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古陶瓷气泡鉴定学入门

 铁木青 2016-04-16

 

 

古陶瓷气泡鉴定学入门

 

 

[转载]古陶瓷气泡鉴定学入门

 

 

 

引 言:
    何为《古陶瓷气泡鉴定学》(以下简称《气泡学》)?它是一门与时俱进、应运而生的利用当今科技发展前提必备的显微功能,广泛地探索古陶瓷釉质层中所蕴藏的,因不同的窑系品种而不同的与生俱来、形形色色的“气泡”特征,及其它相关内涵、外在特征作出必要的分型归类之规律性界定,以利于客观公证,具有先进科技含量真伪之鉴的《气泡学》也!

    《气泡学》的创立,顺应了时代发展的需求,使人们的视野更为开阔明朗,对古陶瓷鉴赏理念之着眼点更为丰富多彩,使真伪之鉴步入科技手段的领域,排除了传统经验《器型概念》中存在的某些误区,纠正了某些想当然的鉴赏理念,使真伪之鉴达到共识性的准确效果。
    《气泡学》就是利用微观手段对古陶瓷质层的内、外在细微特征的探索,以资达到准确透析古今陶器属于无机物类特殊的生理现象。这些经过不同时代的人工二次合成的更高级形式的无机物类,由于窑系品种烧造的技术条件,及多种未知因素的神秘制约,所以事所必然地在其釉质层遗留下无法抹去的,各不相同的微妙“生理现象”。这些微妙的生理现象中,尤以那些犹如幽灵附体的气泡特征最具研究价值的吸引力,因此被列为古陶瓷釉层中的第1生理现象。
    对古陶瓷釉层中存在的第1生理现象,实施过微观探索的大有人在,他即是清末民国的大收藏家、大鉴赏家陈浏先生,在《陶雅》中以其独到的慧眼、精劈的论证,并形象妙然地将那些林林总总的气泡归类命名。

    《陶雅》中这些具有理性认识的,品质特征欣赏性形象比喻之揭示,无疑浇灌了笔者干涸的心田,启示出探索之途的正确方向,历经近10年的不懈努力,终于不虚此生之行的完成了使命,成功地破译了气泡产生的原理,所涉及的方方面面,所存在的不同形式。
    为了纪念陈浏前辈对后人们遗留下这一笔丰厚的奉献,本文将《陶雅》对气泡归类的命名一字不改的加以运用,以示对前辈知识产权的尊重维护。
    为了使读者朋友们尽快地进入《气泡学》领域,熟练地掌握运用《气泡学》中,所提示列出的规律性特征的详细对比,因此将《气泡学》分为如下相互关联的三个单元,若干分节阐述。
    [转载]古陶瓷气泡鉴定学入门

[转载]古陶瓷气泡鉴定学入门

 

    一、古今陶瓷器釉层中“气泡”产生原理
    1、无可非议,中华特有的陶瓷文化美学意境中的第1焦点,首先是映入人们眼帘的,就是其器身上釉质层的质量优劣与否的自我表态。究其釉质层质量优劣与否的存在根由,是与釉层中那些与生俱来,具有宝玉石般内在光敏机能的气泡疏密大小、多少所左右的。如果没有气泡的存在,所有的陶瓷器釉层质感,就如同单调无殊的玻璃而已,根本谈不上窑系品种中存在着鉴赏性着眼点的,任何具有独特文化属性的魅力价值。
    2、古今陶瓷器釉层中存在的气泡现象,并不是如某些权威想当然的,陶瓷器在1千多度的窑内高温逼冱下的产物。因为釉质层已成板结固态中经1千多度高温逼冱下,首先应将其熔解成液相条件。即或如此,其产生的气泡体积不知比常温中的“水”,产生的气泡体积大多少倍,其釉层还会安然无恙乎?
    陶瓷器釉层中存在的气泡现象其产生的原理过程,均属于釉质材料配方提炼中,液气相间的特定条件下先天性产物。因为这些釉料配方来源于若干种矿物中挑选出来后的集中,在必经之序的一定温度的稀释过程中,历经人为搅拌匀和的作用力之为,必然液气相间地产生出极细微的气泡群。这些肉眼无法窥探到的气泡群,由于其自身的体积极小,相应的其比重较大,故、与存身的高浓度稠粘釉液比重基本一致,所以感受不到内部压力的威胁,反而享受着悠哉游哉的清福,均匀地留存在此釉料中,成为其后在窑内更高温度下产生二次发育的“气泡因子”。这些特殊的气泡因子有别于我们日常生活中所见到的茶水、啤酒、饮料等其它轻流质体产生的气泡群之命运。这是因为它们的体积太大、比重相应太轻之故,所以被存身的轻流质液的内部压力毫无客气可言的统统排挤出局。
    3、修整完备,干燥已定的瓷器胎体,经过客气温柔地施釉过程的穿衣戴帽后,再礼貌有加地请进窑内,历经渐进循序的烈火中永生的修炼过程中,其原已晾干的釉层成为一种微妙不移不淌的融熔体时,其体内早已按耐不住的气泡因子们因此乘机(后天发育)膨胀。这些经过高温熟化的瓷器出窑后在必经之序的冷却过程中,必然会产生热胀冷缩的物理现象,而承担这一物理现象的责任者,当之无愧的属于釉层内那些贴近釉表的气泡群身上,故、均在其气泡正面中心部遗留下一个个无足轻重的“收缩点”。这些收缩点,即是《器型概念》中所谓的:“桔皮纹”、“棕眼纹”、“针眼纹”特征的由来之处也。
    二、古今陶瓷器釉层内气泡形态及存在的形式
    1、有的瓷痴虽也采用微观手段探索釉层内的气泡特征,但观察的理念偏狭糊涂,自鸣得意地将窑系品种中不同形态的气泡,不加分辨地统称为滑稽可笑的“窑豆”!如果气泡的形态如豆,也只能是农作物中形迹一统的“豌豆”也。
古今陶瓷器釉层内气泡形态存在着“有眶”与“无眶”两大类。所谓眶者,即泡体边部存在着一环似鸟类的深色眼眶之“眶”也。纯净的眶者之气泡在《陶雅》中称为“水星”;眶中还聚有若干的晶珠者,称之为“水眼”;所谓无眶类,虽无眶的存在,但同样也在边部上聚集着若干的沫泡,因此称之为“唾沫星”。另外,在釉层中还存在着个别偶然的无眶、无沫泡,称之为“桔眼”者;桔眼中心部已成破壳状(即凹而缩者)的,称之为“棕眼”。这两种气泡特征,不同于《器型概念》中对釉层表面上存在的棕眼特征。
    2、陶瓷器釉层内气泡的大小,层次疏密,是与窑系品种的釉料配方密不可分的。釉层越厚,其气泡的发育就越大,反之则小;釉料的质量不同,其气泡的层次疏密必然不同,且气泡的眶部发育的宽窄也不等同,某些品种的眶部还存在着残缺现象。
    水星类的气泡分布都较稀疏,因此不具备多层次体现的可能,其中的典型者,当属清代康熙朝创烧的“郎窑红”品种为最。从古至今的红釉类的轴层中,大都存在着稀疏而细小的“水银珠”现象,但防制品的稍大较多。
    水眼型气泡的完美者,当属宋代汝官窑品种中:“色如而哥而深,微带黄,微似卵白,棕眼隐若蟹爪纹者”为最。
    水星、水眼共存一釉中的现象较罕见,仅在元代鲜红釉露骨地品种中有所发现。
    唾沫星在瓷类中普遍存在,一般体积较小,明代早期民窑青花瓷釉层中有的体积特大。所谓的“蒙釉”现象,即唾沫星聚集较密的客观现象,但不具备多层次排列特征。
    水星、唾沫星共存一釉的相当罕见,只在元代“釉里红”品种的釉质中有所发现。该品种釉下红釉纹饰上存在着稀少的水星型气泡,并伴有水银珠的存在;罩面凝厚不平的白釉中为密集的唾沫星。
    窑系品种釉层中的气泡群无论属于那一类,其眶内聚集的小晶珠,或边部上聚集的小沫泡的数量,虽因窑系品种的不同而不同,但在同一窑系品种的气泡群体身上的数量基本一致,且在排列的方向也基本一致。
    3、青花瓷品类的颜料与其它彩瓷的彩料(包括珐琅彩料)中,均不具备气泡存在的条件。但是,由于青花瓷属于釉下彩之故,所以其纹饰部在胎体上拥有一层自己的厚度。这一厚度叠加于罩面之釉的厚度后自然更厚(行家们用手触摸的,正是这一纹饰部凸起之厚的感觉)。这些叠加在一起的纹饰之部位于由于结合成相互一体的融状体,所以罩面釉层内的气泡因子自然得到一个更大发育空间,因此烧成后的瓷类青花纹饰部位的气泡普遍较大,且眶部也明显较宽。
    对水星、水眼、唾沫星的认识,是介入微观古陶瓷釉层中第1生理现象的三大规律。
    三、古陶瓷釉层内除了上述气泡特征外,在某些窑系品种的釉层中,同时还存在着鲜为人知的诸多抽象奇观!这些与生俱来的抽象奇观,同样是真伪之鉴中,仿制者的智商无计可施、难以逾越的历史鸿沟,属于古陶瓷釉层中的第2生理现象。
    1、古陶瓷的釉层之料是一种神秘复杂元素的必然产物,这些秘不示人的配方之料无理可讲,因为工匠们对其的配制时,思想基本处于一种神经兮兮的模糊状态,不可能超越时空的进行现代化的化学物理试验,优选出所需纯净的矿物元素作为追求所需的釉色。他们只要求如愿似赏的,配制提炼出具有主色调类冰似玉的釉料,就会谢天谢地的感恩不尽了!
    由于这些神经兮兮的釉料无可避免地混淆着若干未知的元素,且、同样遭遇了被粉身碎骨搅拌匀和的程序之苦,被稀里糊涂的制成釉料后,继而又被稀里糊涂地施于胎体晾干,再被稀里糊涂地烧成瓷类后,其釉层中原来稀里糊涂的奇杂元素竟然神不知、鬼不觉的幻化出形形色色、妙不可言、包罗宇宙万像的抽象景观!
    这些举世罕见的抽象景观,毫无疑问的超越了其自身的历史价值,将人们于古陶瓷的鉴赏层次理念,升华成为品质内在美的至高境界!这些具有中国瓷文化特色的微观抽象景观,无疑属于世界上的又一大奇迹!
    2、古陶瓷釉层中的抽象景观不仅只潜存其内在,同时也在某些古陶瓷品种的釉表面有所发现。如、元代至正型青花瓷(以下简称至正青花瓷)的青花纹饰上,明代永乐、宣德某些青花瓷青花纹饰上,也存在着抽象景观的明显遗迹。造成这些抽象景观遗迹存在的因素,正是这些进口青花颜料中,无可避免地含有不同的“钴”、“铁”元素为起因的。
    至正青花瓷所用的青花颜料,原为阿拉伯商人早在唐代时,应中国染布业的市场之需,经丝绸之路从其产地国运到中国牟取暴利的商品。由于这些进口颜料的呈色性强,染出的布料深受消费者的普遍青睐,所以凑巧被景德镇的制瓷艺人慧眼相中,因此创烧出了有别于国产“回青”颜料特色的,不同凡响的至正青花瓷品种!这些在今天看来魅力无穷的“古瓷大珍”们,由于烧造的技术难度大,成本相应较高,且当时统治中国的蒙古人的生活习俗不见得都接受,民间消费层次太低等原委,因此成为阿拉伯商人的绝好商机。所以能烧造多少,就购买多少的外销到许多国度去牟取暴利。滞留在国内的幸运儿少得可怜,且在品相上难与早成它国华侨的大珍们相媲美!
    3、明代永乐朝郑和下西洋后,从波斯湾所属国度运回的“苏麻离青”颜料,其目的是为了打破阿拉伯商人长期的商业性垄断。对至今仍争论不休的苏麻离青,与苏勃离青孰是孰非而言,苏勃离青是否就是“至正青花瓷纹饰”之料耶?
至正型青花瓷纹饰上体现的“铁锈斑”现象,与永、宣青花瓷纹饰上体现的“铁锈花”现象产生的原理同出一辙,均由于其颜料中含有不同的钴、铁元素之因,在窑内高温逼冱形成融熔状态中,迅速地晰化聚集在罩面的釉层上,将罩面之釉内气泡反客为主的反罩其下,或干脆与气泡混成一体的成为一种结晶体。这些令人百思不得其解的结晶体,因其所在纹饰的面积大小、厚薄不同,所以其存在的形态大小也就相应不同。
铁锈斑现象,即至正青花瓷纹饰上那些黑糊糊中泛微黄的结晶斑。它们在显微镜下呈现出种种不同,令人称奇的多色阶抽象景观!这些妙不可言微观抽象的特征在明代洪武青花瓷纹饰上也屡见不鲜,至永乐时戛然而止。
    铁锈花现象,即永、宣青花瓷纹饰上体现的那些闪锡光的缩釉结晶体,它们在显微镜下的景观也妙不可言,犹如宇宙中运动着的不同星球。从这些类星体结晶状身上,客观地体现出它们与气泡相依为命的事实。更有甚者的是,宣德官窑中还依据青花纹饰上偶然存在的铁锈花产生的原理,成功地调制出工艺性的“铁锈花釉”!用这种特殊的工艺性颜料烧造出的青花瓷纹饰上,均匀地排列着令人惊叹,名符其实的朵朵铁锈花!
当今无处不在的防制品中其纹饰上的铁锈斑、铁锈花乃用笔点描的假像,有的肉眼便能识破,惟妙者在显微镜下丑态百出的原形毕露。
    清代雍正官窑青花瓷纹饰所谓用笔重点的效果,乃借鉴了明代宣德青花瓷纹饰上铁锈花产生的塌陷状特征,同样在青花颜料中添加了铁元素之因造成用笔重点的效果。
    4、从铁锈斑、铁锈花特征形成的原理中,不难理解唐、宋时期烧造的青瓷品类其釉表面体现的不同色彩、形态的曜斑形成原理,乃万变不离其宗的同出一辙也。
    唐、宋时期青瓷釉表上的曜斑现象,其釉层内在的因素较为复杂,这是它们的釉料配方中含有不尽雷同的奇杂矿物元素之因,它们除了在釉表面晰化出魅力无穷的曜斑外,其釉层内还隐隐地晰放出凝重、深邃的时代气质!这一凝重、深邃的时代气质,是任何自鸣得意的仿造者之智商,不可逾越的鸿沟!
    5、有同道问:黑釉类古瓷釉层中,为什么难以见到气泡的存在?
答:除了当代采用喷涂法工艺施釉的瓷类釉层中,由于釉料中原有的气泡因子被喷涂雾化,因此不可能再存在气泡外,其余古今陶瓷器的釉层中,均无可避免地拥有属于自身窑系品种的气泡类型。由于黑釉类品种的釉层气泡所呈之色与釉色一致之故,所以它们混淆一起而难显真身。但是,可从釉表上直接地看到釉层气泡收缩形成的桔皮纹特征,再从类似的残瓷釉层剖面处聚焦时,会清晰地见到破为一分为二的圆坑状的气泡遗迹。
    黑釉类古瓷釉层大多较厚,但气泡稀疏较大。有的气泡因膨胀过大突于釉表,因此被高温无情地舔破,故而遗留下令人难堪的所谓棕眼现象。这一棕眼现象无需微观手段介入,可一目了然的在出土的原始青瓷釉层表面体现得淋漓尽致,其较大、稀疏的棕眼犹如满天繁星。
    古陶瓷釉层表面存在的棕眼特征,属于技术条件不成熟的,火候难以掌控的一种“窑病”现象。对这一窑病现象的克服,达到愈来愈少,以至于无的高质量釉质层的存在,体现出古陶瓷釉层进化中一个不可忽略的历史事实。这一客观事实,也是介入真伪之鉴中不可或缺的要素之一。
古陶瓷釉层所存在的内涵、外在的诸多抽象特征为第2生理现象。对上述两类生理现象中,有形有据五大规律的认识理解,是进入《气泡学》领域的先决条件。
    后 记
    拙作《气泡学》的形成理念由来已久,它的出世,同样经历了世界上任何一个新生事物由探索发现,反复思考论证,最后编成文字中种种艰难磨炼,从初稿至今的修改不下六次之多,但修改一次,其知识面就有所拓宽、精力倍增,大有不到长城非好汉的豪情壮志!
    真是天道酬勤!笔者于2004年5月初,利用不断改进后的一支功能妙到、具有专业水准的显微镜,在当今高科技成像系统的妙配下,成功地在陶瓷史上首次拍下了一组组高清晰精彩绝伦的,古陶瓷釉层中鲜为人知的奥秘!由此奠定了《气泡学》有根有据、可视性共识的坚实基础。
    《气泡学》的宗旨,是以微观介入的揭秘手段,辅以规律性特征原理的推理解释,以资达到通俗易懂的“入门”之径,使古陶瓷真伪之鉴步入行之有效的科技手段。
    《气泡学》的面世,并不是挑战或否定传统《器型概念》的权威地位,恰恰相反,它是与《器型概念》并肩作战的同盟军。可以想象,如果没有《器型概念》的存在,《气泡学》也是独木难支的。对《气泡学》的运用无疑需要《器型概念》知识面的渗透感悟之功,因此,会促使人们更为重视《器型概念》存在的必要性。只有正确地利用它们两者间由表及里,互为取长补短的优势,对任何表面上装腔作势的仿品、臆造品其品质内涵、外在中,不难发现其歪曲、诬蔑历史事实的铁证!
    《气泡学》既然属于新生事物,当然难免存在着一定的缺陷与谬误,希望得到贵同道们的指正为感!

 

 

 

 

四川雨城《藏珍阁》主 郝国安
二OO四年八月一日文

 

地址:四川省雅安市上坝路220号大院二幢三单元55#
邮编:625000   电话:(0835)2234182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