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孙 礼 | 故居寻访:寻找瓦屑坝祖先的足迹

 zqbxi 2018-12-22



文 | 孙  礼


明月照鄱湖


农历八月,仰望净空的一钩弯月,我想不几天就是中秋节了,月儿该慢慢地圆了。嘴里就不由得哼起“望着月亮的时候、常常想起你---”的《望月》之歌,不免倍加怀念祖先,怀念故乡。回到斗室,轻翻发黄的《孙氏族谱》,想追忆一下先人的英名和足迹。


盖闻江之右有鄱阳湖饶州之胜境 湖之滨有瓦砌坝 众姓之肇基 余孙氏历唐宋元 聚族于斯亦已久矣 惟署南直奉政大夫畅后公之子讳均寿字绶膚号寿莆公 元末兵乱 因父致仕 不归故里 寄居李洋 洎明初从事军中 以有功授安庆府江防厅摄太湖令  以德治民 政绩最著 创建署堂  邑乘可考 卒于官 即余官湖始祖  二世祖鹤仙公塟始祖于县治南关外鲤鱼沟  丁父忧而不忍离墓 爱湖俗而不思返乡 此籍之所由隶于湖也  自时厥后 瓜瓞绵绵  椒实蕃衍 迄今世数二十余矣  丁数二千余矣


饶州胜境


这段文字颇为拗口,且没有标点符号,还有几处繁体字,但还是能耐心一读,文字不长,却有“三奇”深深打动我的心。奇时---元末明初,奇地----鄱阳湖之滨瓦砌坝,其众--众姓也。


江西瓦屑坝


先说说瓦砌坝。位于鄱阳湖畔的瓦屑坝,具体地址在江西省鄱阳县莲湖乡,原是一个自然村,一座瓦窑,一处陶庄,一个古渡口,于今已是空空荡荡,赤土夕阳,浊浪拍岸,芳草萋萋,红色、绿色、水色三色分明的荒凉湖岸。北宋乐史所著的《太平寰宇记》载:“莲荷山在(鄱阳)县西四十里彭蠡湖中,望如荷叶浮水面”。这个莲荷山即莲湖乡,历经宋元明清,现已是荷枯水浑人空了,历史遗址遗存荡然无存,村里宗祠有关瓦屑坝移民的历史展示,也只是苍白无力的文图,没有实物支撑,留下的是岁月无法夺走的水土和草木。


江西瓦屑坝组图


《朱氏族谱》和《何氏族谱》均载,此处原有砖瓦窑,砖瓦堆积成坝,村民在坝上挖坽引水,故名瓦屑坽。后屑又写成燮,砌等。鄱阳县是一个围堤围成的江西最大县,瓦屑堤也是鄱阳人堆积填筑的大坝,只是正史无记载。而民间《族谱》《家谱》却真实保留了不少的历史细节和民情。如元代瓦屑坝下的湖水,由于历史泥沙尘埃的淤积,湖水早已远离大坝而去了,后生看到的唯有沧桑。年前防汛考察,借机亲临,望着浩瀚的蓝空和湖面,倾听低沉的庐山和鄱湖涛声,不免脚软,很想跪下;我忍不住问陪同的一县领导:这里是否常有人来?县官回答:江南福地,华夏之根,寻根者有时独行,有时成双,有时成千上百,跪在瓦屑坝上,默默无语。听后我心如湖水。


诸位,不妨也查一查自家的《家谱》《族谱》,或许也能找到"江西瓦屑坝"、"鄱阳瓦屑坝"、"鄱阳桃花渡瓦屑坝"、"瓦屑坝叶家村金鸡岭"等等记载,还有诸如"江南路豫章瓦屑坝"、"饶郡瓦西坝"、"江西饶州瓦西坝"、"饶州府瓦西坝"、"江右瓦西坝"“瓦砌坝”等等字样,都是这个神圣的地方,那我们就找到了共同的家园了,我们就是老表了,若有幸同姓,600年前我们甚至是“一家”或“一村”了。600年的口耳相传,"瓦屑坝"衍生出瓦西坝、瓦砌坝、瓦基坝、瓦家坝、瓦集坝、瓦渣坝等各种民间口音,切莫奇怪和质疑。瓦砾在今鄱阳方言中仍读作"瓦屑"、"瓦叽仂"。但千变万化,瓦坝不变。只是令人辛酸的是,更有人把此地叫做"挖心坝",这不止是说离开瓦屑坝等于挖走了江、饶两州的心、百万移民的心,而且还有明政府非人的移民政策。


志与谱


再说说元末明初。元朝统治中国短短八十九年(1279—1368),靠的是军事暴力。外族统治致使长江一带产生了大量丧失土地的“流民”。这些“无籍”流民是比移民更为痛苦的群体。元代著名政治家,文学家,一生经历了世祖、成宗、武宗、英宗、泰定帝和文宗数朝,官至陕西行台中丞的张养浩,写了一首描述元代黑暗现实的长诗《哀流民操》,其诗哭诉:


哀哉流民!为鬼非鬼,为人非人。

哀哉流民!男子无緼袍,妇女无完裙。

哀哉流民!剥树食其皮,掘草得其根。

哀哉流民!昼行绝烟火,夜宿依星辰。

哀哉流民!父不子厥子,子不亲其亲。

哀哉流民!言辞不忍听,号哭不忍闻。

哀哉流民!朝不敢保夕,暮不敢保晨。

哀哉流民!死者已满路,生者与鬼邻。

哀哉流民!一女易斗粟,一儿钱几文。

哀哉流民!甚至不得将,割爱委路尘。

哀哉流民!何时天雨粟,使女俱生存。哀哉流民!


生不如死则必不畏死。至正十一年(1351),江淮一带流民扎起血红的红巾,高举红旗,纷纷起义。颍州(今安徽阜阳)刘福通的红巾军震动全国,撼动朝廷。第二年,定远郭子兴又率众起义,攻占濠州城,朱元璋毅然加入。随后邹普胜在蕲水,徐寿辉在黄州,明玉珍在随州,陈友谅在沔阳,也各自起义于自己的故乡。江左一带,干柴烈火,玉石俱焚,“大地积骸丘,千里无人烟”。


农民起义


1127年,金军南侵,江淮成为宋金对峙的前沿,江东父老大量南逃北窜,或在战乱中死亡殆尽。我的家乡安庆府所属的淮南西路,在南宋时期已成为人口最稀少的地区之一,在元朝数十年间不仅元气不复,且到元朝末年,又成为江淮和长江中游反元起义核心区和发源地。尤其安庆府,起义军和元军反复争夺,残酷拉锯,持续十多年。元至正十二年(1352),徐寿辉围困安庆城,攻下周围各县,十一月,大举进攻安庆城失利。至正十五年,徐寿辉复振,攻占湖北沿江府县,又主攻安庆府。次年,徐寿辉部将赵普胜再攻安庆失利。至正十七年,朱元璋击败赵普胜和元军,占据池州,亦进逼安庆。至正十八年,陈友谅与赵普胜率军再攻安庆,元江淮行省参政余阙自杀。至正十九年,朱元璋军西进,与陈友谅军激战,九月破潜山,十月攻夺安庆不克。至正二十年,陈友谅杀徐寿辉称帝,进攻朱元璋腹地建康(今南京),大败而归,朱元璋军乘势攻下安庆。至正二十一年七月,陈友谅将张定边再攻陷安庆。八月,朱元璋亲率徐达、常遇春西征夺回安庆。直到至正二十四年(1364)朱元璋才彻底消灭陈友谅。十几年间,可怜安庆饱经战火,遍地空城死村、野狗蒿茅,万户萧疏,土地荒芜。我原籍江西饶州的祖先,从瓦屑坝离家,在明军中小立微功,被授予江防县吏,率移民之先,去了江左安庆府太湖县,填补人间空缺。


安庆府


朱元璋说:“丧乱之后,中原草莽,人民稀少。田野辟、户口增,此正中原之急务。”洪武三年,时任郑州知府的苏琦给朱元璋奏言“时宜三事”。屯田积粟,以示长久之规;选重臣驻边镇,统辖诸蕃;垦田以实中原。奏言请求:“为今之计,莫若计复业之民垦田外,其余荒芜土田、宜责之守令召诱移未人籍之民。”随后,户部郎中刘九皋、国子监宋纳等人共奏言:“古者狭乡之民迁于宽乡,盖欲地不失利,民有恒业,……宜令分丁徙居宽闲之地,开种田亩,如此则国赋增而民生遂矣。”于是决定在全国范围内移民屯田:“山东地广,民不必迁,山西民众,宜如其言。”“南方则江西填湖广,湖广填四川。”明初史无前例的大移民拉开序幕,山西洪洞大槐树和江西饶州瓦屑坝,成了南北两大明初大移民集结地,千万人背井离乡。或许当代和后人咒骂朱元璋,但移民比起流民还是一种历史进步,而且也是迫不得已。


众姓移民图


后说众姓移民。众姓者,百姓也。江西二百余万移民中,饶州府百余万移民从瓦屑坝乘船出发,经鄱阳湖到长江,然后走“江湖”(江苏、安徽、湖北、湖南等省)及其他地方。大概因路途并不遥远,类同当今的“移民后靠”,因而未被正史细载。现存安庆市图书馆有桐城族谱63部,其中20%就有”江西鄱阳湖瓦屑坝“记载,而其余未载者其实也大多是在元末明初由江西迁来。有人统计安徽省图书馆、安徽省博物馆和安庆市图书馆所藏36种族谱:迁自瓦屑坝和鄱阳县的家族有18个,占50%;迁自饶州和江西的合计有26个,占72%。从迁入的时间看,除了迁入时间不详的4族和明以后迁入的3族外,在29族中有27族是元末明初迁入的,占93%。


迁入新地


民国《宿松县志》记载,该县256个氏族,除去迁入时间和原籍不详的外,尚有213族,其中182族是明中期以前迁入的。在这182族中,迁自江西饶州的有82族,占总数的45%;在元末明初迁入的有143族,占88%。在元末明初迁入的143族中,迁自江西的有116族,占83%;其中有38族明确记载来自瓦屑坝,31族来自饶州或鄱阳县,其余来自九江、南昌、南康、吉安。


记载迁徙


根据《明史》、《明太祖实录》及大量《家谱》记载和《中国移民史》考证,洪武年间江西向湖北、安徽、湖南和江苏移民二百一十余万人中,移民安徽的有:洪武七年,迁14万人到凤阳;洪武九年,迁5千人到凤阳;洪武廿二年,迁27万人到安庆府,20万人来自瓦屑坝。还有迁6.5万人到池州府;迁约6.4万人到庐州府。这些移民分布在安徽的凤阳、 合肥、肥东、肥西、长丰、桐城、潜山、宿松、太湖、安庆、怀宁、枞阳、池州、贵池、青阳、六安、寿县、休宁、黟县、东至、望江、巢湖、芜湖、滁州等。


在明洪武二十四年(1391),安庆府的约42万人口中,大约有28万多江西移民,其中约20万来自饶州,迁自瓦屑坝的有10万人,占饶州籍移民的一半。6个世纪过去了,这10万瓦屑坝人的子孙已经植根在江淮大地,分支开叉,成为当地主体了。



众姓移民


或许会问,那个腥风血雨的年代,江西何致人丁兴旺?这是因为江西东南西三面环山,海拔在400米至2000多米之间,崇山峻岭茂林修竹,而北面则是波涛万顷的鄱阳湖,水乡泽国,这种自然环境,靠骑兵屠杀中原的北方游牧民族很难进入,因而辽金


元的那个时代,江西幸运偏安一隅。


阳湖畔


或问,一个鄱阳湖畔的僻静小村为何成为众多移民的出发地?这是因为饶州不负盛名,是江南富饶之地,武夷山和鄱阳湖天然屏障,加上“民兵”组织自卫为该地赢得了人口稠密、农业发达的好机遇。鄱阳县大名鼎鼎,是当年饶州府府治地,宋代范仲淹曾到此苦心经营,留下很多古迹,至今又是200余万人口的江西最大县。鄱阳县乃鄱阳湖中心,活在水边人人懂水,人皆船民,驾舟摇橹小菜一碟。江西”五河“条条通湖,不但管辖的鄱阳、余干、万年、浮梁等七县黎民,就是江西全境的百姓集散此地,也是顺水行舟,来去迅捷。鄱阳县北望长江,长江直通湖北、安徽等数省,运输便捷。江西移民在瓦屑坝上船,经四通八达的水路送出鄱阳湖,可到达沿江各省乃至全国。莲湖乡弹丸之地,四面环水,瓦屑坝形如半岛,移民难以逃离,便于管理,等等。于是,瓦屑坝--鄱阳湖--湖口--长江,便成了史上著名的移民迁徙之路



鄱湖渔船


移民安徽后,出现了不少名门望族。     


清康熙年间官居大学士、宰相,桐城人张英说:“吾桐(城)与潜(山)同郡而接壤,相距百里许。余之先自鄱阳瓦屑坝徙于桐,始祖为贵四公。潜亦同时同地并来鄱阳,始祖为贵七公,徙居于潜之青山焉。”清初宿松人朱书也说:“吾安庆,神明之奥区,人物之渊薮也。然元以后至今,皖人非古皖人也,强半徙自江西,其徙自他省会者错焉,土著才十一二耳。”“钟公自鄱阳迁之,贵一公其后住芜湖,贵七公其后住潜山,俱成望族。”


合肥《郑氏宗谱》载:“我郑氏始祖公,李唐以后居江西饶州府鄱阳瓦屑坝,历代三十余世,传至堂金公于明初洪武迁合肥邑北乡,卜居于斗自镇”。李鸿章家族谱《合肥李氏宗谱》载:“吾族李氏本出自许家,许姓明代由江西瓦屑坝迁往合肥。”(许姓过继李姓而改姓李)


生于1616年的龚鼎孳是中国文学史上的“江左三大家”之一,他与其弟龚鼎孠是合肥历史上的名楼——稻香楼的主人。龚家在江西临川已历二十世,元末因陈友谅农民起义之“乱”迁合肥,“一世二世孤苦伶仃,三世四世渐有书生,五世出一高僧,六世车马盈门”,到七世孙龚鼎孳,“合肥龚”发展至顶峰。


而刘铭传为合肥《刘氏宗谱》撰的《续修宗谱序》有“吾族自江右迁于肥西,历数十世五百余年”语。进贤和饶州相邻,实际上合肥刘家的先人是从瓦屑坝登船的,故刘家后人也说他们来自江西瓦屑坝。


移民后裔怀念祖籍


移民后裔怀念祖籍,或续修家谱、认祖归宗、或不远千里、虔诚拜竭。有年清明节期间,安徽池州一对李姓夫妇,历经周折,寻根瓦屑坝,冒雨祭拜先祖,他们面对一棵大樟树长跪不起,手捧瓦屑片,饱含热泪,激动地说:“家,到家了。”


肥西县花岗镇董岗小学的陈先明,从合肥到江西婺源找到瓦屑坝后说:“当我们真正踏上瓦屑坝这片土地,站在村中那棵标志性的四人合抱大香樟树下,站在先祖曾经生活过的地方,那种感觉真的无法形容……”


“我们是为修家谱而去瓦屑坝的。”郑贤宗先生形容自己初到瓦屑坝时“心情非常激动,竟有些不知所措”,“在先祖们曾居住过叫作庙湾的地方,我们举行了一个简单的祭拜仪式:焚香、燃烛、鸣炮,祭拜祖先。那一刻,我真是热泪盈眶、思绪万千。”郑贤宗说,在结束瓦屑坝寻根问祖之旅前,他特地从湖床的瓦砾中带回了部分瓦屑、碎砖。回来后把一块瓦片放入了始迁祖棺内,“当年先祖没能再回去,这就算告慰先祖,也是完成了我们数代人的心愿。”


桐城吴春富到此寻根,其眼中的鄱阳湖是水清如镜,蜿蜒曲折,大面积的滩涂绿草红花,鸟儿嬉戏,牛儿打滚,窄窄的河里,泊着一条条小木船,微风下摇荡。他站立在瓦屑坝上,透过历史的尘土和雾霭,看到了先人们迁徙时的悲容、盘旋和回望。


寻根祭祖组图


安庆土著方言没有人知道,安庆8个县市中,怀宁、潜山、望江、太湖、岳西、宿松等6个县的赣语却成方言。安庆老城区(西门)一带讲的“安普”,也夹杂着很多的赣语。安庆成为江西之外能讲江西话的外省地区,有些九江话和安庆话简直不能分别。


“解手”这个安庆方言就来自瓦屑坝移民。当年为防止移民逃跑,官兵们把移民的手反绑,然后用一根长绳串连。大小便憋急了,移民便呼喊监送人员:“解手啊!解手。”“解手”竟成了“方便”的代词。


瓦屑坝寻根问祖的地标建筑——胡氏宗祠,贴着十分醒目的红色对联:“地润草根出英才,天遣赣民兴鄂皖”。横批仅一个字——“根”。寻根者或一人,或一家,或一族,百人千人,对着古树名堤,浩瀚水天,齐齐下跪:香烟袅袅,叩头出血,哭入云霄。

安庆至今有个风俗,人死了,棺材要放置在野外(通常是自家的田地或者山头上)三年,然后才可以入土为安。这个殡葬风俗叫做厝(cuo)柩,又叫蚕基。当年移民希望还能迁回鄱阳湖老家,所以家人死后都不愿意立即下葬,等几年之后太平了将棺木一同运回老家。死了,还要望乡三年。


中秋夜到了,如果你是“瓦屑坝”的后裔,请在月下呼一声:“江西,老家!”让民族之魂凝结团聚。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