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a]----2016年02月25日齐建敏中医博客的博客,我们今天讲汗出后导致的几大症状,以展开论中的阴与阳所处的四次分裂状态,

 事不宜急缓则圆 2016-04-15

2016年2月24日星期三

上次讲的不汗出导致的具有代表意义的二句话,正因为此,我们今天讲汗出后导致的几大症状,以展开论中的阴与阳所处的四次分裂状态,

圣典的六病,即太阳病,阳明病,少阳病,太阴病,少阴病,厥阴病。按理说是可以从六病的任何一个角度,均是可以进入其论中的,我们用二句圣典的话,一无汗而喘,二是不汗出而烦躁,那么这个无去路中的邪气呢?千万不可以以麻黄汤为实,以桂枝汤法为虚去理解之,他们是同类属性的阳热性病变,就象诸承气汤法,分为层次中轻重而已,但是均属里阳病中的阳明热病而已,是不能分虚实的,这涉及到原文时我们再议,更况后人所说的“实则太阳,虚则少阴,实则阳明,虚则太阴”之论。

我们试论一下看:桂枝汤法的汗出热不退,更是易伤津化热,内陷入阳明,汗出热不退,更加损伤到了阴与阳的载体——津液,更易化热入里;麻黄汤的方症,本身就是一个高热性质的阳性热病,当邪气无退路时,同样是化为同类性质的阳性热病,即内陷阳明而已,无非是一个从外发泄,麻黄汤方症,一个从内发泄,大承气汤方症,一个是调和胃气的调胃承气汤,一个是调的表阳的桂枝汤而已,所以论中有太阳阳明,自然也有阳明太阳的合病之症,太阳病中的阳性热病,才是太阳病的根与本,就狭义的伤寒症中的麻黄汤方症而语,这个麻黄汤的方症,也是属于表寒约束了里阳的奔腾之性,比的如三阳合病中的阳明中风症那条原文,三阳合后,还动了三阴病中的太阴之为病有参与。一个不汗出,一个是不大便,一个是宏观中的大空窍,即一屁值千的,一个是遍布全身的卫观中的毛窍,微似汗出,则头痛与疲惫即解,邪气去,正气自扶吗?这是什么病呀,我们用一二三辨症法之理去定性,定位,定量者,不正是逢“三”则“合”的病因病机,这一点我们抽专门时间讲解。

麻黄汤法的的最高境界,表阳病中的阳性热病之类,麻黄汤法的最高境界呢?就是进入里阳病的第二个阶段中阳明病,如以化热为主的桃仁承气汤法,如(原文背。),抵汤汤法,(如原文背)。这是很直观的。

我们再补充麻桂虚实论。

值得注意的是,在祖国医学的沿革中,以及近诸位伤寒大家们,均是以桂麻二汤以代表,甚至于以小建汤法来佐证之,桂枝汤法以疗表虚与里虚症,以麻桂分“表之虚实”而论,实属撼事,本来吗?邪气的入侵是分太过与不及的,要么太过,要么不及,太过的处于阳,即论所说的“发热恶寒者,发于阳”, “无热恶寒者,发于阴”,这也是《内经》理论中的“ 察色按脉,先别阴阳”,但是表阳病中的太阳病者,是属里阳病的第三个阶段,我们怎么能以以桂枝汤法为虚症,麻黄汤法为实症之病,以疗太阳病呢?无非桂枝汤的方症,是以汗出恶风,发热不退,按理说比麻黄汤方症,所产生的热(能)量,还要强大些,试看汗出而热不退,此汗出中内含之热量,并不比麻黄汤法少,而且是热不能阴汗出而退,正是致太阳痉病的延续症,这时岂能以桂枝汤中出现的“汗出恶寒”竟说成是“表虚症”呢?这点我们也联系到原文时给以介绍。因为这联系到了表阳病中,更为广泛的杂病部分。

这里要让我们认识不汗出的前趋症者,是里阳病的第三个阶段,即三阳者,合一分三的第三个阳受的邪气,就是太阳病,或者换句话说“邪气入侵了体表,形成了正邪之气相搏的太阳病”,太阳病的病机趋势呢?是向阳,向上、向外、向表,当责之汗,是给邪气以去路,一汗出而邪气不退,发热不解者,一是不汗出而邪气无退路,发热不解者,再试问“表阳症中的发热汗出者,难道就不出现咳嗽喘息与烦躁吗”?那么就不会延续出津伤与津壅滞中的“痉病”吗?比如‘太阳病,初服桂枝汤,反烦不解,当剌风池,风府“,又曰:“病常自汗者,此为荣气不和。荣不和者,外不谐,以卫气不共荣气和谐故尔。以荣行脉中,卫行脉外,复发其汗,荣卫和则愈,宜桂枝汤“,以荣行脉中,卫行脉外,不正是”阳浮而阴弱,荣弱而卫强的互文其意之词吗?又曰:”病人脏无他,时发热自汗出而不愈者,此卫气不和也,先其时发汗则愈,宜桂枝汤“,脏无病者,不正是一个表阳症中的汗出而热不能退吗?。

势必伴有咳嗽,喘息,烦躁,头项强痛,腰痛,身痛,骨节疼痛,咽喉痛的的症状。汗出与不汗出是里阳病的第三个阶段,凡是里阳病者,是以里阳病中的阳明病为主,引发的全身性的阴阳气血俱盛且实的一组病变,试看这一组病变,是与谁进行比配呢?那就是里阴病者,是以少阴病为主,引发的全身性的阴阳气血俱虚且衰退的一组病变。

不汗出与汗出而热不退者,太阳病是表阳病中的阳性的实性的邪气,体内所含量中的能量是很充沛的,需要的是发泄出去,那么这个发泄,就是太阳病的前趋势症状,即麻桂汤法的宣发通透,所产生的功能,即所用之阳得以敷和(善),即上一讲所说的体阴中所用的阳气处于“阳气重”中的病态,此阳得到宣疏则愈疾。

我们要讲的目的就出来了吧。一是汗与不汗中的前趋势症,我们了解了,那表阳病,但是表阳病的中间症后期症呢?这就是麻桂汤法汗后导致的病态观,就是我们要引领朋友进入论中的关键点。

即与汗出后导致的一汗四症中所产生阴与阳的四个波频(四次分裂象),

我们主要看表阳宣发通透后,出现的症状是什么呢?一是桂枝甘草汤方症,一是芍药甘草汤方症,三是调胃承气汤方症,四是干姜甘草汤方症等等,我们看一条支持中的原条文: “伤寒脉浮,自汗出,小便数,心烦,微恶寒,脚挛急。反与桂枝汤攻其表,此误也。得之便厥,咽中干,烦躁吐逆者,作甘草干姜汤与之,以复其阳;若厥愈足温者,更作芍药甘草汤与之,其脚即伸。若胃气不和,谵语者,少与调胃承气汤;若重发汗,复加烧针者,四逆汤主之。”

这里是一波四折,阴与阳处于四次的争裂之象,正是麻桂汤方症所延伸中的中间症,他们均是要是以救五脏六腑中的根本之气,即“胃气”,无非是从四个角度中,去挽求胃气的手段不同,但目标人有一个,就是“胃气“。

一桂枝甘草汤法,从阳以救胃气,二从芍药甘草汤法,从阴以救胃气,三干姜甘草汤法,是以三阴中的太阴,以救胃气,四调胃承气汤法呢?是以三阳中的阳明病,以救胃气。

第一段是阳明病,本是承气汤类的里阳病,却与桂枝汤法,桂枝汤法调和表阳有余,但施于里阳,则属误治,所以论中用了个“攻”字。他的支持原文是“发汗后,其人叉手自冒心,心下悸,欲得按之者,桂城草汤主之,这是阴与阳的逄一次分裂。

第二段是把里阳劫伐后,衰其胃气,导致寒性的四肢厥冷之症,虚阳浮越则烦躁不安,呕吐较重称逆字,这时作干姜甘草汤法,以温开太阴以载还浮越之阳。

第三段是如果四肢厥逆后,阳热损津,更作一剂量的芍药甘草汤法,以救阴液的虚损,治疗又回到了里阳病中的阳明热气耗损阴血的病态,

第四个阶段呢?如果作芍甘汤法后,里阳仍不能通透,导致热冲阳神而发谵语者,少与调胃承气汤法,以调和里阳中的阳明,以救出被约伤中的胃气。

那他们的延伸的后期症状呢?桂枝甘草汤的后期症状,苓桂术甘汤,肾气丸;芍药甘草汤的方症呢?麻仁丸,小承气汤;干姜甘草汤后面呢?诸大泻心汤法,四逆汤呢?真武汤或通脉四逆汤法;调胃承气汤呢?就要追究到大承气汤,炙甘草汤之中。那他们的相对方药呢?那就是以后要论及到逢“二“则”离“的概念,这个讲到原文时,再细讲。

从以上可以看出,这就把麻桂汤的汗法后面,把阴与阳进行了四次的分裂,圣典都是从不同方向与角度,以急救胃气,为根本目的,反条文进行展开的,再根椐症的普遍性与代表性,提炼出六病的提纲,这里让我清楚六病的根本这之气呢?即“胃气“者,始终惯穿其论中,一刻也不能忘记手段中的目的。

那以上我们就产生了四大症状,就进入到了论中的深处,即圣典中的实际案例之中,即论中所例举的四个病案开展的,我们不从提纲讲,就是为了回避照本宣科的套路讲,今天晚上我们要讲的临床经验,我们只选择调胃气汤法,作以介绍,调胃承气汤的方药是:炙甘草二两(炙),生大黄四两(去皮酒浸),芒硝半升。调胃承气汤的原文是“伤寒吐后,腹胀满者,与调胃承气汤主之“,我们按《内经》之理,”胃不和,则卧不安“,更有“二阳结,谓之消,”,又曰:“二阳之病发心脾,有不得隐屈,女子不月,其传为风消,其传为息贲,死不治”。

原文中的伤寒,不正是表阳症中的麻桂之剂吗?本当以汗法,却与吐法,吐伤其津气,导致阳上壅化热,不能下降,这里的”卧不安“与少阴病中的黄连阿胶汤症中的”不得卧“,均是二阳病,即阳二中的阳气有余,不能从太阳发泄,也不能从阳明中通透,扰阳神不安者,即属阳性的邪气无去路吧?导致形与神俱伤的临床症状,此二阳合热中的调胃承气汤法,不正是大黄黄连泻心汤法吗,他的前趋症不就是麻桂汤方症吗?延后的症状不正是大小承气汤方症类吧,那他与之相对的方药呢。我们看是不是太阴与少阴病中的四逆辈方症吧?一阴一阳,一虚一实,一热一寒,一上一下,一升一降等,这正是刘渡舟前辈所说的在论中的这个大迂回中,最终看到了,阴与阳的极限,回到位了阴与阳的终点上,最后出现了民用工业与阳病态中,只剩下的各有三味中药了吧,这是后话。

那我们临床所以要此方的治疗范畴,也是很广泛的,但是注意的是调胃,就象桂枝汤法,是以调和表阳之所用,并不是要发泄我们的胃气,是要在调中,以见和功能产生的效果,调和里阳病中的第二阳,此阳内藏五脏六腑中的根本之气,就是“胃气”,所以我在临床治疗实症中的失眠,痘疮,酒糟鼻子,胃疼,鼻衄,烦躁,呕吐,头疼,眩晕,喘息,痰咳,中风(偏瘫)以及妇科杂病,这个方药的功能调和胃气,形病于腹胀满,神病于烦躁,《内经 灵兰秘典篇》所说的“心者,君主之官,神明出焉“,我们再看《神农本草经》上所说的主治范畴的药,大多都说有”主心腹“这三个字,这个心腹呢?不正是古人所认为中心中的心下,即胃气吗?临床所要求病人二阳中邪气的偏盛成度,以配合此方药的用量比例,以得出理想的疗效,把汤改成粉状后,如果胃热较重,就把大黄的量加重,这就退到了,大黄甘草汤(食入吐即吐),如果痰喘,西医所说的心衰,水肿,那就把芒硝的量加大,这就回到了,大陷胸丸,木防已汤与已椒苈黄丸上了(虚则愈,实则三日复发),如果是失眠较重时,我们就把甘草的量加重,临服时要用稠点米汤与药粉混合后送服,但是一次的总用量是不超过三克量的。

这里重点提一下,我们把三阳病中的第二阳搞活了,把里阳中的二阳(阳明)疏通了,那么相对三阴中的第二阴,即少阴病,得到了里阳的下达温馨,也相即和调,因为阳上郁时,阴必下寒,这又回到了原文“伤寒,脉浮滑,表有热,里有寒”的那条,千古难解之条上来了,这就是对我们的调胃承气汤法的最好解释。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