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赶散》:揭秘埋藏600多年的根亲文化密码

 思明居士 2019-05-30
《赶散》:揭秘埋藏600多年的根亲文化密码

古老而神秘的瓦屑坝

一水之流而万脉

一木之茂而千条

《赶散》:揭秘埋藏600多年的根亲文化密码

“洪武赶散”

明朝初年,由于连年战乱,百姓非亡即逃水旱蝗疫四大灾害接踵而至,中原地区“道路皆榛塞,人烟断绝,田地荒芜”。明朝廷决定把农民从人口较多、土地较少的“狭乡”迁移到地广人稀的“宽乡”,至此开启了延续几十年的迁民运动,史称“洪武赶散”。在山西,以洪洞大槐树为移民的主要“点行地”,直接迁入地为豫、鲁、冀、京等省。在江西,以鄱阳瓦屑坝为移民的主要“集散地”,直接迁入地为皖、苏、鄂、湘等省。

《赶散》:揭秘埋藏600多年的根亲文化密码

“根在何方?”

对于这样声势浩大的移民运动,史书对移民的流向并没有详情记载,地方志中也只有片言只语。以至数百年来,移民后裔无法准确地说出及找到自己的“根”在何处。对绝大多数移民来说,这并不是他们真正的故乡,但当年的移民多数没有文化、没有资产,更不可能有文字记录,当他们历尽艰辛在他乡定居后,留给后代的记忆只是他们的出发地。

《赶散》:揭秘埋藏600多年的根亲文化密码

“历史谜团”

为什么选择瓦屑坝作为移民集散地?移民主要来自哪些地方?当年的移民是否会抗争朝廷的移民政策?反抗的移民遭遇了怎样的惩罚?移民经历了怎样的生离死别?移民的主要流向地在哪里?

由作家出版社近期重磅推出的由江西知名作家程晖历时四年完成的长篇历史小说《赶散》,带您走进600多年前鄱阳湖边那个古老而神秘的渡口,揭秘历史尘埃中的大移民谜团。

《赶散》:揭秘埋藏600多年的根亲文化密码

“赣鄱文化的渡口”

地处鄱阳湖东岸的江西鄱阳县,是古饶州府的府治,人杰地灵、俊彦代出。番君吴芮,“四大贤母”之一陶母,南宋洪皓及其三子洪适、洪迈、洪遵,南宋清刚词派鼻祖姜夔等皆出于饶州。

从瓦屑坝走出去的移民,带着古饶州文化的明显印记,一代又一代拓荒者,筚路蓝缕,插草为标,划地结庐,劈山开田,筑园树桑,创造了巨大的物质和文化财富,培养了一批批贤俊栋梁。瓦屑坝种子在各地发芽、生根、开花、结果,为华夏文化书写了浓墨重彩的一笔。

《赶散》:揭秘埋藏600多年的根亲文化密码

内容简介

本书作为江西省文艺创作与繁荣工程扶持项目,在出版之前,《中国作家》杂志曾经全篇发表,业界反响良好。本次单行本由作家出版社出版发行,中国作协党组成员、书记处书记、著名评论家吴义勤,《人民文学》杂志主编、著名评论家施战军,《文艺报》总编辑、著名评论家施战军梁鸿鹰联合推荐。

《赶散》:揭秘埋藏600多年的根亲文化密码

本小说以明朝初年江西鄱阳瓦屑坝一次规模宏大的移民为背景,借元末明初饶州府筷子街熊、方两大家族的爱恨恩仇、悲欢离合,构建了一个波澜壮阔、跌宕起伏的故事,塑造了一批或忠或奸、或伟大或渺小的官、民形象,展示了元末明初风云激荡数十年间,我国南方百姓的苦难人生与不屈奋斗。

《赶散》:揭秘埋藏600多年的根亲文化密码

专家评论

《赶散》:揭秘埋藏600多年的根亲文化密码

中国作协党组成员、书记处书记、著名评论家吴义勤

《赶‍‍散》题材重大,场景宏阔,叙事细密,力道深邃,人物形象丰富饱满,故事曲折好看好读。“瓦屑坝”文化意义的解读,使瓦屑坝像陕西白鹿原、湖南凤凰岭一样,成了一个举世闻名的文化符号。作者在大历史上写实,小历史上写虚,虚实相映,大小相衬,整部作品充满张力,体现了深厚的人文情怀和对重大叙事的把控能力。

《赶散》:揭秘埋藏600多年的根亲文化密码

《人民文学》杂志主编、著名评论家 施战军

这部小说既全景又具象地展示了元朝末年南方汉人水深火热的底层生活、朱元璋与陈友谅波澜壮阔的鄱阳湖决战、明朝洪武初年基于全国大局考虑的瓦屑坝移民,同时还集中而精彩地讲述了熊、方两家的悲欢离合、爱恨情仇生死抉择、跌宕传奇,是一部关于南方当地百姓与命运抗争的悲壮交响曲,更是一部关于六百多年前华南地区风诡云谲、开疆拓土的浩荡史诗。

《赶散》:揭秘埋藏600多年的根亲文化密码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