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开良方 化难题 平原小城绽放别样异彩 ——枣强“八剂良方”破解城市难题的实践与思考

 浏览世界风景 2016-04-17


 

在新型城镇化发展道路上,县城作为承上启下的关键节点,城镇化率低、基础设施薄弱、城市管理无序、产业承载力不足以及城乡二元化严重等,成为不可回避的发展问题。如何推进以人为核心的城镇化,如何落实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如何在京津冀协同发展中补齐短板、脱颖而出?作为冀中南典型的平原县城,枣强立足实际、发挥优势,不断探索和创新,倾力实施“小县大县城”战略,“八剂良方”化解城市发展难题,推动城市工作持续、良性开展。

牢牢抓住科学规划这个“牛鼻子”。规划引领着城市发展方向,关乎全局,事关长远。唯有抓牢规划这一“牛鼻子”,摆正规划这一“龙头”,才可杜绝以往“千城一面”、“遍地开花”的县城建设诟病。

枣强,一个欠发达的北方平原县域,立足于高起点,高标准,高站位,投资3000多万元,聘请国内顶尖设计单位,编制完成了枣强城乡总体规划、西部生态新城控制性详规、教育园区控制性详规;按照“全域统筹、多规合一”的要求,聘请山东宏观经济研究院编制了全域统筹规划,完成了所有乡镇的总体规划和城区一系列专项规划编制,稳步推进各乡镇城市设计和控详规的编制。

大手笔绘就的“一张蓝图”,重点是执行和管理。在枣强,“规划即法”的理念深入人心。他们推行法治化审批体制,成立了由县委、县政府主要领导负责的城乡规划委员会,依法加强各类规划的编制和审批,城乡规划走上规范化、法治化轨道;他们促进规划的民主化,以规划评审会为载体,邀请两代表一委员、媒体和涉及区域代表共同参与各类规划评审,公众参与和监督成为常态;他们探索推进数字化规划平台,积极对接先进做法,逐步完善一系列规划管理办法和细则,推进规划展览馆建设,为城乡规划、建设和管理提供科学依据。

精准对接扶持政策这个“源动力”。如何把握国家政策导向和资金投向,如何消化吸收,如何将其转化为推动发展的“源动力”和“加速剂”,是主政者需要思考,也是必须下大力抓好的政举。

2015年,围绕县城建设和新型城镇化,一个体量不大的枣强县,在保障性安居工程方面,成功获得国开行贷款、农发行债券以及各类扶持资金近10亿元,接近该县全年的财政收入。主政者有这么大的魄力,其一源于对各类扶持政策的精准研判和对接;其二是有成熟的城建项目,以此作为扶持政策的转化平台和孵化器,既加快了项目推进,又化解了单一财政投入的瓶颈;还有就是清晰精准的机遇眼光,善于在各类宏观政策和国家战略中,发现并抓住发展机遇。

随着京津冀协同发展等国家战略的深入实施,随着城乡综合配套、土地制度、户籍制度等一系列重大改革举措的出台,枣强已充分认识到,“政策是导向、是资源、更是力量”。为此,县住建局专门制定了《加强国家、省市有关政策精准对接分工安排》,为贯彻政策抓落实,顺应政策挖项目,对接政策争支持明确了具体分工。他们推行的一种“盯守+跟踪”政策对接模式,有效杜绝了以往跟风、跑办的陋习,以组建的法治办和政策研究室为依托,助力各领域主管领导对上级政策的研究和对接,对符合自身的扶持政策,以“没有条件也要创造条件”的理念,盯准政策释放的红利。

扎实笃行规范建设这个“生命线”。无论是大手笔的规划蓝图,还是各类扶持政策的红利释放,包括重大扶持项目的落地,都离不开高质量、高标准的规范建设。否则,蓝图也会走了样,红利也就落了空。

枣强在县城建设当中,不搞零敲碎打,结合规划和发展实际,集中力量,建设高标准、高品质的综合片区。投资超百亿元,先后启动了三大片区共九项精品工程。总占地4000亩的“生态新城”综合体项目,作为县城“西拓”的重要节点,将成为生态宜居、商贸繁荣、文化传承的城市新地标;总占地677亩的“董子片区”,作为县城“北扩”的重要节点,将与周围小区构成县城北部的标志区域;总占地260多亩的“丁庄片区”,作为老城提升的重要节点,将对南部老城发展起到积极的拉动作用。同时,随着高新技术产业园、生态新城和教育园区的同步推进,产、城、教融合发展蓝图正在变为现实。

在枣强,城市的规范建设来自于党政同抓、干群共建的强大合力。无论是一颗路灯杆的安装,还是一面广告牌匾的悬挂,包括沿街建筑的立面色调,都在规范建设范畴之中。唯有如此,方能实现城市定位不偏、抓面而不失点、顾此而不失彼,方方面面达到同步提升。

深入挖掘地域特色这个“闪光点”。中央城市工作会议指出,“要留住城市特有的地域环境、文化特色、建筑风格等‘基因’”。每个城市都有不同的特色和“闪光点”,只要充分挖掘继而有效利用,才会让“望得见山、看得见水、记得住乡愁”成为城市的真实写照。

作为千年古县的枣强,始终秉承园林绿化、自然水系、历史文化三者共融的生态修复理念,打造城市生态之魂。以绿为韵的千亩森林公园、绿美廊道、“两湖”生态公园,无不彰显着城市生气;以水为脉的索泸河、卫千渠两大景观带,闪动着城市秀气,其中以索泸河自然地貌为依托的“一河两湖”工程,总投资3亿元、占地2385亩,成为这座北方小城的天然水系氧吧;投资4500万元、以董子“大一统”思想为设计理念的董子公园和投资3000万元、全省首家集寻亲旅游、文化馆藏于一体的移民文化园,使得千年古县的内涵和品位更加浓厚。

“闪光点”绝不能“昙花一现”,挖掘出来就应该在历代传承上下功夫。为此,他们成立了文化产业发展领导小组和董子文化、移民文化以及裘皮文化研究会,实施一年打基础、两年出框架、三年见成效的“三步走”文化发展战略。千年古县离不开民俗文化的烘托。该县已启动总投资6亿元的枣强民俗文化街项目建设,将全面展现这座千年古县的“枣强记忆”。

精心提高公共服务这个“吸附力”。走“小县大县城”的路子,推进以人为核心的城镇化,是提升县城建设质量和水平的第一要义。县城体量小,但承载力不能弱。以人为核心,关键是看城市公共服务设施的完善程度,是否具备吸附和容纳人群的能力。只有推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才能让进城农民进得来、留得下、过得好。

新城建设与老城改造同步推进、坚持完善城市公共配套、一线两城统筹发展的思路,为稳步提高枣强城镇化率奠定坚实基础。枣强连续三年开展集中供水、供热、供气全覆盖工程,公共安全供水率达到100%,城区集中供热面积近150万平方米,集中供气中压管网达45公里;以省级园林县城的成功创建,建成区绿化覆盖率达39%,人均公园绿地面积近10平方米;新县医院的建成使用、中医院的改扩建、第二污水处理厂和地表水厂的快速建设、第五小学和全民健身中心的启动建设,城区公共服务能力显著提升。

枣强荣获人居环境进步奖,得益于公共服务设施的改造提升,完善的服务配套是吸引人群也是留住人群的关键。300多万平米路网的改善,广场、公园、游园的合理布局,金融、商贸、教育的科学配置,使得这座小城生态更加宜居、商贸日渐繁荣、人文充分彰显。

科学打造产城互动这个“微中心”。中央城市工作会议强调的“五个统筹”,为城市工作指明了方向。尤其是在京津冀协同发展这一历史机遇面前,能不能在对接京津、承接转移中脱颖而出,能不能成功打造沿线“微中心”,成为县域经济发展必须攻克的“课题”。

围绕打造“微中心”这一课题,枣强在县城西部启动建设了7平方公里的高新技术产业园区、3.5平方公里的生态新城综合体、1.5平方公里的教育园区,以西部新城的统筹推进,带动6大产业基地和6大承接平台的快速崛起。目前,已有多家中字头、国字号企业成功入驻园区。城市发展离不开产业支撑,产业发展离不开城市带动。随着各大园区配套设施的不断完善,随着产业的转型和创新发展,随着教育园区的启动建设,随着商贸综合体的强势启动,随着河湖生态景观带的环城建设,枣强县城已在空间、规模、产业三大结构上初步构建,在生产、生活、生态三大布局上完美融合。

枣强在今年的县委全会上,关于城乡建设明确提出“吸纳、承载、集聚”三大能力提升目标。相信,在“产城教”高度融合中,在“绿水文”生态互动下,枣强会率先打造符合县域实情的产城互动“微中心”。

探索创新精细管理这个“着力点”。城市工作三分靠建,七分靠管。如何在管理这一环节上做足做好文章,是提高城市工作系统性的关键。管理与服务的有机结合、粗放管理与精细管理的科学转型、管理与治理的有效融合,是城市管理工作实现共赢的有效途径。

枣强坚持突破传统定式,变“管理城市”为“治理城市”,探索创新了“十个一”精细化管理模式,该模式在全市予以推广,并在省政府办公厅《政务交流》上予以刊发。他们以创新为着力点,推行的部门联合执法、区域动态执法、夜间巡查执法等模式,实现城管执法“全天化”;他们以根治为落脚点,“十项机制”根治城市“牛皮癣”、片区执法杜绝了露天烧烤、“全民参与”规范了城区全部广告牌匾;他们以联动为切入点,推行的包街干部联动环卫工人、人工作业联动机械清运、部门监管联动市场运作的保洁模式,城区实现全天候洁净靓美;他们以便民为出发点,“疏堵结合”治理占道经营、乱设摊点问题;女子柔性执法、便民阳光服务,实现管理与被管理的共赢。

枣强县城体量并不大,但主次干道、大小社区、小街小巷的环境治理、秩序维护、街容街貌却能让人感觉舒服、整洁有序,得益于政府、社会、市民三大主体的积极互动,得益于管理上的精、维护上的细,治中求变、管中提升成为枣强城市工作的最大亮点。

统筹构建城乡一体这个“新格局”。如何提高城市工作的全局性,中央城市工作会议明确指出,“城市工作必须同‘三农’工作一起推动,形成城乡发展一体化的新格局”。唯此,方能让城乡居民共享资源、政策、创新等释放的发展红利。

先试先行,是创新的破茧之路。“一线两城五镇百村”是枣强与时俱进敲定的城镇发展体系,他们以住建为排头兵,沿肃临线、郑昔线等主干路,将建设、管理以城区标准延伸至周边县界。他们坚持县城建设与美丽乡村统筹发展,以“两城”崛起引爆特色城镇,大营镇突出服装服饰新名城定位,建成了大营省级经济开发区,创建了省级电子商务基地,构建了“东加工、中商贸、西新城”的发展格局;肖张镇建成了商贸物流园(液态金属园)、万亩海棠园等产业园区,县域经济新的增长极初俱雏形;以“两区同建”推进联村并建,15个中心村建设加快推进,八里庄社区成为全省首个“四新”应用示范点,枣强成为全省“四新”应用示范县。随着洁净城市的创建,随着国家级园林城的蓄势待创,随着36个省级美丽乡村、9个精品村的成功打造,枣强已点燃新型城镇化与城乡统筹创业激情。

枣强,通过县城与乡镇统筹规划、同步建设、一体管理,通过基础设施向乡镇延伸、公共服务向乡村覆盖,一个以城带乡、城乡互动,一体化发展的新格局呼之欲出。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