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文公十七年

 传统文化网站 2016-04-17


【原文】十七年春,晋荀林父、卫孔达、陈公孙宁、郑石楚伐宋,讨曰:“何故弑君?”犹立文公而还。卿不书,失其所也。

夏四月癸亥,葬声姜。有齐难,是以缓。

齐侯伐我北鄙1,襄仲请盟。六月,盟于榖。

晋侯蒐2于黄父,遂复合诸侯于扈,平3宋也。公不与会,齐难故也。书曰“诸侯”,无功也。

于是,晋侯不见郑伯,以为贰于楚也。

郑子家使执讯而与之书,以告赵宣子,曰:“寡君即位三年,召蔡侯而与之事君。九月,蔡侯入于敝邑以行,敝邑以侯宣多之难,寡君是以不得与蔡侯偕。十一月,克减侯宣多而随蔡侯以朝于执事。十二年六月,归生佐寡君之嫡夷,以请陈侯于楚而朝诸君。十四年七月,寡君又朝,以蒇4陈事。十五年五月,陈侯自敝邑往,朝于君。往年正月,烛之武往朝夷也。八月,寡君又往朝,以陈、蔡之密迩于楚而不敢贰焉,则敝邑之故也。虽敝邑之事君,何以不免?在位之中,一朝于襄,而再见于君。夷与孤之二三臣相及于绛,虽我小国,则蔑以过之矣。今大国曰:‘尔未逞5吾志。’敝邑有亡,无以加焉。古人有言曰:‘畏首畏尾,身其余几。’又曰:‘鹿死不择音。’小国之事大国也,德,则其人也,不德,则其鹿也,铤而走险,急何能择?命之罔极,亦知亡矣。将悉敝赋6以待于儵7,唯执事命之。文公二年六月壬申,朝于齐。四年二月壬戌,为齐侵蔡,亦获成于楚。居大国之间,而从于强令,岂其罪也。大国若弗图,无所逃命。”

晋巩朔行成于郑,赵穿、公婿池为质焉。

秋,周甘蜀败戎于邥垂,乘其饮酒也。

冬十月,郑大子夷、石楚为质于晋。

襄仲如齐,拜榖之盟。复曰:“臣闻齐人将食鲁之麦,以臣观之,将不能,齐君之语偷8。臧文仲有言曰:‘民主偷,必死’。”

【译文】十七年春,晋国荀林父、卫国孔达、陈国公孙宁、郑国石楚联合征伐宋国,讨伐辞说:“为何杀死你们君主?”最后还是立了宋文公而各自回国。没有记载卿名,是因为他们行为失当。

夏四月癸亥日,安葬声姜。由于有齐国造成的灾难,因此延缓。

齐懿公征伐我国北部边境,襄仲请求结盟。六月,在穀地结盟。

晋灵公在黄父阅兵,因此在扈地会合诸侯,为的是与宋国媾和。鲁文公没有参与会见,是因为齐国造成的灾难。记载说:“诸侯。”是因为没有功效。

于是,晋灵公不会见郑穆公,以为他有二心于楚国。

郑国子家派信使去晋国传书,以告诉赵盾,说:“我国君主即位三年,召集蔡侯与之侍奉君主。九月,蔡侯进入敝邑前去贵国,敝邑因为侯宣多造成灾难,我国君主因此不能与蔡侯同行。十一月,攻克了侯宣多而随同蔡侯去朝见并执事。十二年六月,归生辅佐我君长子夷,到楚国请求陈侯一同朝见贵国君主。十四年七月,我君又来朝见,以完成陈国之事。十五年五月,陈侯从敝邑出发,去朝见贵国君主。去年正月,烛之武去朝见夷。八月,我国君主又前去朝见,因陈、蔡二国靠近楚国而不敢有二心,那是由于我国的原因。虽然敝邑侍奉贵国君主,何以不免祸难呢?我郑君在位期间,一次朝见贵国先君襄公,两次朝见如今的国君。夷和我的几个臣下相继来到绛城,虽然我们是个小国,但你们蔑视也太过分了。如今的大国说:‘你没有实现我的意志。’敝邑唯有灭亡,也不能再增加什么了。古人有话说:‘畏首畏尾,身体还剩多少。’又说:‘鹿死时不选择声音。’小国之侍奉大国,有规律,那么就是这个人,没有规律,那么就是鹿,铤而走险,紧急时还有什么选择?命运到达极点,也就知道灭亡了。我们将动员全部武装以疾速行动,就听凭你们命令吧。我郑文公二年六月壬申日,朝见齐国。四年二月壬戌日,为齐国侵犯蔡国,也与楚国取得和平。居于大国之间,而屈从于强令,难道是罪过吗。大国如果不图谋什么,我们是无所逃命的。”

晋国巩朔到郑国讲和,赵穿、公婿池作为人质。

秋,周国甘蜀在邥垂打败戎国人,是趁戎国人喝酒时进攻的。

冬十月,郑国太子夷、石楚到晋国作为人质。

襄仲去到齐国,拜谢穀地结盟。回来说:“臣听说齐国人打算吃鲁国的麦子,以臣看来,恐怕不可能,齐国君主的言语很轻视。臧文仲曾有话说:‘民众主人轻视,必然会死亡。’”

【说明】本篇所记之事发生在公元前610年,周匡王三年期间。主要记述了七件事,一是晋、卫、陈、郑等大夫联合征伐宋国,最后还是立宋文公而后各自归国。二是欲安葬声姜,但因齐国侵犯而没有举行葬礼。三是襄仲在穀地与齐国结盟。四是晋灵公在黄父阅兵,并在扈地会合诸侯,与宋国媾和。鲁文公没有参加。五是晋灵公不见郑穆公,认为他有二心。于是郑国子家写信给赵盾,然后晋、赵讲和,互换人质。六是周国甘蜀趁机打败戎国人。七是襄仲去齐国,回来后发表预言。

——————————————————

【注释】1.鄙:(bǐ比)《管子·侈靡》:“国贫而鄙富,苴美于朝。”《晏子春秋卷七·外篇第七》:“县鄙之人,入从其政。”《左传·庄公二十六年》:“群公子皆鄙。”《盐铁论·本议》:“匈奴背叛不臣,数为寇暴于边鄙。”这里用为边邑、边境之意。

2.蒐:(sōu)《周礼·大司马》:“遂以蒐田。”《管子·小匡》:“春以田,曰蒐,振旅。”《左传·隐公五年》:“故春蒐,夏苗,秋狝,冬狩。”《左传·成公十六年》:“蒐乘补卒,秣马利兵。”《谷梁传·昭公八年》:“秋,蒐于红。”《韩非子·十过》:“昔者桀为有戎之会而有缗叛之,纣为黎丘之蒐而戎、狄叛之。”这里用为春天打猎阅兵、带有检阅之意。

3.平:(píng)《诗·邶风·击鼓》:“从孙子仲,平陈与宋。”《诗·小雅·伐木》:“终和且平。”《左传·僖公十二年》:“平戎于王。”这里用为媾和、和好之意。

4.蒇:(chǎn)《左传·文公十七年》:“寡君又朝,以蒇陈事。”这里用为完成、解决之意。

5.逞:(chěng)快意,实现,使称心。《左传·桓公六年》:“今民馁而君逞欲。”《左传·僖公三十三年》:“使归就戮于秦,以逞寡君之志。”《楚辞·大招》:“逞志究欲,心意安只。”

6.赋:(fù赴)特指民赋,即征收的兵车、武器、衣甲或银钱。《书·禹贡》:“厎慎财赋,咸则三壤成赋。”《管子·霸形》:“关讥而不征,市书而不赋。”《左传·成公二年》:“不腆敝赋。”《论语·公治长》:“千乘之国,可使治其赋也。”《韩非子·外储说左上》:“乘白马而过关,则顾白马之赋。”《汉书·刑法志》:“税以足食,赋以足兵。”

7.儵:(shū苏)同“倏”。疾速。《楚辞·九歌·少司命》:“荷衣兮蕙带,儵而来兮忽而逝。”《楚辞·招魂》:“往来儵忽。”《庄子·大宗师》:“儵然而往。”

8.偷:(tōu)《晏子春秋卷三·内篇问上》:“故用智者不偷业,用力者不伤苦。”《老子·四十一章》:“广德若不足;建德若偷。”《左传·昭公十六年》:“子大叔、子羽谓子产曰:‘韩子亦无几术,晋国亦未可以贰。晋国、韩子不可偷也。’”《论语·泰伯》:“故旧不遗,则民不偷。”《荀子·解蔽》:“偷则自行,使之则谋。”这里用为轻视之意。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