量的保全的,并且可以继续争于天下。 谋攻,可以使自己的军队不疲惫、兵锋依然锐利,而战利品并不在战火中毁灭、仍然完全。 伐谋都以矛盾的10倍比为基准,但深度不一样孙子说的十则围之,这是一种经验,而毛主席在理论上对之进行推而广之,十则围之,只是多与少的一种特殊矛盾,还有其他各种矛盾,也可以应用这个道理。 并如,
这就是使敌人的消耗与补充存在了一个10倍以上的缺口,使其归于失败。 孙子说“故用兵之法,十则围之”这是上兵伐谋,这个谋就是造成力量绝对的优势对比,可以围之使之不战而降、或者小战即降、达成自己损耗最小的目标。这是伐谋的原则,这里举了一个倍数10倍于敌人,既在力量对比达到10倍及以上、并且包围了敌人时,就够到了伐谋的标准了。 10倍是多与少的矛盾,推而广之,即只要某种矛盾达到10倍以上,即可能不战而屈人之兵,这个10倍又相当于现代武器代差的概念,如果用到现代兵法思想,就是用代差威慑来不战而屈人之兵,用代差来使自己完全。 孙子说“五则攻之”,这是彰显力量,使己方损失尽量的小,以达成“以全争于天下”。这个和毛主席的思想是一致的,但是没有毛主席的细致,毛主席的目标“以便我军能够迅速转移兵力歼击他部敌军”——也是“以全争于天下”。
孙子说“倍则分之”,即如果兵力只差一倍,则要调动敌人,分散敌人,继续要在局部形成绝对优势力量对比。这个和毛主席原则一致。 孙子说“敌则能战之,少则能逃之,不若则能避之”。即不打硬战,和毛主席的原则一致“打得赢就打,打不赢就走”,作战的原则是要尽量的保全自己,以使自己“以全争于天下”。 孙子说“故小敌之坚,大敌之擒也”。坚,即坚不可摧,不可摧是因为能避,不打无把握之仗,这种情况下,虽然敌人力量很大,也会被这个小敌消灭。也就是说只要自己先立于不败之地,则在长远上,就可以战胜数量远多的多的敌人。 这正是毛主席的过程,通过支部建在连上、以政治统帅军事,打散了又能聚拢,所以是小而坚;又因为不打无把握之仗,打必胜之仗,即先立于不败之地,所以是不可摧,所以即使800万的蒋军,最终也被毛主席的100万所擒。说的正是这句话的情况。 都以知己知彼取胜,但依据不一样都强调知己知彼,孙子的知己知彼,主要取决于将个人的能与不能、依据的是经验,而毛主席的知己知彼,讲的是根据深层次的矛盾,通过作用于矛盾来战胜、依据的是原理,孙子是种个性和特殊性,毛主席的是广泛和普遍性,毛主席给出了一种可复现的道路。 孙子说“夫将者,国之辅也,辅周则国必强,辅隙则国必弱”。这句话有片面性,这是单纯军事主义,事实上毛主席是通过政治统帅军事,使得辅之周、单纯从军事上作到辅周是困难的,所以,在古代官职地位上,也是普遍“相”比“将”高。 但这个辅周则国必强的观点在农业国时代是没有疑问的,那时生产力低下,靠的是资源的集中。在现代,则主要依赖技术纵的先进性和横的普及率,而普及率——即技术的分散出去是起决定性作用的。 孙子说“故君之所以患于军者三:不知军之不可以进而谓之进,不知军之不可以退而谓之退,是谓縻军。”这是进退失据,是缺斥候、侦察和情报,是个瞎军。不知彼不知己之故也,这是机械执行。 毛主席强调非必胜,不与战;情况不明,不与战,先避开,强调先不受损失,也即以保全自己为第一原则,这是壮大的前提,因为毛主席是以壮大和强大的为目标的,战胜是壮大的手段。 孙子说“不知三军之事而同三军之政者,则军士惑矣。不知三军之权而同三军之任,则军士疑矣。三军既惑且疑,则诸侯之难至矣。是谓乱军引胜。”意思是不知道军队里各种矛盾的作用,而变化矛盾,于是军队就失去方向了;不知道军队里权力的分散和集中,于是军队对自身的支配就失去归一控制了。军队方向各向异性,失去了策略贯彻的能力,于是就要挨打了,这就叫内因决定外因。 这个和毛主席的观点类似:
这个内力 、弱点,就是矛盾的存在、矛盾的引发和未消除,原因是策略错、策略是操作矛盾的。 孙子说“故知胜有五:知可以战与不可以战者胜;识众寡之用者胜;上下同欲者胜;以虞待不虞者胜;将能而君不御者胜。此五者,知胜之道也。”这是五大类矛盾, 1)是不是战场的矛盾,
2)生成众寡矛盾,
3)上下一致与不一致的矛盾, 官兵一致,军民一致。 4)以有准备对无准备的矛盾,
5)权力集中和分散的矛盾,
因为这五个矛盾都是此消彼长的因素,因此最易起决定性作用。 孙子说“知彼知己,百战不殆;不知彼而知己,一胜一负;不知彼,不知己,每战必殆。”这里强调知己知彼的重要性,知彼知己有两个办法: 1)用对手的办法对付对手,这就必然导致知己知彼,从而获得最大可能的胜利。 2)另外就是根据内因决定外因,即要看出对手的各种矛盾和可能性,通过施加外力作用于矛盾之上,引发对手的崩溃,这就是高效。
矛盾和可能性就是“引”。 综上,古代战争要考虑的因素较少,而现代战争要复杂的多,毛主席指出了战争的原理和实践,孙武指出了战争的经验和实践,由于战争条件的时代限制,可见毛主席在深度上要远远超过孙武。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