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瓦西坝移民史

 取经的兵 2022-03-21

一、 明初大移民

A 明初大移民的原因

B 明初大移民组织形式与对象

二、 江南第一移民圣地

A 瓦屑坝移民的史实录

B 瓦屑坝移民在皖鄂湘的分布

C 瓦屑坝——移民的血脉源头

一、明初大移民

A、明初大移民的原因

综览《元史》、《明史》、《明太祖实录》和《中国通史》等有关史籍,明朝洪武和永乐年间的大移民,有其特定的历史背景和原因。

元朝统治中国仅有短短的八十九年(12791368年),它是在军事暴力征服宋王朝的基础上建立起来的政权。元朝是以蒙古族为主体的蒙汉等各族地主阶级的联合政权、阶段压迫、民族压迫及政治腐败与落后的生产方式,使之成为一个野蛮、落后的朝代。到了元中后期时,突出地表现在土地占有关系上的严重贫富不均,广大农民因丧失土地沦为“流民”。流民的生活,正如张养浩的长诗《哀流民操》所说:“哀哉流民!为鬼非鬼,为人非人。哀哉流民!建树食其皮,掘草食其根。哀哉流民!死者已满路,生者与鬼邻……”。

阶级矛盾与民族矛盾的日益激化,以及连年的水、旱、虫、瘟疫灾害,使得中原大地民不聊生,人民无法生活。为生存,农民们唯一的出路就是反抗,就是揭竿而起,推翻元朝的黑暗统治。

至正十一年(1351年),江淮一带农民头扎红巾,高举红旗,纷纷起义。其中以颍州(今安徽阜阳)刘福通的红巾军影响最大。第二年,定远人郭子兴率众起义,攻占濠州城,朱元璋于这年参加了郭子兴的红巾军。随后邹普胜在蕲水,徐寿辉在黄州,明玉珍在湖北随州,陈友谅在沔阳,也各自起义于自己的故乡。

群雄并起,战火连天。农民流离失所,饱受蹂躏,致使土地荒芜,连陌成阡。大地积骸成丘,千里无人烟。

在长达十六年的战争中,朱元璋先后灭了张土诚、方国珍、陈友谅等起义军势力。1367年,朱元璋灭东吴后进军中原,进取山东、收复河南,北定京都,结束了元末群雄混战的混乱局面,于1368年建立了大明王朝。

朱元璋接手过来的是一个烂摊子,战乱后给社会带来的现状是社会动荡不安,到处是满目疮痍,残垣断璧,遍地哀鸿,到处积骸成丘居民稀少,民不聊生。

出身贫贱的朱元璋,深深地了解农民被哉乱蹂躏的苦难。如何巩固取得的政权和经济基础,恢复和发展农业生产,安是社会,成了朱元璋的当务之急。朱元璋说:“丧乱之后,中原草莽,人民稀少。田野辟、户口增,此正中原之急务。”洪武三年,时任郑州知府的苏琦给朱元璋奏言“时宜三事”。其一为屯田积粟,以示长久之规;其二选重臣驻边镇,统辖诸蕃;其三垦田以实中原。奏言中明确指出:“自辛卯河南兵起,天下骤然,兼之元政哀微,将帅凌暴,十年之间,耕桑之地,变为草莽。方今命将出师廓清天下,若不设法,以实中原,悲日久国用虚竭。为今之计,莫若计复业之民垦田外,其余荒芜土田、宜责之守令召诱移未八籍之民。”随后,户部郎中刘九皋、国子监宋纳等人也奏言朱元璋:“古者狭乡之民迁于宽乡,盖欲地不失利,民有恒业,……宜令分丁徙居宽闲之地,开种田亩,如此则国赋增而民生遂矣。”朱元璋采纳了他们的建议,决定在全国范围内移民屯田,奖励开垦的战略决策如是北方“山东地广,民不必迁,山西民众,宜如其言。”“南方则江西、湖广,湖广坝四川。”就这样拉开了明初大移民的序幕。山西洪洞大槐树和江西饶州瓦屑坝,因而成了明大移民集结地。

B.明初大移民组织形式与对象

为了恢复农业生产,发展经济,安定社会,巩固明王朝的统治,朱元璋采纳了苏琦等的建议,在全国范围内采取了移民政策。所谓移民,即下令人多地少的狭乡移民到人少地多的宽乡去垦田。明初的大移民,是明统治者组织的有计划的有规模的政府行为。

屯田,就是垦荒种田。《明史》卷七十·食货中记载:“屯田之制:曰军屯,曰民屯。太祖初,立民兵万户府,寓兵于农,其法最善。其制,移民就宽乡或招募或罪徙者为民屯,皆领之有司。”

明政府屯田制,主要有三种组织形式:军屯、民屯、商屯。

军屯:在各地卫所组织管理的,由卫所士兵充当主要屯田劳动力的组织形式。卫所军士三分守城,七分负责屯种。

民屯:所谓民屯,即移民到田多人少的宽乡屯田,或者招募流民,迁徙犯罪之人屯田,这是明初大规模移民于狭乡之农民到宽乡屯种的主流。移民是屯田的主要劳动力,他们被官府强制从生产发达,社会较繁荣的富裕之地迁到贫穷之地,带有明显的强制性。

商屯:是盐商经营的屯田组织,其实质是属于农屯性质的一种屯田形式。明政府实行的“开中法”规定:商人把粮食运到沿边各粮仓,即可换取贩卖食盐的执照——盐引,然后凭盐引到指定盐场支盐,再到指定的地方贩卖。商人为了挣钱,势必长途贩运粮食,路远粮重,难度极大。而明沿边地各处都有荒闲土地,很便于垦植。聪明的商人于是在沿边地雇人开荒种田,把收获的粮食就地纳仓换取贩盐的盐引,于是商屯兴起。商屯的生产者,是应募、雇佣而来的无地农民及流民。

屯田制是政府开垦荒田,发展农业生产及安定社会的有效形式。这种田政府组织,强令迁移狭乡之民到宽乡垦植生产,对迅速恢复荒芜地区的农业生产,促进落后地区农业生产的发展,起到了积极作用。

屯田需要大量劳动力,明初是怎样进行大移民的,迁徙的对象是谁呢?

朱元璋是如何进行大移民的,从政治方面看,朱元璋主要从三个方面着手移民。一、朱元璋出身贫贱,对地主、豪门大户充满着仇恨,到他登上皇位后,父母兄死时无葬身之地而苦苦哀求于豪门大户的阴影还没有摘除。朱元璋效法刘邦“强本弱末”之术,扫荡豪门大户。朱元璋在大明王朝建立前后,多次迁移豪门富户到狭乡屯田。公元1367年,朱元璋在消灭张士诚后,立即将一大批苏杭等地豪门富户迁徙至其家乡凤阳。八年后,洪武七年,再下令将十四万江南富户,强制迁到凤阳。二、为建离大宗大族的势力采取移民,即对宗族人口众多,势力强大的族群,政府强制迁徙,并分而治之。这样,移民之兄弟皆不许居住在一起,故民间又称移民为“赶散”。这也就是明宰相张英始迁祖张贵四、张贵七,一个迁徙到桐城,一个迁徙到潜山的原因吧。三、战乱致使人口锐减,土地荒芜,大批农民流离失所,人与耕地的矛盾十分尖锐。朱元璋为巩固其统治地位,必须化解矛盾,必须发展生产,安定社会。发展生产,就必须有充足的劳力资源,这样大移民就应运而生。于是大批大批贫苦而无地的农民或流民,被强制移民到战乱而人口锐减、土地荒芜的狭乡之地。

二、江南第一移民圣地

明初大移民声势浩大,地域广阔。北方主要是从山西移民到河北、山东、北京等地,从洪武到永乐十五年的近五十年中,山西洪洞大槐树移民达数十万人。南方主要定向“江西填湖广、湖广填四川”,即从江西移民到江淮地区。在洪武年间的三十年中,江西移民人数达二百余万人。

为什么要大量移民到江淮地区?元末南方红巾军起义地区主要在江淮地区、刘福通、邹普胜、郭子兴、徐寿辉、明玉珍、陈友谅及朱元璋都各自起兵于自己的家乡。江淮地区一带的群雄并起,使战火燃遍于湖广地区。十几年间,农民军与元军,农民军之间互相搏杀,从而使该地区同中原地区一样,土地多荒芜,千里无人烟,明政府不得不首选往江淮地区移民。洪武年间的三十年间,江西移民到湖北、安徽、湖南和江苏者竟达210余万人。在这210余万人中,有近100万人是饶州人。从江西迁出的极大多数移民,是从饶州瓦屑坝迁出的,瓦屑坝成为江南第一移民聚散地。

瓦屑坝是明初大移民的聚散地,瓦屑坝见证了中国历史上的大移民。历史选择了瓦屑坝记住历史,记住瓦屑坝。

瓦屑坝铭记了大移民的历史,人们不禁要问,历史为何选择这么一个鄱阳湖畔的僻静的小村,作为移民聚散地?笔者认为,选择瓦屑坝为移民聚散地原因有三:其一,饶州是江南富饶之地,这里人口稠密、生产先进、农业发达,多位史学家说到瓦屑坝成为移民聚散地时,都认为这里因免于战乱而人口稠密。元末明初时,长江以北战火纷飞,各地出现土地荒芜和骸成丘,居民稀少时,而饶州“因为当地人吴宏、于光组织民众保土安民,所以人口没有大的损失,”从而使饶州各县成为宽乡。其二,鄱阳是当年饶州府府治地。移民是朱元璋的重大决策,移民是政府行为,必须由官府办理。鄱阳是饶州府政治中心,政府的行政命令,必须通过府再到县,抓住了府、县自然办事。如果各县自行办理移民,不便于组织管理,当年饶州府管辖鄱阳、余干、万年、浮梁等七县属江浙行省,选择府之治所鄱阳为移民聚散地,是理所当然的事。再从鄱阳地理位置看,鄱阳面濒鄱阳湖,北望长江,南接乐安,信河诸水,沿水路上下可与余干、乐平、鹰潭、南昌及湖北、安徽州甚相通。古鄱阳是饶州的水运枢纽,周边县的移民均能乘船直至府治地鄱阳集中。移民在瓦屑坝上船后,即可通过四通八达的水路送出鄱阳湖,经长江到达湖北、安徽、湖南诸州县。其三,鄱阳县莲湖乡位于县城城西十余里的鄱阳湖区,是个四面环水的孤岛,而瓦屑坝地形又成半岛形状,饶州府各县移民到达瓦屑坝集中,在这个半岛状的瓦屑坝,既能防止移民逃离,又便于府官司员来往县城,加强管理及办证迁移。移民们从瓦屑坝乘船,过鄱阳湖到达湖口,然后顺长江而下,到达安徽各府县,逆长江而上,可到达湖北各府县,瓦屑坝凭着这个特殊的地理位置,成为江南移民聚散地是可以理解的。

A 瓦屑坝移民的史实录

明初移民时,官府在瓦屑坝设坝设局驻员,饶州府各县移民沿乐安河、昌江到达鄱阳县瓦屑坝集中,然后发放“川资”,编排船只,乘船驰出鄱阳湖到达湖口,移民们顺长江而下,到达安徽各府县;逆长江而上,到达湖北各府县。

根据《明史》、《明太祖实录》及大量家谱记载和《中国移民史》专家考证,洪武年间江西向湖北、安徽、湖南和江苏共移民二百一十余万人。

洪武七年:迁江西饶州移民14万人到凤阳

洪武九年:迁江西饶州府,九江府移民约5千人到凤阳

洪武廿 一年:迁江西移民30万人到黄州。

          迁江西移民12.2万到武昌府。

          迁江西移民9.1万人到德安府。

          迁江西移民10.7万到汉阳府、沔阳府。

          迁江西移民16万人到荆州府。

          迁江西移民1万人到襄阳。

洪武廿二年:迁江西饶州、九江府移民27万人到安庆府,20万人来自瓦屑坝。

         迁江西饶州、九江府6.5万人到池州府。

         迁江西饶州府移民约6.4万人到庐州府。

  洪武廿五年:迁饶州府徽州府农民及商人24万人到杨州府各县。

  洪武卅年:迁江西移民21.9万人到湖南常德、武陵等十县。

         迁江西移民2.6万人到常德府。

         迁江西移民1.1万人到岳州府。

         迁江西移民15.2万人到郴州、永州、衡阳府。

         迁江西移民9.4万人到宝庆府。

         迁江西移民15.4万人到靖州辰州。

洪武年间,江西总计移民214万人,其中饶州移民近百万人。江西移民绝大多数是饶州鄱阳瓦屑坝迁出的。

B 瓦屑坝移民在皖鄂苏湘的分布

元末南方红巾军起义地区主要集中要江淮一带。后十多年间,各地农民军转战于安徽、湖北、湖南和江苏等地区,从而这些地区与中原地区一样,土地多荒芜。千里无人烟。于是明初首选以上地区移民。

     根据笔者已收集到的家谱资料的统计,皖鄂苏湘地区,明初瓦屑坝移民主要分布于:

     安徽:凤阳  合肥  肥东  肥西  长丰  桐城  潜山  宿松  太湖  安庆  怀宁  枞阳  池州  贵池  青阳  六安  寿县  休宁  黟县  东至  望江  巢湖  芜湖  滁州

湖北:武汉  黄州  英山  安除  荆州  襄阳  监利  麻城  寿州  襄樊  枝江  仙桃  黄冈  汉阳  武昌

湖南:长沙  岳州  衡阳  邵阳  宝庆  零陵  郴州  常德  靖县  辰州  桃源  武陵  岳阳  平江  南县  永州

江苏:杨州  淮安

C 瓦屑坝——移民的血脉源头

    家乘谱牒,是家族历史的反映。族谱是后人记载姓氏系中人物的谱牒,撰修者根据其祖辈传说,写清其姓氏祖先与后人的来龙去脉,标明该姓氏祖先的始迁地,既所谓“根”。在皖、鄂、苏、湘移民家中,保留着较多,“饶州瓦屑坝”、“鄱阳瓦屑坝”的印痕。

    安徽宿松县《宿松县志》载:该县256个氏族,其中182个族氏是明中朝以前迁入的,这182族中,迁自江西饶州的有82族,明确记载来自瓦屑坝的有38族。

    安徽安庆市图书馆藏谱36种,迁自瓦屑坝和鄱阳县的家族有18族,占移民50%。在洪武二十四年,安庆府人口有42万,大约有28万多江西移民。其中的20万来自饶州移民。二三年间,瓦屑坝至少迁出了三十万饶州人。

    安徽桐城有族谱63种,其中20%家族的始祖来自江西鄱阳瓦屑坝。

    湖北东北区136种族谱统计,迁自外省的计125族,其中来自江西的有110族。湖北东南区69种家谱中,外省迁入者63族,其中江西籍49族。

仔细查阅安徽、湖北、湖南一些地方移民的姓氏宗谱,就会发现绝大多数移民家谱中,都赫然写有“先世居鄱阳瓦屑坝”字样,标明其始迁祖是明初从鄱阳瓦屑坝迁来的。

这是一种历史事实,也是一种文化现象。

清宰相张英族谱《桐城张氏宗谱》载:“桐之一派迁自豫章鄱阳,贵四公贵五公则始迁桐之祖也。“”钟公自鄱阳迁之,贵一公其后住芜湖,贵七公其后住潜山,俱成望族“。 

安徽怀宁县陈 熙寒编纂的《逸田斋陈氏宗谱》载:“贵一公于元末徒于皖怀宁大丰软化乡,尊为怀宁派一世祖。”“瓦屑坝即江西饶州鄱阳县瓦屑坝,今安庆各县诸多族氏先祖均来于此地”。

安徽合肥《郑氏宗谱》文字号卷一载:“我郑氏始祖公,李唐以后居江西饶州府鄱阳瓦屑坝,历代三十余世,传至堂金公于明初洪武迁合肥邑北乡,卜居于斗自镇”。

     桐城《璩氏宗谱》载:“德先公讳魁,配吴氏生三子,居鄱阳瓦屑坝,洪武六年迁安庆府桐城之西乡。

  李鸿章家族谱《合肥李氏宗谱》载:“吾族李氏本出自许家,许姓明代由江西瓦屑坝迁往合肥。”(许姓过继李姓而改姓李)

《丁氏宗谱》载:“粤嵇我丁氏之先,隶籍鄱阳县系江西饶州府属焉。”“自文纪公于明初由江西饶州鄱阳县迁肥,卜居西北乡。”

《贾氏宗谱》(棠字号卷一)载:“我金氏一脉,古籍江西瓦屑坝地方,继因前元扰乱,迁移水南乡,”

  巢湖金牛乡上圩村《郭氏宗谱》载:“明初由江西瓦屑坝迁至肥西郭家山洼。”

。。。。。。。。。。。

一水之流而万脉,一木之茂而千条。当年从瓦屑坝出发的百万移民背井离乡,告别故土奔走他乡创造新天地,时至今日,移民后裔绵延繁盛,遍及安徽、湖北大地,移民后裔续修家谱、认祖归宗者有之、迢迢远归,虔诚拜竭者有之,拳拳赤子之心,殷殷恋乡之情,动人心魂、感人肺腑。今年清明节期间,安徽池州一对李姓夫妇,历经周折,寻根瓦屑坝朱家夫妇俩昌雨祭拜先祖,他们面对一棵大樟树遗址长跪不起,手捧瓦屑片,饱含热泪,激动地说:“家,到家了。”

岁月悠悠,沧桑巨变。瓦屑坝已成为成为瓦屑坝移民后裔的根和家的象征,成为明初移民们血脉的源头。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