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涨知识!酒店的前世今生~

 IJST_90 2016-04-17

武侠小说或电视剧里,常会听到这样一番对话:
“客官,打尖还是住店?”
“住店!给我间天字号房!”
“客官,天字号房没有了,地字号房可以吗?”
“也行!再炒两个小菜,热一壶小酒,送到房里!”
……
武侠的世界是虚构,但古人出门在外,自然也是要住店的。


古代酒店种类繁多
商朝后期,为适应走南闯北的商贾的食宿需要,一批“客舍”、“客馆”相继出现。汉代,旅店又有了较大发展,长安城里修建有140多所“郡邸”,还建造了“蛮夷邸”专供外国使者和商人食宿。
晋代京都到各州的驿道有“驿”、“亭”,不仅供过往官吏食宿,而且也对百姓开放。据考证,“旅馆”之称最早出现于唐代。唐宋以后,旅馆的分工和接待对象的划分更明确,各地出现了专门接待学子的“状元店”、“高升店”,也有专门接待商人老板的“广源店”、“万隆店”,还有面向游客的“悦来店”、“吉顺店”等。


古人住店也要登记身份证
古代虽然无法信息化管理户口,但很早以前就有完整的户籍制度。为了证明和区分人与人之间的不同,古人发明了“路引”、“门券”抑或“鱼符”、“牙牌”之类证明身份的腰牌。不过古人的防伪技术是非常差的,因此经常出现假冒的身份证。
如果是官员、商人出差,或得到官方授权的外事活动,都会持有“符节”或“符卷”,这种“符”、“节”、“卷”等,都是早期入住旅馆的身份证明,这些相当于现代的“介绍信”。
和现代一样,客人入住后要进行详细的身份信息登记,称为“店薄”,或“店历”要妥善保存,留底备案,逐月定期交官方查验。而且来客要登记姓名、籍贯、职业以及到何处去、干什么事,都要一一登记在案,以备官役衙差检查。严格的年代里,一到夜晚不准客人进出,直到天亮方可。


古代也有豪华套房
从《周礼》所记来看,早在周代中国的旅馆业已很发达,而且似乎是“连锁式”发展。如周王规定,有“国营招待所”性质的“驿亭”,要求每10里有“庐”,即简易房舍;每30里要设“路室”,以供休息;每50里的市镇要设“候馆”,候馆即可以入住的招待所。
诸侯国一般都设有高档宾馆,如鲁国有“重馆”、赵国有“陶丘之馆”等。“寓”、“舍”这类旅馆则主要为普通商旅服务,以民办居多,“逆旅”、“客舍”,都属于这一类。
古代客房亦分出不当的档次,同样有“豪华间”、“标间”、“多人间”的区别。当然,在古代不是这样叫的,宋元时期,豪华间叫“头房”,明清时因为出差官员多住这样的上等客房,又称为“官房”;普通或较差的房间则叫“稍房”、“陋室”;多人间则称为“通铺”、“大铺”……


酒店靠口碑相传
古代没有订酒店的平台,客人来到陌生城市,上哪找酒店?事实上,古代酒店主要靠口碑传播。有些酒店充分考虑了硬件建设,让客人入住后更觉舒适,以增加客人来源。比如《上客舍议》称,“冬有温庐,夏有凉荫”,这里的“温庐”相当于现代配有暖气的房间,“凉荫”则是纳凉休闲去处。
会员也能打折
古代旅馆也会给客人打折,回馈于住店会员。有的朝代强行规定,官办旅馆在特定的时日要免收房费。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