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桃之夭夭,灼灼其华

 蒹葭微霜 2016-04-18
逃之夭夭,灼灼其华
 
三四月,春天由桃花装扮。
料峭的东风渐渐温和,包裹一冬的灰霾一丝丝松动,柳絮还未到处飘洒,如果看见一片片绯红的云霞,就是灿烂的桃花开了。
桃之夭夭,灼灼其华,冬日的沧桑被春天的繁盛压住,犹如最好的年华。寂静的阳光透过花枝照下来,一阵风起,片片花瓣就疏疏落落飘下来,蓦然无声,拂了一身还满。这场景,根本是春天的一首诗。
然而桃花总和春天一样,向往中载着春愁,缘其薄命。
薄命一,花期太短。思绪刚展,一阵轻风,春天就悄悄地流走;等定了神再看,桃花伴着间歇的一场场雨,或绵绵,或细细,无声无息就凋谢了,然后绿肥红瘦,然后子荫满枝,春天很快被夏天包容,远去了。
像这样的秉性,不能不让人心生惆怅。所以林黛玉做葬花吟:花谢花飞飞满天,红消香断有谁怜?只开一季,几天,一转眼,就花落人亡两不知。如果不是美丽而易谢,怎么曹雪芹就单挑了桃花作为大观园红消香断的象征?
以人寓花,大概人人都有恻隐之心,总希望美丽长存才好,只是这样的愿望太过于圆满,希望越大,失望越大,红颜薄命的桃花,意象过于伤感。
薄命二,竞争太盛。万紫千红簇成了热闹的春天,然而热闹是春天的,桃花是寂寞的,虽然天生丽质,可鲜艳的花儿太多,难免被看花眼而怠慢。其实梅花的长相和桃花也有几分相似,可是梅就更幸运一些,长在冰天雪地里,虽然寒苦,但能独享一个季节的爱恋。
桃花算什么呢?好比金庸小说里面的周芷若姑娘,条件是不错,奈何美丽的情敌太多,赵敏姑娘的竞争实力不也太强么?
薄命三,性格太平和,不挑。大家要说,温柔的姑娘可不是好姑娘?其实细想,也不这么简单。好比桃花,性子其实没得说,寻常巷陌,田垄地头,屋旁瓦角,天南地北,哪里不能活?她既不挑土地也不挑主人,管是唐伯虎还是丑村夫,种下她,对她好,她就安分地生长,长到夏天,回馈一树的水蜜桃,不亏呀。
但是太柔弱的孩子总容易受欺负。别看桃花长得好,可是出身小户哇,又这么容易随风凋谢,所以评价就不是很高,杜甫这个酸人还作有“轻薄逐水流”之句。我们国家的文化,把赞美都留给了梅、菊类的寒苦之花。春天里的桃花太应时应景,反倒并不值得同情。
所以要是比喻为桃花的姑娘,命运总不会太好。比如红楼梦里面的黛玉,虽然也比作芙蓉、仙草,但是由于葬花的主角是她,所以“花落水流红”的象征也只能是她。黛玉的命运好么?她终究没能和宝玉在一起哦。
我常常想:如果花比人,桃花伴随着我们在乡野中成长,是个好姑娘,为什么给她担个轻薄的名声呢?根源还在于“红颜祸水”几个字。在绮丽的花树下,总有绮丽的传说和故事,才子配佳人,经常是佳人勾引的呢。
桃花落,闲池阁,陆游和唐婉是悲剧,但是文字流传下来了;唐伯虎的桃花诗,后人给他臆想了一个欢喜的结局;崔护和村姑的故事不知道真的有没有,反正大家已经耳熟能详。桃花的意象经诗书演绎下来,美虽依旧,品格则失,现代人不作诗,但会说“桃花运”。这导致我小时候常常以为“面若桃花”是一句骂人的话,一个姑娘满怀春情,不是勾引男人么?
小户里的姑娘,长得好也是一种过错呵。
我现在想为桃花叫声屈。这种心情就像年少时读席慕容的诗《一棵开花的树》:如何让你遇见我/在我最美丽的时刻……而当你终于无视地走过/在你身后落了一地的/朋友啊/那不是花瓣/那是我凋零的心……
读的时候,因为年少,不理解一切因缘际会,无非是境由心生。倘若你不做一个多情的人,又何须理会一切鄙薄和诽谤?其实,连赞美和同情都是多余的。冯延巳《谒金门》词中说:风乍起、吹绉一池春水。中主李璟调戏他:“吹绉一池春水,干卿何事?”冯答:“夫如陛下‘小楼吹彻玉笙寒’。”这两个人的文艺修养很高,连调侃都这么有趣。是呀,沉静在感官世界里,才会惋惜绉了的春水,才会感觉玉笙声寒的寂寞。比如桃花,谢了就谢了吧,花自飘零水自流;鄙薄就鄙薄吧,她原本也不算大家闺秀。如果情绪的波动不算什么,无端的惆怅就是庸人自扰,确实有“为赋新诗强说愁”的意思,但桃花开得越灿烂,心情越惆怅,虽然还是情绪作怪,倒也是一种真的伤心。
我总以为,桃花象征着稍纵即逝的爱情:美好,那么难得,又那么容易失去。如果花开欢喜,花落也欢喜,自然很洒脱。怜花惜人,这可以告慰大伙儿,相聚的时候要好好珍惜彼此,就算春老花谢,红颜不再,爱过惜过就不留遗恨吧。但说来人的感情奇怪,放不下的总有放不下的痴,总有许许多多林黛玉去葬花,也总有许许多多不理解林黛玉葬花的人,想得太过就绕不出来。贾宝玉也说:莺愁蝶倦晚芳时,纵使明春再见,——隔年期!闹情绪的人,都是痴情的人。
最玄妙的是,桃花还可以演绎一种看破红尘、潇洒自由的形象。有段时间我非常迷恋武侠小说,金庸在《射雕英雄传》里面描写了一个著名的桃花岛。金庸肯定喜欢桃花,才把桃花岛描绘成东海上的世外桃源。长住岛上的黄药师亦正亦邪,自由自在,不仅功夫无敌,还能诗酒剑箫,江湖笑傲,这哪不是神仙般的日子?无拘无束啊!快意恩仇啊!
我曾经奢望,即便做个哑巴,也愿在桃花林中,看一回弹指神功,听一曲碧海潮生。但武侠小说不过成人的童话,自然不能当真,现实中哪有这样的岛这样的人呢,只是常人如我爱幻想罢了。(如果有这样的岛,我早就投奔去了!)
普遍的幻想经过长时间的历史沉淀后,有时候真的会成为一种曼妙的文化心理,比如桃花意象的演绎。陶渊明辞官隐居,惯看了庐山山南的桃花、溪水和民俗,他用文字隐晦地描写了一个他心之向往的地方——桃花源。桃花源风景优美,人心淳朴,生活安定富足,散文写得太好,竟惹得后来无数人为之向往探寻,久而久之成了中国文人的心理负担,实在不可思议。
无论我们怎么演绎,桃花自己是无嘴分辩的。还是让我们回味下崔护的诗吧:
去年今日此门中,人面桃花相映红。人面不知何处去,桃花依旧笑春风。小户也罢,轻薄也罢,都是人的情绪加之,桃花只用微笑告诉我们:她的使命,是不辜负春光给她的绯红;即便凋谢,也曾有人爱慕花开时的容颜,在最好的年华,曾有过肆意地盛开和感伤地怀念。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