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车改取消专车接送,局级干部怎样上下班?

 Purefact 2016-04-15

来源:上海观察(ID:shobserver)

作者:洪俊杰


  老朱是上海的一名副局级干部。最近他注意到,车改之后,身边的有些局长、处长开始了“私车公用”。比如,几个人要去远郊区县开现场会,单位里的几台机动车“匀”不过来,一位领导索性就开着自己的私车,载着几位同事上路。有时,单位加班晚了,领导也会开车搭顺路同事回家或者带到地铁站,“比起过去‘车进车出’,上下级关系倒接近了不少”……




  上周日,老朱坐公交车去上海国拍中心换领新的拍牌标书。站在队尾的老朱特意戴上了墨镜,“就怕碰到熟人来上一句,‘朱局,您也来拍车牌?’”

 

  上月25日,上海市深化公务用车制度改革动员部署会议召开,标志着上海车改工作进入了新的阶段。

 

  对于老朱这位50多岁的副局级干部而言,最切身的变化就是,他要对那台接送他上下班的黑壳子公车彻底说“拜拜”了。 

“该来的总要来的”


  2014年,中央车改“发力”。当年7月,中央办公厅与国务院办公厅公布了《关于全面推进公务用车制度改革的指导意见》和《中央和国家机关公务用车制度改革方案》,给出了公车改革的路线图与时间表。

 

  这轮车改中,将取消副部级以下干部用车和一般公务用车;同时,将保留必要的机要通信、应急、特种专业技术用车和符合规定的一线执法执勤岗位车辆及其他车辆。

 

  “两办”车改文件明确,在2014年底前,中央和国家机关公车改革应力争基本完成;在2015年底前,地方党政机关公车改革基本完成;用2至3年时间全面完成公务用车制度改革。

 

  “该来的总要来的”,从去年下半年起,朱副局长也加入了拍牌大军,只不过“运气面前、人人平等”,用完了第一张标书的6次机会,他还是没能拍到沪牌。

“还要适应适应”


  不过,老朱私下还是觉得蛮庆幸的,“我还算好的,至少还会开车”。虽然不知道还要几个月才能拍到车牌,但老朱已经在考虑未来座驾的模样。

 

  谈及车改之后上下班的感受,老朱呵呵一笑,连说“还要再适应适应”。他顺便讲了身边几位领导干部的真人真事,为了保护隐私,就用ABC来代替——

 

  A先生,年轻时候没学车,如今50多岁了,自觉也学不会了,索性就坐地铁上下班。他头一天早高峰进站就发懵了,站内人流如织,各色标记看得头晕。平时,老A走路慢悠悠的,如今是被后面心急的乘客推进车厢。那几天晚上,老A戴着老花镜,默默研究起了上海地铁线路图。

 

  B女士,先生与女儿各有一台车,而且都还算顺路,于是索性给两人排好班,每天搭一个人的车去单位。至于下班,为了避开人流高峰,就晚点离开办公室乘地铁。尽管单位有顺风车可以回家,但总搭下面同志的车,她觉得不太合适。

 

  C先生,在单位小年轻的帮助下,在自己的手机里下载安装了几款叫车软件, “抖抖豁豁”地尝试用APP呼叫出租车毕竟,这样的“折腾”以后可能要变成“常态”。

 

  至于老朱自己,由于家离单位不远,在没有拍到沪牌前,索性就骑车上下班,绿色出行,也潮一回。 

“基层同志得益较多”

 



  作为取消公车的配套措施,“适度”发放公务交通补贴受到外界关注。“两办”车改文件中明确,中央和国家机关补贴标准为司局级每人每月1300元、处级每人每月800元、科级及以下每人每月500元。

 

  文件同时对地方补贴标准规定了上限,即:边疆少数民族地区和其他边远地区补贴标准不得高于中央和国家机关标准的150%。一般地区不高于130%,即局级1690元,处级1040元,科级及以下650元。据悉,上海也将执行130%的补贴标准。

 

  关于车贴,老朱倒也蛮坦率的,“基层同志得益比较多”。一位“90后”科级公务员以650元的标准算了笔账,坐地铁上下班绰绰有余,每周两次打车去区里开会,也基本够用。不过,他帮跑外勤的同事算了下,就有点吃紧了。

 

  在他看来,之所以会出现这种旱涝不均的情况,主要是因为交通补贴更多是按行政级别发放,而不是因岗而定。在实际操作中,有些岗位基本不用外出办事,而有些岗位则需要频繁外出调研、联络、开现场会,同样的补贴自然就不够用了。

 

  不过,这位“90后”看到“两办”文件中还有一句,允许参改单位根据实际情况,从公务交通补贴中划出一定比例作为单位统筹部分,集中用于解决不同岗位之间公务出行不均衡等问题,统筹资金使用须公开透明,具体管理办法由各单位制定。


“上下级关系接近不少”

 

  老朱注意到,走出公车封闭的空间,局长、处长们在公交车、地铁、出租车等公共空间里,也能听到不同于办公室汇报工作时的声音,“这未尝不是另一种接地气的、有实效的调研方式”。

 

  之前,一位国家发改委官员在接受采访时说,当大部分公务员要靠自己解决出行问题,也要去拍牌买车时,他就会反思、会更亲民,会考虑百姓的感受,“这是一个不可估量的‘正能量’,是车改能否得到百姓支持的关键。”

 

  当然,推动公车改革,还需要深化国家服务型政府的建设,以及其他配套措施的跟进。公车改革之所以难,原因就在涉及到官员自身的利益,制定政策的人,同时也是被改革的对象。

 

  对于老朱副局长个人来说,自从没了公车后,身体倒好了不少,“单位事情多没时间健身,现在骑车出行,上下班与锻炼身体两不误,倒也蛮好”。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