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安庆晚报多媒体数字报刊平台

 松云轩2016 2016-04-16

  安庆人的“根”在哪里?

  2000年3月1日《安庆日报·下午版》刊出上海复旦大学历史研究所所长葛剑雄教授的文章《瓦屑坝———安庆人的根》。随后,安庆电视台做了一个系列专题《瓦屑坝寻根》。媒体的强大功能自兹吊起安庆人对“根”的疑问和追寻。

  所谓移民,即是生民从甲地大批迁往乙地集居。学术界称中国古代有十次大移民,其中有四次发生在明朝。历史上的人口大迁徙,从起因上说,不外乎战乱、大自然灾害、经济与生活所迫、国家大局和巩固政权需要四种原因。从移民的兴起来说,不外乎自流与当权者组织两种。战乱期间背井离乡逃难移民和因经济生活逼迫移民大多是自发牵动所致。这种以宗祖氏族结伴的迁徙并没有具体目的地,往往在千百年中从北到南从东到西辗转数省。而政权组织的却有定向。如秦灭六国之后,“分天下为三十六郡……徙天下豪富于咸阳十二万户”秦大将蒙恬打败匈奴,迁30万户到河套地区垦屯。明朝筑嘉峪关,将关外数百里域地民众全部迁至关内等等。新中国成立后,中央政府亦曾组织过几次大移民,如:新中国成立初期,从东部和中原人口密集地区迁往人口稀少的边疆;1954年迁往云南四五十万;人民解放军第一野战军15万大军挺进新疆,就地驻扎,成立,亦兵亦农,屯垦戍边,接着又从内陆动员大批大中专毕业生(多数是青年女性)支边,以组织家庭;还有举世闻名的三峡大移民,十年之中移民120万,迁往13个省。这些大规模的移民极大地打破了华夏农耕社会生民守土归宗的传统习俗。

  自夏以降4100多年里,历20多个朝代。期间,东夷西戎南蛮北狄,战火不断,版图变幻,朝代更迭,沧海桑田,斗换星移。从国家层面来说,域内移民成了一种无法避免的历史现象。古话说,人属家,家属国,朝代变换、国家建设,不是哪一个人或哪一个家庭所能把握得了。可以说,在祖国大陆,哪一个氏族都说不清自己的“根”究竟在哪里?

  至于“安庆人的‘根’在瓦屑坝”之说,民间与学者有所不同。民间的概念仅是从瓦屑坝迁来(不涉及瓦屑坝之前在哪里)。而有学者断定迁发地即是“祖居”地,此论着实突兀。据笔者所知,造成这种印象的,一是陕西省客家文化研究中心主任陈良学先生,二是上海的葛剑雄先生。前者在《明清川陕大移民》中,除了对北方洪洞县的“大槐树”大移民进行研究外,对南方的江西瓦屑坝大移民也作了一番研究。后者研究中国移民史,据其文章中说,专门到安庆地区考察了18天。葛剑雄的依据是,朱元璋与陈友谅生死搏杀的主战场就在江西鄱阳湖以及江北的太湖、宿松、望江一带。到明洪武24年,战争重灾区的安庆府人口不断增加,达42万。其中江西移民占28万。这些移民中有10万人是从瓦屑坝登船的。也就是说,当时安庆府域内人口中,江西移民占了三分之二。葛剑雄还特别引述了民国初年《宿松县志》的记载,说“该县256个氏族中有182个属明中期以前迁入的,在这182个氏族中,有82个迁自饶州,再,有38族明确记载来自瓦屑坝。因此,两个人的专著中都不容置疑地断定,安庆地区是江西瓦屑坝移民的主要分流之地(事实上江西移民迁往周边数省)。于是乎,安庆人的“根“就这样被他们钉在了“瓦屑坝”。

  在这里,笔者略举几例,提出疑问,就教与方家。

  其一,安庆与饶州一江之隔,上古历代同属一个行政区域,春秋时期属楚,汉末三国时期属吴。唐设道,宋设路,安庆与饶州的行政区属时分时合。至元明划省,方才分治至今。这两府地况相同(同属长江中下游平原),物产相同。远古时期黄河流域人口南迁,系先至江北再分移江南。江南江北人口繁衍的历史孰长孰短,难以断定。再者,明初,饶州府辖鄱阳、德兴、余干、浮梁、乐平和安江六县。舒州府(今安庆)辖宿松、太湖、望江、怀宁及同安(今桐城、枞阳结合部)五县。咋看起来安庆府县数少一,但彼时潜山属舒州府治,新中国成立之后设县的岳西县域当时大部分亦在潜山域内,也就是说,当时的安庆府辖地与现今的大安庆差不多,人口与地域应不在饶州之下。

  其二,葛剑雄先生说安庆的太、宿、望以及怀宁县,是朱元璋与陈友谅搏杀征战的重灾区,以致人口骤减,所以,明朝政权建立后,从江西移民填补。那么,人们不禁要问,“鄱阳湖大战”中环鄱阳湖的饶州各县的生民难道能幸免? 

  其三,若要说历史上江西人口一定比江北的安徽多,谁也拿不出力据来。据史料记载,江西移民共200多万,其中从瓦屑坝移民就有120多万。这200多万却是当时饶州府总人口的四五倍多。按葛剑雄先生所说“饶州人口密集”,可再怎么密集也密不到这个程度。饶州说瓦屑坝是安庆移民的“根”,这就不只是理论上的牵强了。对于中国移民,史上和民间都有一个说法,北有洪洞县的大槐树,南有鄱阳县的瓦屑坝。意思就是,这两地是明代移民的著名集散地(而非祖居地)。至于这些移民来自何方,族谱上没有确切记载,这就给后人留下无穷的疑问和思念。笔者权且揣测原因:华夏有代代口传家史族史的传统习俗,那么多氏族移民也不至于全都追忆断线到“瓦屑坝”为止。假如是,剩下只有一个原因,那就是朱明朝的强权高压:不准返乡,不准记载移民旧址,否则株连九族等等。依朱元璋的个性和政治腕力是极有可能的。否则,无法解释各氏族族谱记载至瓦屑坝断档的问题。

  这里再举一例。笔者查过陈氏宗谱。族谱记载该氏族的一世祖是一个叫“满”的人,因其辅佐周武王克商有功,且又是舜的后裔,被武王封为“胡公”,族谱称为“胡公满”。胡公满封地于陈,陈国建都于宛丘(今河南淮阳),胡公满是陕西人,其子孙以国名为姓。胡公满之后,陈国继位者二十三世,东周周敬王四十二年,楚惠王杀陈闵公,陈国灭亡。陈氏子孙逃散四方。东汉末,为避党祸,一支自开封阳武迁至登封。隋天下大乱,又迁至福建莆田。唐玄宗开元九年,该族分出一支迁至江西德安。宋嘉佑七年,因陈氏人丁兴旺,聚众而居,遭官宦谗言,朝廷令分析291庄分迁,江南110庄,楚地接壤90庄,苏、浙、闽90庄。江北的黄梅、蕲春、广济、浠水、宿松、太湖、怀宁、望江等地陈姓都源于此。那么,陈姓氏族的“根”是江西德安、还是福建莆田?抑或是河南开封、陕西?

  说起根,“根”者何谓?《辞海》:“事物的本源”。《康熙字典》:“始也”;“地者,万物之本原,诸生之根菀”。世人皆知,华夏历史五千年。而明瓦屑坝移民发生在洪武三年(1371年)至永乐十五年(1418年),距今597年。那么,能说近600年前的明朝就是中国氏族史的尽头?如果不是,何来“根”说?

  窃以为,作为民间叙述氏族,寻近祖,情结油然。而作为学术大家的葛剑雄先生给安庆人草率地定“根”,是否应该更加严谨些?华夏各氏族源远流长,数千年里迁徙无定,“根”究竟在哪里?谁也不能绝对。学者及学术界向来被普通人尊崇,如果著述轻断,难说不产生误导。

  往大里说,中国自古就是一个大移民社会,五千年长河浩浩荡荡,寻祖易,寻根难。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