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五一“短假”,真正逃避城市的绝妙去处

 真友书屋 2016-04-16

文:陈晓栋 图:项旸


自从“五一长假”被取消,年年春天我就感觉生无可恋,不知道你们有没有这种感受?虽然放了青团节、粽子节和月饼节,可总是不能尽兴,“五一”一到,还是想着法子出去晃一圈。


江浙沪一带的旅游重镇,自然是很难容得下更多的人了。杭州、宁波、绍兴、苏州、无锡等地,肯定是人满为患的,就连上海周边的一些古镇,也挤得跟上下班高峰的地铁一样。还记得有年“五一”,跟几个朋友临时决定去杭州玩,结果晚上硬是没找到住的地方,绕着西湖绝望地走了一圈,最后只能找家网吧解决了睡觉问题。


前一阵给《时尚旅游》写东西,出差去了浙江丽水的松阳县。虽然是浙江的最西南,交通也挺方便,从上海出发,一路高速(G25或G60转S33),自驾5小时可以到,快一点的话,就坐高铁到龙游,再打个的过去。我个人比较推荐高铁出行,主要因为龙游县城不大,却是一个美食之乡,可以用半天扫荡一遍:米糊、豆腐丸子、大肠裹糯米、“三头一掌”(兔头、鸭头、鱼头、鹅掌)、发糕、清明馃、肉圆、糯米饭、豆豉……总之能吃几样算几样。我和摄影师这次在龙游跟鬼子进村一样,挨家猛吃,也没时间拍照,请大家海涵!




松阳县城不大,从城东到城西,也就是一脚油门的功夫。但是县城里有几条小街组成的街区,被称为“老街”,古朴如初,来到这里,就像走进了某部古装片的片场,但是一切,又都那么自然,这是在如今很多“古镇”里根本感受不到的。


老街生活着近万居民和商人,石板路面、砖木结构的房子、手工作坊,还有每家每户屋檐下的那串红灯笼。一到晚上,老街笼罩在点点红晕下,很有意境。




这里有“三多”——裁缝铺多,草药铺多,铁匠铺多,另外还有锡箔铺、香烛铺、金银铺、棕床店、剃头店和制秤店,这里东西,都早已远离了我们的生活,一切看来都那么新奇。但是在松阳,由于传统的农业和手工业依旧没有消失,很多人的生活习惯也没有改变,所以这些行业,依旧能存活下来,并且迎来了渐渐兴起的旅游业。


老街上有一家“佰仙面馆”,在当地很有名气,客人基本上都是当地人。面馆招牌的是红麯大肠面,大肠丝毫没有异味,弄得很干净,被红麯染成鲜红色,很让人有食欲。老板娘亲自在店门口下面,面是宽面,先切条,再拉,手速飞快,知道你在拍照,也不愿停下来摆个pose。




面的汤底口味比较淡,桌子上有好几样调味品,可以自己加料。我喜欢吃大肠,自然是要了红麯大肠面,加了辣油后,非常过瘾。一看同去的人,点的是一碗大肉面,加一块梅菜煎蛋,洒一大把香菜,也吃得有滋有味。



想在县城找一家好点的大馆子,当地人推荐了“田园松阳绿茶”,跟杭州的那家“绿茶”没关系,主打的菜都跟茶叶有关,在颜色上做文章的很多。但是要知道,绿茶在高温烹饪后,颜色肯定不如这般鲜绿,这些菜肴的“面子工程”,也多是菠菜汁、青菜汁的功劳。整顿吃下来,也就是饺子味道不错,别的菜都挺让人失望,看来还是饺子靠谱,到哪儿都不难吃。




松阳县城东北的四都乡,被誉为“下一个莫干山”。莫干山如今已进入了旅游高峰期(我们之后会好好介绍一下那里的民宿和美食),但是四都乡来的人还不多,要想真正逃避城市,这里倒是一个绝妙的地方。


出县城上山,二十分钟车程,来到半山的西坑村。这里被一群摄影家评为“中国最美乡村”,现在依旧保持着老式的生活方式,农耕、采茶,打制黄米粿。村中的房子也很少看见现代化的影子,村口的小卖部甚至都很少开门,唯一让人感到时代进步的,就是那些接进每户房子的电线。



几条古道由村子延伸出去,通往不同的山头和几个邻村。信步其中,景色随时变换,有时是茶园,有时是密林,有时是竹海。有兴趣的话,可以沿着这些古道走山串村,也挺有趣。


西坑村最里头,有一家叫“过云山居”的民宿,由村里的老房子改建,坐拥整个四都乡最好的景观视野,前面是开阔的山谷。每每雨后,山中云海飘忽翻腾,变幻无常,站在民宿的露台上,云海有时在眼前,有时在脚下,有时就包裹在身边。这样的景色,一年里有100多天,而现在这个季节,正是云海奇景出没之时。




过云山居共有八间客房,从“一朵”到“八朵”,由云海而得名。公共空间包括一南一西两个观景台、一间茶室和一间多功能餐厅,有一些基础的娱乐设施,包括桌游和麻将。这里除了早餐外,晚餐为套餐,需在入住后预定,性价比挺高。午餐原则上不提供,鼓励大家去山里和县城玩玩。


村子里另有一户农家乐,在这里可以吃到一些当地风味的菜肴。我们逛村子的时候,误打误撞从农家乐后门闯进去,那里正是厨房,老板娘大概看我们面善,从锅子里舀了几块肉给我们开了个小灶。接着,又带我们去参观了她家的火腿房。




松阳的茶熏火腿是特产,每年从茶树上修剪下的枝叶和淘汰的茶树,会被用来熏制火腿,令火腿有一种特殊的香味。在农家乐的火腿房里,悬挂的火腿已经拭去表面的炭黑,露出棕红色的表皮和青色的霉斑,这层霉斑保护着火腿不会变质。老板娘说,这些火腿是她自家做的,可以存放两年以上,我们看见的这些,都是前年做的,很多菜里,放一点这样的火腿就足以提鲜了。



整个松阳县,主要的出产就是茶叶,茶园遍地都是,山上也栽满茶树,如今正是采茶的季节。住在西坑村的第三天,我们用一大盘刚摘下的茶青,跟过云山居的厨师联手做了几道茶膳玩玩。





沙拉由以当地种植的串番茄、大叶菠菜和苦苣组成,配杏仁碎和胡萝卜橙子酱。用来浇淋沙拉的橄榄油中,新鲜采摘的茶青已经在里面浸了一个晚上,油香和茶香的糅合,令这道偏西式的沙拉更具有中国风情。




虾汤是用当地的鲜虾来做的,个头不大,却很鲜美。虾的身体煮熟去壳,虾头则在油里煸透,既有鲜香味,又能给汤带来颜色。同时,汤中也浸没了一些村子田头刚收下来的鲜蔬,充满着异常新鲜的气息,再加上绿色的茶青悬在汤中,禅意盎然。


这样的浓汤,人们总是想到用面包来搭配。但是在西坑村,我们用村里自制的黄米粿,这种粳米制作的食物,是浙南闽北一带的特色点心,据说已有上千年历史。


黄色来自草木灰的染色。当地一种独特的灌木烧成草木灰后,浸在水中烧煮、过滤,沥出碱水,用来浸泡粳米,让米的颜色转为橙黄色,再将米蒸熟,放进石臼中用杵槌打成绵绵的团状,最后分切。一般村民只会在过年的时候制作黄米粿,做出的黄米粿可以保存很长时间。




主菜的主要食材均产自本地:鸡肉、鸡蛋、红椒、土豆。鸡胸肉切成片状,卷起来用牙签固定,在烤箱里烤熟定型,里面填上烤软的红椒,配上蛋饼和土豆泥,还有一些烤过的小洋葱,俨然是一道中国山村版的fine dinning主菜。


点睛之笔是那些炸过的茶青。茶青在八成熟的油里炸上几轮,油温不能太高,每轮的时间也不能太长,否则茶青就会失去鲜绿的颜色。炸完的茶青洒到菜肴上,香喷喷的茶味就充斥着整个盘子,脆脆的茶青,也让整道菜的口感充满层次。




在山村里用餐,主食就回归米饭吧。此时,农家乐自制的火腿终于有机会亮相了。这道火腿茶青焖饭,是在米饭煮涨,进入焖熟阶段前,在瓦罐里放进几片火腿,洒上一些茶青,再洒上一小把黑白芝麻。焖好的米饭兼具火腿香、茶香和芝麻香,火腿的油分也渗进米饭里,掀开盖子的那一刻,感受到的,是一股满满的幸福。


拌饭的酱是茶树菇酱,茶树菇炒熟后分成两部分,一部分加些辣油和牛奶打成泥,另一部分切成碎末,将两者混在一起,鲜味充分,且有实实在在的茶树菇口感,再拌进焖饭里,饭的味道瞬间升华。在这远离喧嚣的山村里,对着云海,吹着轻风,一口焖饭,一口米酒,你还要不要走?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