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教师群体专业成长的有效途径探索

 教育繁星 2016-04-15

如何通过多种途径的学习、帮助、交流,解决实践问题,提升教师群体专业水平,是当前校本研修的重难点。本文意在通过一些活动的设计及说明,探索校本研修的有效途径。

教师群体专业成长的有效途径探索 - 教育星空 - 教育星空

一、聚集常态课堂,让全体教师当研讨的主人

“聚集课堂,追求高效”是校本研修永恒的主题。问题是如何把活动组织得实在,实效。通常情况下学校的现场课研讨活动存在以下弊端:大多数教师被动参与,无机会发言,当看客;活动无系列主题;课要么随意性强,要么花枝招展,实效性差;时间安排不合理影响正常教学……

因此,学校组织现场课研讨时要注意几点:

1、上好常态条件下的家常课

从线的意义而言,好课应该是家常课。不用或少用课件,这是因为课件的生动有趣吸引的学生,导致研讨课与平常课没有可比性;要能展示一些有效组织学习的策略,让听课教师有所启发,“其实我也可以上这样的课,为什么我就没想到呢?”

这就要求教师须以这样的标准去准备、去评价、去反思现场课:

第一,教学的每个设计、每个环节能让学生得到什么?

第二,有没有更好的方法能让学生是不是学得更多、更快、更有意义?

第三,这堂课上每个学生是不是都学有所得?有没有学生沦为陪读生?

老师们发现,也许听课并不是享受的过程,然而,听完每一堂课都有豁然开朗的感觉。这样的课可看可学,才有实在的意义。

2、整合各方要求,确定执教人选

学校如果过于频繁地组织活动,会影响正常的教学秩序。应该整合各种目标管理要求、县市教研活动等,让每学年一次的现场课活动,既是选拔参加高一级研讨课,又是青年教师的一次业务技能展示;既是骨干教师学科带头人的示范引领,又是学校课题的一次活动;即是检查,也是指导。这样的主题研讨才有针对性实效性。这就要求在确定执教人选时充分考虑到方方面面的因素,让一次活动,有多种效应。

3、教师全员评课,做活动的主人

教师主动参与体现在评课安排上。每上一节研讨课,听课教师都当场填写评价表。此外,每次的评课都事先指定几名教师负责主评,整个活动过程,除执教老师外,所有的教师都有机会对研讨课作主评。这就促使教师带着任务参与活动,为了评好课,事前查阅资料,找执教者拿教案看,听取别人的评课意见……这些其实都是一种深入的学习,是基于实践的对教学实效性的真正的行动研究。

继学校主题研讨活动之后,除己上校级课的教师外,各教研组开设人人上一节公开课活动,实行教师自设公开课、自主结伴、互相听课,仍然当场填定评价表。

而评价的反馈安排是这样,每一次现场课的评价表,都将由执教者本人反复阅读后,写感悟。使活动形成一个有效的周期。

这种基于同伴之间互助的观课和指导是促进教师持续培训的一种最有效方式,学校的研讨课是个平台,教师人人有机会展示。

二、活化教研方式,让每一次活动效益最大化

学校设计研讨活动要从教师的需要出发,需周密考虑。设计活动时要先自问:假如我是一名普通的教师,参与这样的活动对我会有什么促进?每一种活动都要让每位教师有实在收获。因为学校有限的资源不应只让一小部分人享受,而应该让全体教师都享受到优质资源带来的幸福。

如,语文教师现场写下水文活动,组织全体语文教师参与了现场写下水文。这也是一次特殊的学习活动。因为,教育过程不仅是学生的成长与发展过程,同样也是教师的成长与发展过程;教师的专业发展与个人的成长离不开与学生的互动过程;而今天的学生确实在许多方面都来要强于自己,自己必须向学生学习,必须以生为师。在那样的情境中,教师们获得了一种全新的体验,被唤醒,被激活,被生成,被转换……重新理解了学生的作文过程,作文指导也因此而改变,而提升。

又如,教师范读课文展示活动,利用教师会前一段时间,成为某个学期一一个系列活动,教师自选一段课文展示。这样,全体教师既是欣赏者学习者,也是指导者评价者。最后,由教师投票产生“十佳诵读之星”。

又如,“我有金点子”行动,向老师们征集教学实践问题,要求人人提出自己的思考,最少三个问题。教师个人从这些“问题”生成课题,与做课题整合,把自己对同伴问题的思考记录下来,学校将这些问题及解答汇编后让教师轮阅。

这样的方式,为教师人人参与提供了平台,实现了互相启发,资源共享。

教师群体专业成长的有效途径探索 - 教育星空 - 教育星空

三、巧妙整合完善,让教研成果制度化

校本研修通过创设平台,让研究融合在教师日常教学活动中,不知不觉完成了任务。学校要动态管理,善于把教研成果制度化。

1、网上教研,全面受益

如每周一次的教研活动,存在形式化、参与面不广的不足。根据实际情况,开展QQ群网上教研,分语文、数学、技能科三大组,期初学校制定系列主题预先让教师们熟知准备,每周一次的网上教研活动,由各组长轮流主持,并整理下载记录。这样的教研,参与面广,深入全面,形成制度后,学校教研氛围浓烈。

2、整合课题,化为常规

做课题在一线有“应付、形式主义、劳民伤财”的说法。这其实是因为学校未能把做课题与各项工作整合起来。课题不是另外拿出来做,就像人体需要维生素C,可是却不能光吃维生素C片一样,而要从各项食物中去汲取。课题也是如此,要整合在学校各项常规活动中。

如教研组都有一个校级课题 ,本组教师人人参与,体现在教研计划中。以一学年为周期结题。开题报告就由组长在制定计划时进行,要求组长在上个学期教研总结体现课题中期小结,在下个学期小结体现结题。

把课题与学校各项活动(现场课,读书活动,写随笔这些常规)结合起来,既完成了规定任务,又使课题有了丰富的过程性材料。最重要的是,教师不会为完成任务而在网上摘抄,实实在在地促进教师的思考,行动。

3、弹性管理,周期反馈

学校在教师行动研究管理时,要给较大的自主空间。如规定每学期五篇以上随笔,可让教师整合“学科总结,课题小结,班主任工作小结,教研工作小结,评课随想,学生个案跟踪,差生转化,家访实录”等要求,让教师选择自己喜爱的形式,开设“行动研究自助餐”,在平时的教学,个性化地开展富有实效的教研活动。

而每次任务完成之后,需注意最小成本的反馈,使每一个活动形成一个小小的学习周期。如评选优秀教师教育随笔,可选择优秀的教育随笔,汇总成几册,以教研组为单位轮阅,并写上自己的意见。

四、主动开放交流,让校本研修成就学校的发展

有专家说,三流的学校做制度,二流的学校做特色,一流的学校做文化。作为基层学校,既要抓制度,也要努力做出自己的特色,在此基础上追求学校文化积淀。无论是讲终身学习、团队合作或专业研讨,都用一种普适性价值观来引领并打造教师团队,并注意留有空间,创建特色。

基于这样的想法,校本研修更应以开放的心态,组织活动要系列化,要充分考虑到不同层次的教师都能受益,追求成本最小化,效益最大化。要善于利用各种资源,把每一次活动当成是培养人才、提高教师的造血能力的平台。让每一次活动成为一种交流,一种展示,更是提升。

如学校可就中小衔接,幼小衔接专题,与幼儿园、初中联系,互相听课研讨,抓好学段衔接。又如举办教学开放周,主动联系兄弟兄弟,联系家长前来听课。这种校际交流的活动,使校本研修走向新的层面。

总之,能否改进教育教学实践,能否提升教师教育教学水平,能否促进学生的身心发展,是衡量校本研修效益的最终标准。校本研修的任何活动,都应以此为追求,不断改进,不断完善。“一枝独放不是春,万紫千红春满园。”如果每一位教师都能在活动中寻找到自己的长处,充分发挥自己的特长,那每一位教师就能在教育教学上展现出各不相同的风格,教育园地便会呈现出万紫千红的美丽景象。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