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钱币学基础知识(6)

 昵称73575260 2021-01-28

  中国古代钱币的衰落和纸币的产生

钱币衰落之原因

原料缺乏  明代朝廷从朱元璋起大都不赞成矿业开发,认为坑冶“利于官者少,损于民者多”。所以,明代铸钱曾大量从日本进口铜料,俗称“洋铜”。但至康熙年,日本之资源忧患意识渐浓,遂限制铜料出口。至乾隆五年,清廷不得不开发滇铜(东川铜矿)以资铸钱,由此开启滇铜京运之举。滇铜京运,路途遥远而艰险,漕运官民留下了不少艰辛而感人的诗歌。但咸丰以后,随着太平天国席卷大江南北,滇铜京运也难以为继,基本停止。

财力不济  清道光、咸丰以后,内忧外患接踵而至,“鸦片战争”、“太平天国”、云南“回变”,沉重打击了清王朝;清政府入不敷出,财力不济,为救时用而铸造大钱。于是,各种大钱层出不穷,乃至重量悬殊,类似后铸当百大钱小于前期当五十钱等轻重倒置的现象屡见。

白银货币地位的上升  自明中期白银取得本位货币地位之后,铜钱在中国民众经济生活中的地位就逐渐下降。清代后期的社会经济领域实际上是白银的天下,各地都有自己的银炉,大额支付及日常买卖均普遍使用银两。


馆藏明清五十两银锭

纸币的广泛流通  纸币自元以后成为不可兑付的钞,元明清三代都曾发行使用。纸币的广泛流通,也进一步削弱了铜钱的地位。

机制币的传入  鸦片战争之后,随着中外贸易的不断扩大,人们越来越意识到机制银元的便利,光绪十年(1884)吉林即开始试制机制银元,但未获准行用;光绪十五年(1889),清政府正式批准两广总督张之洞在广东设局铸造“光绪元宝”银币。但传统铸造币与机制币在有些地方有交叉,如云南在民国四年还铸造过“民国通宝”,而广东等沿海地区也有机制的方孔钱。


馆藏清代光绪元宝主”库平五钱“

纸币的诞生与传播

纸币又是中华民族的一大创造,其作用和意义不亚于“四大发明”。

中国古代长期以铜钱为流通货币,但在四川,由于道路交通阻隔,经常处在“自我封闭”状态或割据状态,且铜资源匮乏,因此自汉代就曾行用铁钱。《后汉书·公孙述传》载,建武六年(公元30年),“[公孙]述废铜钱,置铁官钱,百姓钱货不行。蜀中童谣曰:‘黄牛白腹,五铢当复。’好事者窃言,王莽称‘黄’,述自号‘白’。五铢钱汉货也,言天下当并还刘氏”。公孙述铸铁钱,虽然是一地诸侯的短暂之举,但其意义重大,它开了铁钱为正用货币的先河,也开了蜀地行铁钱的先河,后代蜀地行铁钱与之不无关系。

铁钱由于价廉值轻,因此分量重而购买力低,即所谓轻重失当。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到宋代,当人们拿不动沉重的铁钱去购物的时候,货币领域内的创新之举——“纸币”就应运而生了。《文献通考·钱币考二》记载:“蜀用铁钱,其大者以二十五斤为一千,其中者以十三斤为一千”,而一匹罗要卖到两万个钱,有二百六十斤重。如此“值轻量重”,对行旅、交易极为不便,非常不利于经济的发展。所以,纸币首先诞生于经济相对落后的四川,而不是其他经济发达地区,原因即在于此。同理,纸币也不可能诞生在以金银货币为主的西方早期文明地区。

元朝立国之后,因矿业不兴,铜资源匮乏,全面推行纸币——钞,并随着其西征和贸易,把纸币带向西方,走向世界。


馆藏元代”至元通行宝钞“

(资料来源:周卫荣:《中国古代货币及其发展概况》 孙雅迪整理)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